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長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創新創業,2014年9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首次對外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性想法。2015年6月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華民族深刻的認識到當前“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當代大學生是我國未來人才的后備軍,他們是否擁有創新能力將直接關系我國的綜合國力的發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首先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高水平大學來說,尤其體現在創新人才培養上。因此,學校必須把長期積累的各方面優勢轉化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新優勢,促使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必須持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構建創新教育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鼓勵多樣化成長,努力為通才拓展通道、為天才開辟空間。做好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造就一批綜合素質過硬、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一、制定分類引導的創新學科建設體系
現實創新實踐與管理中,一直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即籠統的將學科創新等同于興建新興學科。這導致了無論在理論研究、政策支持或資金供給方面一直傾向于新興學科,而忽略了其他原有學科的創新與改革創新。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應該創立以基礎學科為主體,多學科交融,多學科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建設體系。保持基礎學科為重點,多學科支撐,在傳統學科與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上,實現內涵建設的突破;借助多學科研究成果形成新的學科特色與優勢;著眼于提高對江蘇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貢獻,逐漸增加一般性學科建設的投入力度,持續探索新的學科建設增長點。需要根據不同創新類型的特點,建立起分類引導的創新學科體系。
針對注重人力創造性的集成創新,建立起學科主導,政府、學校引導的體系,通過少量資金和大量配套鼓勵政策的提供,吸引具有創新敏銳度和資源整合能力的學校進入。針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領域,政府則無須過多干預,通過充分發揮院校力量,簡政放權,為大量具有創新創業熱情的學校、科研人才涌入掃清障礙,即能保持該領域的長久活力。
二、整合不同形式的合作創新,增強學科內與學科間的協同力度
知識經濟時代,開放式合作創新正逐步替代封閉式創新成為創新的主流形式。通過合作,高校可以利用外部創意和商業化途徑來實現自身科研及技術進步。然而,合作創新中也存在類別不同、目的不同、發展各異的現象。合作創新依據對象不同,可以分為三類:以降低成本為目的的學科內合作創新;以發現需求、整合反饋信息為目的的學科間合作創新;已開發尖端技術為主的而跨學科合作創新。多數學校能夠認識到學科間合作創新的作用,但是由于執行過程中,組織機構間的溝通交流不夠使得學科間合作卻仍然疏散。從學科內看,許多學科內的學校間實力差距大,部分學校缺乏同其他學校、學科進行交流合作的意識,在技術方面故步自封,只看到競爭而忽略合作。從學科間看,學科間溝通交流的平臺仍然缺乏。這些問題制約了學科創新能力的提升。
三、鼓勵合作創新需要找到學科內與學科間合作環節的薄弱
首先,鼓勵高校中的“領頭羊”主動承擔起模范帶頭作用。通過這些高校的影響力,進一步發揮學科協會、學科交流會、交流論壇在學科內部和學科間的作用。同時探索以主題論壇、推介洽談、項目展示等形式更加豐富的交流活動,引發合作創新的火花。其次,加強學科間,尤其是校企間的合作平臺建設。平臺建設初期可以科研資源共享為主,以吸引學科間、校企間建立初步合作關系。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將資源共享平臺發展為以重點高校為依托的多層次產學研用技術研發平臺,實現學科間紐帶的增強、市場導向性的增加與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最后,充分發揮科研主管部門的協調作用,合理為各創新主體分配資源,均衡各方利益關系,確保協同創新聯盟具有長久的內生動力。
與此同時,要抓住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機遇,適應創新創業主體大眾化趨勢,大力發展技術轉移轉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業務,完善場地、網絡、資金、人才等扶持政策,支持眾創空間等降低成本、良性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低價優質的服務平臺和發展空間。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優化創新創業的管理與服務,完善事中事后監管,為市場主體松綁加力。有效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等資源集聚優勢,促進創新創業要素自由流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秉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理念,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努力做優、做強、做大,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新引擎。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就業創業觀念,加大創業扶持力度,降低創新創業門檻,幫助更多青年創業者施展才華、建功立業。大力弘揚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精神,宣傳先進典型和創業事跡,營造積極向上的創新文化。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控制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