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過后我就開始頻繁地收到朋友求助,大概是說,新的公司成立了,需要有懂微信的人來幫忙運營公司的公眾號。拜大規模的創業運動所賜,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者變得異常緊俏。根據最新的數據,微信平臺上注冊的公眾號數量已經超過1000萬。和過去相比,只要是個和互聯網沾邊兒的企業,甚至跟互聯網沒有一點兒關系的企業,都開始創建自己的公眾號。
這讓我陷入窘迫的境地。能夠把微售公眾號運營好的人并不是量產的。對一個新公司而言,公眾號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公司形象的塑造。同事問起來的時候,我更覺得羞愧,畢竟我參與公眾號的運營已經超過半年。
實際情況是,如果他們真的需要一個優秀的微信編輯,找到現成人選的幾率太小。
我當然不能被稱為優秀的微信編輯,因為我本質上抗拒互聯網思維,既不會把公眾號的傳播效果當成最重要的事,也不套用互聯網的成功范例。但是,即使在極其狹窄的個人視線里,我也能夠告訴你一個好的、服務于企業和媒體的微信編輯是怎樣的。
他必須非常愛編輯工作,否則他很有可能變成網絡文章的搬運工。雜志經驗雖然不是必需的,但獲得一名擁有雜志經歷的編輯肯定是件幸運的事兒。純粹的網絡編輯更加敏捷、快速,但雜志編輯在制作內容時更有框架意識和視覺要求(他們本身是很好的寫作者或者攝影師)。應該立刻就把那些既有雜志經驗、又有網站經驗的編輯拉入麾下。
他的身上充滿企業的DNA。再見了,那些“在行業內有超過三年微信經驗”(拜托了,微信公眾號出來才幾年?)的編輯,你們沒有接受任何企業文化的培訓,甚至不知道這個公司到底是干嗎的。假設企業、媒體是一個人,微信推送的文章應該充分體現這個人的外貌、價值觀和趣味,必要時,樹立你在“人際圈”的權威。所以你一本時尚雜志老是扯那些娛樂八卦有什么鬼用?換句話說,他并不是膚淺的、僅僅作為一個網絡話題的消費者,而是想辦法主動銷售企業文化,成為網絡文化的賣方。
他知道好的內容需要付出足夠的心血。微信圈子有一個讓人聞風而動的詞叫“爆文”,意思是,一夜之間突然火爆、獲得超過十萬次閱讀的文章。但是,你可以嘗試到任何一個問答社區搜索“如伺創作一篇爆文”,會發現所有“爆文”的作者都同意的觀點是:在人們爭相消費同一個熱門話題的互聯網,依靠小聰明并不能創作出“爆文”,它同樣需要你付出類似制作雜志專題一樣的努力:做好足夠的功課,安插自己的見地以確保言之有物,必要時,還要在圖片的選擇蝦工夫。
他們還要懂運營。
他還要具備一定的美術修養。好的圖片和版式并不能讓你獲得太多具體的回報,但是更美的視覺效果能夠讓你從同類企業或者媒體中脫穎而出。
最重要的是,他非常懂用戶拓展。微信公眾號的數量已經超過1000萬,在任何一個領域,內容基本上接近飽和,你的公眾號會遇到直接的對手,憑借內容質量吸收訂閱用戶的效率正在變低——所有剛剛加入陣營的微信編輯需要讓讀者為他們重新變得積極起來,以此提高粉絲數量。他必須用盡手段,打入各種微售號作者的微信群里,彼此開展密集、有效的“公眾號互推”。“互推”通常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參與進來的公眾號必須在粉絲數量上處于同一個量級,一個2萬粉絲的賬號能夠和20萬甚至200萬粉絲的賬號進行互推的情況非常少見,盡管后者可以為你帶來超出預期的粉絲增長。
在去哪兒找合適的人選這個問題上,我同意公眾號“做害”的編輯劉松的說法。“有很多人找我推薦,我的朋友實在不夠用。新媒體是不太可能成為一個人的愛好的,頂多是熟悉里面的規則。要說愛,那一定是愛內容,愛編輯工作。做好這個工作的關鍵在于編輯能力、責任心和學習能力。做得好的那些人在其他方面通常也很牛逼,玩什么部玩得轉。”
我認識的優秀的微信編輯已經在各地身兼要職,把他們撬出來已經遠遠超出我的工作范圍。除非只需要一個“公眾號”(而不是“好的公眾號”),聘請這樣的編輯需要花費巨大的成本,甚至展開培訓。碰到這種事,我再也當不了好人,只能祝大家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