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麥玲
夢想是什么?夢想是夸父逐日時不停的腳步,是精衛填海時不懈的追求,是飛蛾撲火時至死不渝的精神。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夢,但追夢的道路是艱辛的。在這條坎坷泥濘的路上,有多少人能勇敢地走下去?以理想承載自己的夢想,成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志。
宜陽縣是一個物阜民豐、地秀人靈的地方。在縣城以西30公里處的韓城鎮官莊村,有一位被稱作“泥人趙”的泥塑家趙宏濤。他出生于當地一個書香家庭。由于受父親的熏陶,他從小就熱愛藝術,尤其對泥塑癡迷。在農村,孩子們是沒有玩具的。在漫長的童年時代,他們捏泥巴、抓石子,以此打發寂寥的童年。那時的趙宏濤經常抓一把土用水和成泥,捏小人玩。他捏的小人有鼻子有眼,活靈活現。趙宏濤的父親對鄉親們說:“將來宏濤肯定是個搞雕塑的料。”獨具慧眼的父親看出了他的藝術潛力,經常指導他。父親是他走上藝術道路的第一位導師。
1986年,趙宏濤的藝術天賦被他人生中的又一位伯樂發現。這位伯樂力薦他到西安美院雕塑與國畫專業進修學習。這一階段的學習,為他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堅實基礎。兩年后他學成歸來,在宜陽縣陶瓷廠做產品造型設計和黑古陶藝術品研究開發工作。這樣,他一干就是4年。
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正當他一心撲在古陶研制上的時候,宜陽第一陶瓷廠卻宣布破產。趙宏濤不得不另謀發展,輾轉多地繼續他的藝術之路。
“藝術的腳步是沉重而堅定的,若想取得一定的造詣,必須有不怕苦、不言累的決心,有一股子韌勁。”藝術界的一位老前輩對趙宏濤說。2009年,趙宏濤毅然背起行囊,踏上了更為艱辛的北漂之路。這一漂就是10年。
北漂生涯磨煉了趙宏濤堅強的性格,也使他的藝術造詣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在北京工作期間,他擔任了《鐵道游擊隊》《沙場點兵》等大型電視連續劇的美術設計與制作,贏得了業內的廣泛贊譽。然而,趙宏濤并沒有止于他現有的成就,而是一心想著家鄉。他想在家鄉圓自己的藝術之夢,想讓鄉親們也能享受藝術的甘甜成果。于是,在2010年,他毅然辭掉了在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劇務造型工作,和妻子一起回到了生養他的故鄉。在這里,他像承載著使命一樣,讓自己的夢想再次起航。
結束北漂生活回到家鄉后,趙宏濤在他的出生地韓城鎮官莊村開辦了自己的泥塑藝術品加工廠。短短幾年時間,他便在業內聲名鵲起,從而成就了自己的“泥塑家”之夢。
宜陽獨有的黃河泥成了趙宏濤泥塑作品的主要原料。他的創作題材主要以反映農村的鄉土文化為主,把農村的一些文化精髓通過泥塑人物造型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他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有血有肉、風格鮮明,人物表情夸張、衣著樸素,配飾鮮明而有特色。細節的巧妙構思讓他的作品充滿了時代感和地域特色。他的河洛硯作品雕琢細膩、造型精美,讓人愛不釋手。
為了創作出更加符合時代特色的作品,趙宏濤會在吃飯、走路時模仿著古人的樣子。為了將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身體動作刻畫得更加傳神,他還讓工作人員穿上古裝扮作古人,讓他們睜大眼睛、張大嘴巴,或甩開膀子學著古人跳舞,他認真仔細地觀察他們的每一個動作。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懷揣最初的樸實夢想,趙宏濤已是藝有所成。但創業多年來,他并沒有因此而賺上很多錢。他的作品獲得了業內人士的較高贊譽,但卻沒有隨之而聲名遠揚。文化的發揚光大,靠他一個雕塑藝人、一群雕刻匠人顯然不夠。文化的發展需要更多人的傳承與支持。
趙宏濤還有一個夢想,希望未來把他的村子打造成泥塑文化村,讓更多的人了解河洛文化。他要做河洛文化的代言人,他要帶領鄉親們吃文化飯,讓鄉親們靠文化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