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 季偉靈
青田縣位于浙南山區,甌江中下游,是個山區農業縣,自1981年以來,利用山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柑橘種植,柑橘面積逐年擴大,截至目前,面積達0.8萬公頃,產量達18萬噸,產值達2.7億元,已成為我縣主導產業,是農民主要經濟來源。但近年來,柑橘瘡痂病在柑橘園均有發生,受瘡痂病危害后,柑橘產量下降,品質變差,直接影響果農經濟效益和柑橘業的發展。
1 柑橘瘡痂病病原、發病規律及發病癥狀
1.1 病原
柑橘瘡痂病是一種真菌病害,無性世代屬半知菌亞門(Sphaceloma fawcettii Jenkins),有性世代為(Elsinoe fawcettii But et Jenk.)屬子囊菌亞門。病菌以菌絲體在患病組織內越冬,其為柑橘痂圓孢分生孢子盤多埋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密集排列,無色、單孢;分生孢子長橢圓形,兩端各有或無一個油滴。
1.2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潛伏病葉、病枝體內部越冬,翌年春季天氣潮濕、氣溫上升到15℃以上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和昆蟲傳播。侵害當年嫩葉和新梢、花瓣脫落后病菌即侵害幼果,夏秋新梢、嫩葉受害程度較輕。發生條件與天氣因子和組織老熟程度有關。(1)天氣因子關系:瘡痂病菌發育最適溫度18~23℃,當溫度上升到28℃以上時就很少發病。在適溫范圍內,溫度對瘡痂病的發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青田縣春季雨水較多,所以春梢發病比較重。(2)組織老嫩程度關系:瘡痂病只侵染幼嫩組織,剛抽出而未展開的嫩葉、嫩梢以及剛謝花的幼果最易受侵害,隨著組織不斷老熟,抗病能力逐漸增強,組織完全老熟后則不會感病。春梢、晚秋梢抽梢期,如遇連綿陰雨或早晨霧濃露重,該病即流行。夏梢期由于氣溫較高,一般發病較輕。15年以上樹齡發病較輕,反之較重。
1.3 發病癥狀
主要危害柑橘的葉片,嫩枝和幼果,嫩枝被害,變短、枝梢彎曲,受害后開始出現油漬狀黃色小斑點,后變成蠟黃色,病斑逐漸擴大并木栓化,有明顯的凸起。被害葉片病部向一面凸起,另一面凹陷,成漏斗狀,嚴重時葉片扭曲畸形或脫落。花瓣也可發病,發病后很快就凋落。花瓣落后不久幼果隨即發病,癥狀與葉片相似,初生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后形成圓錐形病斑,黃褐色,木栓化。果實表面很快即長出散生或群集的瘤狀突起,表面粗糙,發病輕的幼果發育不良,幼果受害果面有黃褐色的隆起小點并木栓化,幼果嚴重時多會脫落,不脫落的也是果形小,皮厚、味酸甚至畸形。
通過發病情況調查看出:溫州蜜橘發病中等,甌柑、椪柑、琯溪紅蜜柚輕度發病,本地紅柚抗性較強、未發現病菌感染。
2 防治方法
防治重點在保護幼嫩器官,防止病菌侵染。由于該病病菌對溫度的要求較低,應在春季溫度在15~24℃期間加以防治
2.1 實行嚴格檢疫
柑橘種植新區的瘡痂病由苗木傳帶,所以對外來苗木要實行嚴格檢疫,防止瘡痂病菌傳入園地。
2.2 清除侵染源
冬季結合修剪和清園,徹底剪除樹上殘枝,殘葉,并清除園內落葉,集中燒毀,噴灑0.5波美度石硫合劑封園,減少越冬病原。
2.3 加強橘園栽培管理
合理修剪、整枝,增強通透性,降低濕度;控制肥水,增施有機肥,培育健壯樹勢,促使新梢抽發整齊,提高樹體抵抗力,減少侵染機會。
2.4 化學防治
以防治幼果瘡痂病為重點,于春梢新芽萌動至芽長2毫米前及謝花2/3時噴藥,每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1)用0.5%~1%的波爾多液(硫酸銅0.5,石灰0.5,清水100的比例為0.5%);(2)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800~1 000倍液;(3)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4)80%大生M-45可濕粉劑500~800倍液噴霧。(5)77%可殺得600~800倍液;(6)10%世高水分散粒劑1 500~2 000倍液噴霧。
噴藥要注意天氣變化,靈活掌握用藥時間。選無風無雨天噴施,上午露水干后至11時,下午2時后噴藥,噴藥后2小時內如下雨要及時補噴1次。噴藥要有重點,果園南面的植株、樹冠郁閉和常年病情較重的樹噴藥更要周到,用藥量稍大。在做好春季防治的基礎上,秋梢如遇連續陰雨天也要注意防病。
(作者聯系電話:13957074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