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華勝
摘 要:在學習中,調動學生的視、聽覺,能大大提高記憶以及學習效率,由于多媒體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影像、圖片、聲音等等,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運用,可以解決很多問題。①利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②利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③利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④利用多媒體手段,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數學;課堂;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調動學生的視、聽覺,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記憶力以及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效率,由于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影像、圖片、聲音等等,正是它們的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運用,可以解決很多抽象的數學問題。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更新課堂教學手段,處于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教學手段也走進了我們的課堂,讓數學教學不再枯燥,不再抽象,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體會:
一、利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的至勝法寶,數學知識的抽象、枯燥,讓小學生有時難于理解知識,難于創新,多媒體的出現,讓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枯燥的數學知識趣味化,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這些優點,能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創新能力。例如,小學低年級學生,特別愛聽故事,看動畫片,并參與其中。
在教授“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多媒體演示:在動物農場里,到處都是成熟的果子,猴媽媽對小白猴和小黑猴說:“家里種的桃子已經熟了,今天,看誰摘得多,誰能干。”于是兩只小猴飛快地去摘桃子,小白猴摘了999克,小黑猴摘了1002克,小黑猴說“我摘得多。”小白猴說:“我能干”。 猴媽媽急了,說:“誰能幫我來當裁判呀?”聽了這段話,小朋友興致勃勃,都爭著說:“我來當裁判。”利用多媒體手段,既培養了學生樂于助人的精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培訓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數學教學環節中非常重要,只有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對于圖形的認識,就能事半功倍了,以往的教學手段通常運用教具讓學生來觀察,往往因為學生觀察的角度不同,達到不理想的結果。
例如:我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為了使學生認識圓錐的高,先讓學生交流討論后,再分小組發表意見后,一邊多媒體課件演示: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為軸,快速將三角形旋轉一周。引導學生觀察并想象:在快速旋轉時三角形會形成一個什么形體?這個形體的高在哪里?(呈現多媒體課件)由于電腦動畫的演示,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了這一形成過程,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建立了清晰的圓錐高的概念,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同時又讓學生輕松的掌握了知識。
三、利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數學教學中,求組合圖形的面積時,往往會有多種方法,可能是分割法,可能是移動法,傳統的一塊黑板和一支粉筆的教學不夠形象生動,而多媒體課堂教學手段卻能形鐘象生動的演示,將組合圖形面積的不同求法分析得清晰、透徹。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時,讓學生動手操作,當學生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進行拼擺時,拼好后,讓學生想一想,你是怎樣拼的?有些學生為難了。這時多媒體演示“旋轉與平移”的方法,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把上面這個三角形,逆時針方向旋轉180°直到兩三角形底也成一條直線為止,再把右邊的三角形向上沿著第一個三角形的右邊平移,直至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輕而易舉地使學生領悟了公式的推導過程。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如何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是每位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就能做到舉一反三,對以后的自學數學內容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我發現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表現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學生憑借各種感官,通過情景學習,依靠思維去理解新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數學幾何方面知識時,注重直觀形象的教學,把數學課本上抽象的文字說明和簡單的圖像轉化為具體直觀的動畫,這樣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學圓的半徑、直徑的關系時,在屏幕上顯示,先畫出一個圓的直徑,一條光亮的直徑,再畫一條閃光的半徑,讓半徑以圓心為定點旋轉,使它與直徑在一條直線上,并閃動三下。這種動畫演示,使學生容易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半徑等于直徑的一半這一概念。并且由于學生看到半徑和直徑的運動變化過程,形象而又直觀,從而對概念的理解非常深刻,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有助于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總之,多媒體手段的適時滲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化枯燥為有活力,化腐朽為神奇,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作用,這樣既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自學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江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