張雪娥
摘 要:簡要分析了芮城縣果園蘋果炭疽葉枯病發生特點及發生原因,提出了相應的防控措施:加強果園綜合管理,提高樹體抗性,同時要結合藥劑防治,科學用藥。
關鍵詞:蘋果炭疽葉枯病;發生特點;防治措施
文章編號:1005345X(2015)03004502 中圖分類號:S436.611.1+2 文獻標識碼:B
蘋果炭疽葉枯病是近年來發生在嘎拉、金帥、秦冠等以金帥為親本的蘋果樹上的一種新的流行性很強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和果實,葉片染病后,病斑初為棕褐色,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病斑擴展迅速,2~3 d即可致全樹葉片干枯脫落,葉片呈現出如同被火燎水燙一樣,受害的果實則成“麻子臉”,對蘋果產業威脅很大。據調查:芮城縣在2012年就有部分蘋果園零星發生,2013年有30%的嘎拉園發病,2014年嘎拉園發病率達50%以上,極大地挫傷了果農務果的積極性。為此,縣果業發展中心組織專人,對該病進行調研,采取積極的防病措施,把握用藥時機,科學用藥,使該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1 蘋果炭疽葉枯病發生特點
1.1 危害時間早
據2014年調查顯示,芮城縣古魏鎮興耀果園在4月3日就有70株嘎拉樹新葉和花序焦枯脫落,疑是炭疽葉枯病。6月9日,在古魏鎮三道斜果園,發現炭疽葉枯病,6月15日,在相鄰園塊蘋果園炭疽葉枯病爆發,葉片發病率達80%以上,有的樹葉片幾乎落光,成了“干枝梅”,果實發病率超過70%。
1.2 發病速度快
2014年6月12-14日,在古魏鎮三道斜一帶連續降雨3 d,雨過天晴后,高溫悶熱,個別郁閉的嘎拉園內發現有少數樹染病,很快在3~5 d就成片染病爆發成災,無論噴什么藥劑對病害基本沒有治療作用。
1.3 品種間抗性差異明顯
我們在發病嚴重的古魏鎮三道斜、東壚鄉南曹等地調查發現不同蘋果品種之間抗病差異性很大。嘎拉、秦冠、金冠等以金帥為親本的品種發病較重,而同園混栽的富士蘋果樹卻發育正常。
2 蘋果炭疽葉枯病發生原因分析
2.1 氣象因素
2014年4-5月芮城縣共降雨125 mm,相對濕度為46.5%~61.4%,平均氣溫16.7~21.6 ℃,利于該病菌孢子萌發擴散;6-7月份溫度相對較高,降雨量163.5 mm,相對濕度為52.4%~53.7%,利于該病菌發生發展;8-9月降雨量增多,兩個月共降雨324.2 mm,相對濕度69%~79%,這種高溫多濕的氣候條件,促使病菌大量產孢和侵染,使該病暴發流行。
2.2 清園不徹底和沒有對癥用藥
該病原菌能夠在蘋果的枝條和芽上越冬,該病暴發的果園中,大多數果農存在清園不徹底、藥劑不對癥等問題,使殘留病菌滋生蔓延。不少果農蘋果園用藥采用以唑類殺菌劑為主的“套餐”,而唑類殺菌劑對炭疽葉枯病菌基本無效,所以造成了噴藥次數不少,防治效果很差。
2.3 防治時間及藥劑選擇不當
大部分果農一直有“見病施藥”的治病理念,而炭疽葉枯病潛育期短,一旦發現病葉侵染,便很難通過噴施內吸治療劑進行防治而達到理想效果,所以必須采用“預防為主”的防治策略。而炭疽葉枯病菌在降雨24 h后,病菌就大量產孢和侵染,保護性殺菌劑必須能耐72 h以上的雨水沖刷才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就現階段來說蘋果在套袋前用大生(代森錳鋅類)保護性殺菌劑、套袋后用波爾多液(銅制劑)保護性殺菌劑,能夠有效的預防該病菌的侵染。
另外,據調查低洼郁閉的果園發病嚴重,濫用和依賴沖施肥的果園發病嚴重。濫用和頻繁施用沖施肥會引起根系上浮,使樹體抗逆性降低,從而加大發病幾率。
3 防控措施
蘋果炭疽葉枯病的防治,僅僅依靠化學藥劑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整個防治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
3.1 加強果園綜合管理,提高樹體抗性
對一些易感染病、管理難、品質差的品種要有計劃、有步驟地予以淘汰改良。搞好間伐,降低果園密度,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倡秋季開40~60 cm深溝施足有機肥,杜絕使用激素肥,減少使用沖施肥。對果園實行行間開溝施肥灌水,行內起壟覆蓋的管理模式,在天旱時澆水方便省水,秋季雨澇時排水簡單方便,使果園不至于長時間積水造成根系死亡,提高樹體抗病能力。
3.2 藥劑防治不能放松
清園:對當年已發病的果園,在10月份噴施1次100~200倍的硫酸銅液進行清園,翌年3月15日左右全園淋洗式噴布5 °Be石硫合劑再次清園。花序分離期(3月底4月初)噴施信生(晴菌唑)800倍液,謝花后4月15日左右噴大生(代森錳鋅)600~800倍液+3%多抗霉素 600倍液,4月25日左右再噴大生(代森錳鋅)600~800倍液,5月5日左右繼續噴1次大生(代森錳鋅)600~800倍液+甲基硫菌靈800倍液。套袋期間5月15日左右全園噴施大生600~800倍液+43%戊唑醇4 000倍液,套袋后5月25日左右噴施1︰2︰200的波爾多液。根據降雨情況每隔15 d左右噴1次1︰2︰200的波爾多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