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素紅
摘 要:由互聯網的誕生,網絡文化業應運而生,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關鍵是伴隨其發展的移動互聯迅猛來襲,網絡文化已經充斥于我們的工作、生活當中,網絡文化影響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網絡文化發展的弊端、不安全因素也日益顯露,網絡中的各種不良信息沖擊著網絡文化,如何應對網絡時代所帶來的網絡文化的不良沖擊,減小我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網絡文化的外延及網民對網絡的依賴兩方面分析成因,提出應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文化;安全;對策
1 網絡文化安全發展現狀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我國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特征,隨著20世紀80年代互聯網的發展及普及,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經由網絡的傳播,受到網絡的影響,成為網絡文化的一部分。網絡文化沖擊主要有對國家意識形態的沖擊,對民族語言文化的沖擊。中國互聯網統計中心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達到6.68億,再加上目前移動互聯的迅速發展,手機網民達到5.94億,占網民總數88.9%。我們在何時、何地都能隨時地應用互聯網,感受互聯網,同時也在接受部分網絡文化的沖擊。那么網絡文化的安全發展就成為重點關注的內容。
1.1 從網絡文化的外延看安全發展的弊端
網絡文化的外延:諸如制作好的許多節目、各類新聞、體育、藝術等節目通過互聯網傳輸而得以傳播的文化。特定網絡文化現象如微信的興起、網絡歌曲的流行等都會對網民產生直接或間接、短暫或長遠的影響,網民年齡偏于中青年,尤其是對青少年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能影響網民思考什么,影響網民怎樣思考,影響網民做出正確的價值取向。這就對我們的德育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戰。
1.2 從網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看安全發展的弊端
網絡文化隨網絡的普及在不斷地發展進程中,我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不斷加大,從上網時間統計來看:截至2014年年底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6.1小時。長時間停留在網絡的環境對網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都會產生負面影響。一部科幻片提到未來人們衣食住行一切活動可以進入“傻瓜式”進程,完全可以坐到那里依賴數字化來完成,不需要朋友,不需要思考,以至于退化為從椅子上掉下來連站立都不會的境地,為避免我們過度依賴網絡生存,長時間停留在虛擬空間,我們需創造遠離虛擬環境的辦法、行動。不能等到我們完全依賴網絡的時候才意識到危機,對于虛擬的環境我們應正確對待,所以要時刻注意真實團隊的合作發展,以及個人的回歸自然。
2 網絡文化發展現狀產生的原因分析
(1)從網絡文化的外延來看,諸多的節目制作者關心更多的是節目、新聞等的關注者的數量多與少或者節目帶來的經濟效益,而不是節目本身的質量以及所彰顯的宗旨,弘揚的精神。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電視成為新的網絡使用的重要媒介,網民會增量更多,網絡文化傳播更廣泛,因此對節目制作者要嚴格要求。
(2)網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逐步加大。尤其是移動互聯的發展,在互聯網給我們帶來巨大信息量的同時,我們也到處可見“低頭族”,就連大學軍訓中場休息時都能夠看到一片“低頭族”,我們都沉在了網絡的虛擬環境里,人際交往少了,活動鍛煉少了,必然影響以后的工作、生活。青少年依賴網絡主要是因為自我管理能力弱,沉迷虛擬聊天、網絡小說、網絡游戲,不上網就坐立不安,影響其身心俱疲。開車的網民朋友不滿足于打電話,已經發展到邊開車邊玩手機游戲的狀態,開車玩手機現象日益嚴重。再有因玩手機暈厥至死亡的實例也不少。可見對于互聯網我們不能過度依賴,否則身心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3 網絡文化安全發展對策
從網絡文化的外延來分析其弊端應采取的對策,網絡文化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物,不能只靠國家法律、信息技術防范,網絡文化正向安全發展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需要全社會共同創造遠離虛擬環境的行動、辦法:
3.1 網絡文化的外延來分析應采取的對策
網上信息的傳輸,要通過監管部門監管,而且要嚴格執行監管政策,對于影響網絡發展的不安全因素要從源頭上做好控制作用。互聯網為很多行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尤其是“互聯網+”的提出,各行業更是看好互聯網的機遇,是機遇但也是一個挑戰,長遠來看,在利用好網絡的同時,對網絡文化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做好預防控制工作,把好“進口”關,宣傳部門及時做出網絡文化弊端的實例宣傳。
3.2 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應采取的對策
網民的分布主要是集中在中青年一代,對普通網民各單位機構應積極組織相關遠離虛擬環境的活動,減少網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諸如:特定組織的活動,工間操,團建設等。正確地引導網絡文化需求,最終降低虛擬生存的依賴,積極改善人際關系。對于青少年來說,德育教育是我們的挑戰,采取豐富課堂內容的方法改善、減小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增加團隊協作完成任務的教學組織活動,等等。
網絡時代給人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應當記住虛幻與現實的界定,只有正確引導網絡文化需求,才能營造出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網絡文化安全發展對社會穩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展,對傳統文化傳承等都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蘇振芳.網絡文化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趙辰光,張雪,夏徽,等.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研究綜述[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4):98-100.
[3]葛萬軍.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江蘇商論,2014,(31):54-55.
[4]張瑩,付瑞雪.網絡文化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J].理論參考,2012,(2):29-31.
(作者單位: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