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書勤
摘 要: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生理與心理急劇變化的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不穩定的時期,期間有對未來最樂觀的憧憬,但是也充滿了發生各種不幸的可能。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最主要的兩個問題是:“我是誰?”“我將走向何方?”,即建立同一性的問題。在這個關鍵時期我們有必要提醒家長和青少年:他們需要立志,需要準備承擔大任,經受艱苦磨練,需要學習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
關鍵詞:青少年;生理特征;心理健康
青少年時期生理變化急劇,身高體重迅速增長,第二性征出現,到青春期結束性發育基本趨于成熟,伴隨生理變化的是青少年心理的轉變。青少年對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快速變化、成長的煩惱、學校和家庭的期望不容易適應,所以很容易發生適應危機,特別是原先解決問題能力較差的青少年更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出現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焦慮障礙、適應障礙、情感障礙、睡眠障礙、自殺行為等。近些年,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人們雖然能夠意識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少關注,甚至對明顯的行為反常也熟視無睹,只是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和軀體健康。其實青春期青少年有很大的發展潛能,行為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我們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他們就能消除煩惱,健康成長。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
當今社會不同往昔,競爭激烈,生活節奏日趨加快,這就要求青少年學生必須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質。現在絕大多數青少年從未經受過艱苦生活的磨練,“艱苦”一詞對他們來說是那么的遙遠和陌生,他們更缺乏對社會、家庭的責任感,又處于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發展越發滯后,隨之而來的是他們的心理健康出現一系列令人擔憂和深思的問題,諸如情緒多變、意志薄弱、依賴性強、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識等。種種調查研究表明,中小學生均普遍存在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社會競爭、學習競爭的壓力下某些學生出現厭學、逃學、輟學等不正常現象。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僅靠學校的德、智、體、美、勞教育是收效甚微的,而應該讓心理健康教育與其并重,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21世紀青少年處于改革發展和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自主意識強,思想敏銳,行為大膽、果斷,打扮新潮入時,不拘一格,但處于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同時受到的心理困擾是十分明顯的,心理矛盾非常突出。近年來,通過調查分析,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而導致學生產生各種心理障礙,下面我就這些問題進行簡單的分類。
(1)厭學問題。學習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務,學習與厭學問題占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學習任務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待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這種情緒的循環往復,使得他們對學習既無奈又恐懼。
厭學是目前青少年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學習差的同學不愿學習,就連成績很好的同學也有這種傾向,尤其遇到別人考試作弊,老師又對自己不理解,從而使這些所謂好學生也不想努力上進。
(2)與教師的關系問題,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過多干涉學生的業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困惑和煩惱,青年男女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交流,被老師苛刻地指責,嚴重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導致對教師的反感對立,而有的學生在老師對待不同學生的態度上,認為老師“嫌貧愛富”輕視自己,處理不公正,老師是學校中人際關系的核心,是各種人際關系的主要協調者。
(3)與同學的關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好朋友對自己的不信任,認為朋友不能兩肋插刀,而懷疑友誼的不真誠,使他們內心十分苦惱,不知怎樣才能消除朋友的誤會,內心十分孤獨寂寞,看著朋友減少,不知怎樣去做,從而懷疑世上沒有真正的友誼,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4)與父母的關系,主要是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相互理解與溝通,或家庭不和給子女造成心靈傷害,有的孩子經常和父母吵鬧,看到父母疲倦的面容覺得父母可憐,每天生活在這種內心矛盾之中,卻不知該如何向父母說,而父母的吵架,使家庭整日籠罩在硝煙中,使他們不愿待在家里,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煩悶至極,覺得人活著沒意思。父母的不良行為,給子女帶來不安全感,從而對父母厭惡、鄙視,給青少年造成更深的內心創傷。
(5)情感類問題。青少年時期是花的季節,在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征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他們情緒較為敏感,易沖動,對異性充滿好奇與向往,當然也許伴隨出現許多情感困惑,如單戀的興奮、單戀的煩惱、失戀的沮喪等。
三、青少年由于生理特征變的獨立性的增強
青少年伴隨生理的成長,獨立性也日益增強。青少年對父母依賴逐漸減少,準備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進入社會生活。為了獲得獨立的個性,他們必須擺脫父母,但又常常不能得體的割斷父母的約束。他們既渴望以獨立的身份參加社會活動,同時又懷疑自己是否強大到足以獨自前進,希望得到關懷和幫助。他們與父母的關系卷入了愛恨交加的矛盾之中。此時青少年常常選擇同齡人為伴,并經常與成年人的權威進行反抗,加深了“代溝”。對父母過分依賴、人際交往訓練不足、缺乏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青少年將感到困難,體驗著焦慮、恐懼和失落的痛苦,可能產生任性,幼稚、自卑、不負責任的心理特征;父母過于嚴厲,動輒受父母等人訓斥或貶低,為父母厭惡并且切斷交流渠道的青少年,常常沒有獨立前進和面對難題的勇氣,會形成恐懼、自卑、膽怯的心理特征;父母爭吵不斷,自幼擔心失去父母或童年有親人喪亡的體驗者,易有焦慮、恐懼或情緒不穩,對人生抱悲觀或虛無的態度。明智的父母和教師能根據青少年的個性特征,關心他們的生理心理需要,時刻注意扶植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鼓勵他們自立和自律,培養他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態度,放手讓他們去實踐和鍛煉,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學生自我發展心理學探究》李曉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文東.《淺談青少年生理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2013.5.
(作者單位: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