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下中國如何應對國際金融發展格局的變化,對我國金融改革發展極其重要。本文全面分析中國金融監管改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金融監管改革的戰略構想。
關鍵詞:全球化;國際資本流動;金融監管改革
當前,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不僅給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劇烈振蕩,也深刻改變著全球經濟金融的發展格局。尤其是近年來世界金融危機后伴隨著全球經濟重心從發達經濟體向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轉移的過程,全球資本流動與金融市場發展呈現出新格局與新態勢。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后國際金融格局的深刻變化,中國的金融監管改革將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中國又將如何按照國際金融監管原則和發展方向,不斷健全開放條件下的金融監管體制,實現國內金融業的穩定持續健康發展,成為了中國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現實問題。
一、全球下中國金融監管面臨的機遇
首先,國際金融危機為促進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創新與變革提供了難得的研究、借鑒國際金融風險管理經驗和教訓的機會。雖然中國金融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我們可以從這次危機中總結教訓,可以從各國和國際組織關于金融監管改革的討論中吸收有用的建議為我所用,并且利用有利的國際金融治理環境按照自身經濟金融發展的需要穩妥推進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在確保金融市場穩定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金融機構運行和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中國經濟快速持續發展。
其次,國際新金融監管標準如巴塞爾協議III的實施對中國銀行業的可持續經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金融監管當局逐步強化對銀行業的綜合監管,進一步完善對金融機構的內部約束制度,建立健全風險預警和危機處理機制,這都無疑為中國銀行業完善公司治理、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成功實現經營轉型、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契機。
再次,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影響下,歐美發達經濟體的大型銀行無論是在業務范圍上還是地域網絡布局上,紛紛進入戰略收縮階段,這為中國銀行業加快推進國際化、綜合化經營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近年來,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程度已有很大程度地提高,但在準入和經營上卻面臨著監管標準的多元化問題。隨著各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全球金融監管原則將趨于統一,各國之間的監管對接將變得順暢,這在中國銀行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將會為本國商業銀行帶來更為有利的準入條件和更易適應的外部監管環境。
二、中國金融監管改革面臨的挑戰
國際金融危機表明,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風險在全球擴散的速度明顯加快,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更加顯著,全球金融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聯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體。因而深化各國之間的金融監管合作,盡快構建全球統一的金融監管框架已變得更加重要。然而,作為國際金融監管制度提供者的發達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金融監管體制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不僅阻礙著國際金融監管框架的建立,而且也加大了各國金融監管機構間協調合作的交易成本。如何縮小金融監管體制上的差異,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中國將面臨下述的主要挑戰:
第一,中國現行的分業監管模式滯后于國際金融創新發展和實踐的需要,不能很好地適應全球混業經營的發展要求。尤其在金融創新日益活躍的今天,傳統的金融子市場之間的界限已經逐漸淡化,跨市場的金融產品不斷出現,這使得強化跨部門的監管協調和合作,擴大金融監管的覆蓋面,從機構性監管轉變為功能性、合規性監管變得更加重要。
第二,中國金融市場仍處于金融抑制狀態。金融抑制是基于行政當局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通過曲包括利率和匯率在內的金融資產的價格,再加上其他監管手段來人為干預金融市場的運行。這種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場機制的政策難免會導致金融體系整體功能的滯后甚至喪失。然而一旦中國的利率和匯率管制放開,國際游資又很可能會利用由此產生的金融產品價格波動,大量涌入國內市場從事套利和套匯行為。當國際金融形勢再次發生變化時,國際游資就有可能從中國大量逃逸,增加了國內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第三,中國金融體系存在較為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是高度依賴間接融資。目前,80%左右的間接融資占比和五大國有商業銀行近50%的金融資產占比,導致任何實體經濟的風吹草動都直接反映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而任何一家大型商業銀行的自身經營出現問題都可能帶來對整個銀行體系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顯著沖擊。因此,與發達經濟體的金融結構不同,中國金融體系所面臨系統性風險的來源主要不是來自金融市場,更多地來自效率低下且風險集中的銀行體系。
第四,金融創新是金融發展的靈魂和提高金融體系運行效率的動力,也是金融監管體制所應鼓勵而非限制的,但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刺激金融創新的過程中,金融監管如何加強對金融創新的引領與拓展,實現金融穩定和金融創新的共同發展則一直是監管當局長期面臨的挑戰。對中國的金融發展現狀而言,金融創新機制薄弱,創新動能不足。但是由于長期奉行“穩定優先”的監管理念,中國監管當局在金融創新方面表現得非常謹慎。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更加深了監管當局對于金融創新的顧慮,導致金融業創新的步伐放緩,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處于停滯狀態。如果這種情況不加以改變,必將會影響到中國金融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在金融創新和審慎監管之間進行合理的平衡,是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面臨的又一嚴峻挑戰。
三、深化中國金融監管改革的戰略構想
伴隨著金融全球化進程加快以及中國金融體系的開放程度與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的金融體系不可避免地將會面臨更大的外部沖擊,對于全球金融風險的防范與處置越來越需要依賴于國際金融監管的協調合作。為此,中國應抓住國際金融監管體系改革的機遇,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在為全球金融穩定作出貢獻的同時,提高自身應對金融風險的經驗和能力。
首先,推動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法制建設。中國應通過與國際性多邊金融組織的合作,推動有約束力的國際金融監管協議和全球統一的法律監管框架的確立。包括短期內積極參與實施原則統一的全球金融監管的行為準則如巴塞爾協議III;中長期積極推動各國均有義務遵守的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的多邊國際條約等。
其次,中國應通過監管信息的共享可以提高國際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各國的監管部門就可以較快地了解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金融風險積聚程度等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情況,盡早發現處于監管真空狀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進而能夠較為迅速地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及時阻斷金融風險的國際傳播路徑。此外,還要重點推動構建東亞地區金融監管的協調機制,并依托中國在東亞經濟、金融中的強大實力,發揮中國在東亞金融監管合作中的主導作用,并以此增強東亞區域以及中國在國際金融監管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再次,中國應在借鑒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經驗基礎上,完善系統性風險的防范措施,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以確保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一方面,加強對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評級機構的監管,將事前防范措施和事后解決機制相結合,細化系統重要性機構衡量指標體系,完善評估工具,最大程度地防范“太大而不能倒”的機構給金融系統帶來的潛在損害。另一方面,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不能僅盯著銀行體系,還要關注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如影子銀行體系,重視銀行與非銀行機構之間的監管平衡。
最后,中國應加快推進金融監管模式的改革,在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的基礎上可以考慮組建有明確法律權限、有實體組織的金融監管中樞機構,如“中國金融服務監管局”作為整個金融業的最高監管機構。不過,現階段中國采用的分業監管模式還是有效的,符合中國金融發展的現狀。但隨著中國金融業綜合經營和金融創新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中國金融體系的進一步開放,這種各自為政的監管格局將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尤其是由于各金融監管機構專注于各自金融監管領域內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因而相互之間的立場和監管視角不同,一旦缺乏協調配合就容易出現監管真空。為此,在現有的分業監管體制下應特別加強協調機制的法治化、實體化。
作者簡介:
楊甜娜,女,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講師。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