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
近一年來,年過古稀的張老師時不時地感到心慌、心煩、胸悶,腹脹、腹痛、腹中異物感等。一個月前,他的不適感加重了,感覺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手腳無力、冰涼、出汗。他懷疑心臟有問題,去了幾次急診,做了全面檢查,除了心電圖提示他有輕微的ST段改變以及頭顱MRI提示有輕微腦萎縮外,其他檢查項目均很正常。在心理醫生那里,張老師被診斷為焦慮障礙。這種疾病在老年精神科門診經常遇到。主要表現包括:
容易擔心和焦慮 這種擔心是期待性的,與健康人的憂慮和擔心相比顯得不可控制,而且持續時間長、涉及范圍廣。如他們的身體本無疾病,或有一點兒小病,卻總是覺得自己病了、非常擔憂自己的病治不好,會不斷地問家人、問醫生;問診時,還會擔憂看病會花很多錢;還會過于不放心老伴兒、不放心兒孫等。這種“杞人憂天”式的恐懼擔憂,是焦慮癥的核心癥狀。
高警覺性 患者特別易激惹,顯得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出現睡眠障礙。
軀體不適 出現坐立不安、顫抖、皮膚蒼白出汗、口干、心動過速、惡心或腹部不適等癥狀。
敏感的老年人較易患上焦慮癥。如他們會關注自己生理上的細微變化,以致達到過分的程度;會片面地強調他人對自己的態度;情感脆弱、依賴性強。經常可見,患者常在兒女們的攙扶簇擁下,由西醫轉到中醫,由門診轉到住院處,一年四季常看醫生或住上幾次院;兒女們付出很大精力,患者的病情卻不見好轉,甚至更厲害。這是由于焦慮癥產生后,老年患者缺乏安全感,需要呵護關照,以達到精神上和物質條件上的滿足。
當然,在老年焦慮患者中,確有人患有心臟病、腸胃病、肺部疾病等老年易見疾病。對于敏感的老人,軀體上的疾病不僅會導致焦慮的產生,更會加重這種情緒反應。
雖說焦慮癥是老年人的常見心理疾病,但仍是可以防治的。主要防治方法有以下幾種:
發揮余熱 要積極適應退休后的老年生活,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發揮正能量,讓生活豐富多彩。如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做力所能及的貢獻,可以很好地克服老年人常有的老朽感、頹廢感和空虛感。
樹立良好的、積極的心態 年事已高,不可預知的死亡是一些老人焦慮的原因。要充分認識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應順應自然,從容地面對死亡,并樂觀、積極地讓活著的每一天都過得充實和有意義。另外,有些老人喜歡追悔過去。老年人對自己的一生所走過的道路要有滿足感,不必埋怨當初不該這樣、應該那樣,保持心理的穩定,凡事想開些,讓自己適應客觀現實,而不是企圖讓外界適應自己。
加強人際交往 這樣可以縮短與他人的距離,尤其要與同齡人多交流、多溝通,有助于讓自己適應老年人的群體生活,避免自我孤立。
培養興趣愛好 如繪畫、編織等,既不耗費過多體力,又能陶冶情操,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很有益處。
學會放松 自我放松可以調節焦慮不安的心理,如做幾個深呼吸、聽一些自己喜愛的音樂、在大自然中散步等;也可以閉目靜坐,給自己下達指令,從頭部一直放松到頸部、四肢、腳趾,慢慢地減輕焦慮程度。鍛煉也是很好的方法。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適度的鍛煉對人體均有益無害。如果每天都能在早晨或者下午堅持1個小時左右的適度鍛煉,像慢跑、太極拳、瑜伽等,煩悶和不滿會不知不覺地發泄、消失,心境也會變得開闊、開朗,病情會得到很好的緩解和控制。
及時就醫 察覺到身體或心里不舒服,可以讓親屬或朋友陪同去醫院就診,或找專業人士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