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生鳳
摘 要:“無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種精神境界。無為的本質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它與“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道家“無為”的思想對現代生態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道家;無為;無不為;自然
“無為”的本質是“無為而無不為”?!盁o為”的精神境界是“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的直接體現?!盁o為”是順應自然的變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為造作,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盁o為”是道家倫理學說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更是一種精神境界,它與“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盁o為”的本質就是順應自然的變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為造作,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認為做學問天天增加知識,體道則要天天削減私欲,損之又損,達到無為、無為便可無不為,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子講的主要問題。天地萬物是由道創生的,道則要依法于最高的準則“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就必須也依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個“無為而無不為”,便是“自然”的體現。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有“天道”“人道”之別,“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边@里“無為”是指天然,“有為”則是指人為。莊子經常用寓言和比喻來說明。指出牛馬生四只腳是天然;而用繩索套馬頭拴牛鼻子是人為。所以“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意指意識,不以人為去毀天然,不以造作去滅性命,不以有限之得去殉無窮之名。如此持守下去而不要有所閃失叫回歸本真。在《馬蹄》中伯樂治馬陶匠治土木匠治木所治之物不同,但都利用智慧技藝進行人為造作結果卻相同,使得所治之物都喪失本性。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智慧才能,而正是這些造成了人和物自然本性的喪失。所以,莊子認為工匠們的罪過是他們用機巧的手藝破壞了物的純樸本性,把物變成了器皿;伯樂的罪過是他用純熟的治馬術泯滅了馬的真性。而圣人的罪過是他毀棄了人的自然本性。
道家的“無為”的思想有著深刻的生態學意義。“無為”表現出尊重自然、依循規律和崇尚自然道德的行為選擇“無為”的原則輔助自然運行,而不有意造作。老子的“無為”強調人應絕對服從自然法則,與自然規律協調一致,采取與周圍的環境融洽。只有敬重自然規律放棄“妄為”,才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盀闊o為,則無不治”不刻意地進行干預,才能使萬物自生自成“天法道,道法自然?!?0世紀80年代就把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十八大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道家認為,天地萬物是一個和諧完美的有機系統,就像由同一父母所產生的一個和諧的家庭。這種和諧秩序是由“無”(即道)所造成的由動態平衡來維持的。老子以自己的直觀經驗和直覺思維猜測到循環演化是自然系統的和諧之本和秩序之源,因此對自然的依戀、傾心,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和依從是老子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基本態度。這體現著人與大自然之間圍繞著“為”所展開的辯證關系。一是人作為大自然本身的產物和組成部分,始終與在“無為”之中進行創造生化的大自然保持著內在的關聯;二是人所特有的“有為”本性又與大自然的“無為”之道正相反對,以致常常導致人與大自然之間嚴峻的對立沖突。早期道家特別是莊子思想中的“無為”主要是指“無所作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薄澳詾槎W匀弧?,“為無而才自然矣”。莊子的“魯侯養鳥”指出了兩種對待自然物的態度。通過對比表明了莊子對待自然萬物的鮮明立場,反對“以己養養鳥”提倡“以鳥養養鳥”。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不以人為去破壞自然界,不以人為的有目的活動去對抗自然命運,對自然事物勉強加以人為的增減,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表達自己尊重生命的立場,反對人類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戕害生物的本性,要求人類尊重生物的自然生活習性,采取的因任自然,無為為之的態度,對于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有序是非常有益的?!盁o所作為”提出了人面對生態自然時應采取的態度和實踐原則,對人類過分干預自然生態的行為傾向是一種有益的提示和勸告?!扒鍍魺o為”、“知常”、“知足”的生活態度彰顯出一種樸素生態主義的消費觀在順應自然法則和維護天地萬物本身的和諧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資源。在環境問題上,道家的“無為”思想也包含著與現代生態倫理觀相一致的樸素見解。
《養生主》中寓言“庖丁解牛”為梁惠王宰牛的廚師,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著音樂節拍跳舞一樣,游刃有余,干凈利索。梁惠王連連稱贊,不解其技藝為何如此高超。解牛秘訣就八個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遵循事物內在的規律性。道家的“無為”思想的實質是反對違背人的本性和違背自然法則的肆意妄為。目的是消解人與自然的對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始終是在努力消除現實生活中的兩種對立:一是現實社會中違背人性的綱常法度與人的自然本性的對立,二是憑借有限的知識妄自尊大的人與自在無為的大自然的對立?!安灰孕木璧溃灰匀酥臁保灰孕闹侨ミ`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為的造作去幫助自然,乃至毀滅自然。但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往往憑借那么一點點非常有限的片面的知識,仰仗著自己幾乎無法控制的現代科學技術,便自以為是世界的主宰。人們為了追求自身的發展,滿足日益膨脹的功名利祿的需要,肆無忌憚地掠奪自然,狂妄自大地揚言要征服自然,于是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平衡,造成了環境的嚴重污染,甚至直接威脅了人類自身的生存。這都是違背自然之道、不按自然規律辦事的必然結果,它與道家的“自然無為”的思想恰恰相悖。
參考文獻:
[1]《論道家的無為思想》林文葵《新西部》(理論版),2007年第10期.
[2]《道家“無為”思想的生態意義》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12月.
[3]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4年版.
(作者單位:中共阿拉善盟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