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夢
摘 要:知識產權利益平衡制度在協調知識產品權利人合法利益與公共利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利益平衡思想貫穿知識產權法立法宗旨、原則、規則始終。它不可代替的地位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各權利人應提高對自身權利的保護意識。本文將闡述我國知識利益平衡理論所具特色以及存在的利益不平衡,提出實現我國知識產權利益平衡的建議。
關鍵詞:知識產權;利益平衡;利益失衡;建議
一、中國特色知識產權利益平衡理論
中國特色知識產權利益平衡理論是當代中國法治理論在知識產權領域的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知識產權利益平衡理論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符合中國特色法律機制,該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促進知識產權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一方面我國知識產權法以最大化的保護權利人的權利為出發點,例如許可、轉讓等權利內容。另一方面,我國知識產權法對相關利益主體的保護也相當注重。在知識產權法的價值目標引領下,私權不可侵犯與利益平衡的理念,是通過知識產權保護與限制的制度設計來實現的[1]。例如強制許可、合理使用等都是維護各主體之間利益平衡的典型代表。
第二,促進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知識產權是私權,知識產權法是私法,這一點無可厚非,同時知識產權法還具有重要的公共利益目標。對權利人的專有權利進行限制,保障公眾對知識產品的合理使用就是對公共利益的考慮。中國知識產權利益平衡是具有本國特色的公共利益保護制度,例如在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或非常情況時,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實施強制許可。這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執法為民”理念和“以人為本”的思想,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第三,促進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利益平衡。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決定了我國社會發展注定會遇到一定困難。在解決這些實質的矛盾和問題中,知識產權發揮著加快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的作用。因為農業經濟和農村文化有很大部分內容涉及知識產權,如農產品商標、植物新品種保護,民間工藝品保護、戲曲等民間文學藝術與傳統知識產權等[2]。通過對上述與農業有關領域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會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的物質和精神基礎。
二、我國知識產權的利益失衡
(一)保護期限不適當
知識產權期限設置的目的是避免知識產權權利人永久性地占有這項權利。我國規定發明專利的保護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為10年,雖然對三者的保護期限相區分,以盡量平衡專有權和公共利益。但是,與國外法律規定相比,我國的制度缺乏靈活性,在20年和10年的期限內并沒有具體的靈活性規定。審視國外的做法,會發現對保護年限的一概而論式的統一規定,不僅不利于專利權本身的保護,而且對公眾利益的侵蝕提供了鋪墊。因為由于產業和技術領域的區別,決定了有些技術可以或應當得到高于20年的保護,同時也決定了并不是所有領域的發明專利都需要20年的保護期限。
(二)權能配置不協調
權能失衡是指“各行為主體享有的權利之種類、數量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3]。在我國權能失衡表現為:對于個人權利限制過多,公共利益保護過于強大。其原因在于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受到中國傳統理念和民族特色法律制度的影響,是建立在當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相沖突時,應放棄個人利益成全公共利益的基礎上的,專利法中的強制許可就是很好的例證。所以,就目前情況來說,要想實現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處于平衡的理想狀態,我們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公共利益過大的問題,對個人權利的限制應當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確保個人利益充分實現。
(三)客體設計不完善
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事實決定了知識產權的客體大多數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雖然我國的知識產權法移植于西方發達國家,但是對于高新技術的關切不夠。我國在經濟發展上落后于發達國家,部分原因是我國在知識產權客體上忽視了科技的作用。因此在促進城鄉之間協調發展上,對于傳統文化和先進科技兩手都要抓,擴大科學技術在知識產權中的地位尤為關鍵。
三、對我國知識產權利益平衡的建議
(一)法律制度上的建議
雖然我國在2007年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對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法規制問題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基本理清了知識產權行使與《反壟斷法》的關系。但是其對知識產權濫用的規定不具實際可操作性。因此可以通過制定專門的知識產權反壟斷法,既要把行使知識產權的正當行為作為反壟斷法的例外,以鼓勵自主創新,又要對與知識產權有關的非法壟斷加以必要的規制。另外在知識產權司法上,應該配備法律素質相對較高的工作者,切實解決權利人關心的問題,公平公正的對待每個案件。在知識產權執法上,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和法院裁決執行,提高辦事效率,讓廣大群眾感受到法律的陽光。
(二)客體設計上的完善
在知識產權客體設計上的失衡問題上,應該對具有民族特色的、可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權利給予重點保護,但是對積極開創新領域、發展高新科技也是刻不容緩要解決的問題。我國應該善于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對以技術為客體的知識產權高度重視,增加我國科技價值,擴大本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使我國在知識產權交流中處于主動地位。當然,在高度重視科技發展的同時對于本國傳統文化也不能漠不關心,以免造成利益失衡。
(三)國際上的協調
中國知識產權法移植于西方國家,決定了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偏離我國國情。我國可以通過國際論壇等形式表達我國知識產權意愿,或者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同解決知識產權問題,開辟《TRIPs協定》之外的“第二戰場”[4]。中國要在國際社會這個整體中實現本國知識產權利益,就要與其他國家交流合作、協調各方利益,借鑒他國經驗,符合本國國情,實現知識產權實質上的利益平衡。
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利益平衡機制,實現權利人的合法利益,進一步保障公共利益,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國柱,李建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知識產權法學理論研究[J].當代法學,2013.
[2]吳漢東.知識產權的制度風險與法律控制[M].法學研究雜志,2012.
[3]王先林.知識產權濫用及其法律規制[D].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4]陳海暉.對我國知識產權利益平衡規定的法律思考[J].福建廣播大學學報,2007.
(作者單位:沈陽工業大學 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