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鹿
如果有一天,你穿越回了古代,對于身邊的人,你該怎么稱呼對方呢?
古人信奉“在家從父”,父親的地位不言而喻。
對于父親,最古老的口頭稱呼就是一個“父”字。如果你穿越到漢武帝時代,見了老爺子,張嘴恭敬地叫一聲“父”,叫“翁”或者“公”也行,這幾種稱呼很常見。
很多人覺得單叫一個“父”“翁”太別扭,那你穿越到漢末之前,可稱呼父母為“親父”“親母”,和現在的“父親”“母親”正相反。要不,你穿越到三國兩晉南北朝那段時間,古代最流行的助詞“阿”就上臺蹦跶了。“阿父”“阿翁”“阿公”,這樣叫父親,感覺順口多了吧。
也許你會問,古裝片里不是經常管父親叫“爹”嘛,怎么一直沒說起“爹”這個稱呼?你要是穿越到宋以后的朝代,可以放心地叫“爹”。這個稱呼有記載說來源于古羌族,也是從漢末三國開始出現的,到了宋朝以后才廣泛流行開。
至于我們現在最常用的“爸”,它在文獻里的出現時間和“爺”“爹”基本一致。一些學者認為這原本是東南土著民族對父親的稱呼語,慢慢地融入了漢語里。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在最古老的漢語當中,“父”這個字本來就念“bɑ”,后來語言演化,“父”字的讀音變了,人們對自己生身父親的稱呼卻不能隨意變,于是根據形聲原則,在南北朝時期又創造了一個新字,“爸”的上半部分代表字義,下半部分代表讀音,然后一直用到今天。
若是對外稱呼父親,古代普遍叫“家父”“家君”“家尊”“家嚴”,也有稱“太公”“大君”的。至于“先君”“先嚴”是對已過世父親的稱呼,可不能亂用。
古代稱呼里有一句順口溜很管用:“家大、舍小、令外人”,也就是稱呼自家長輩時,前面加“家”字;稱呼自家晚輩時,前面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稱呼別人家的人,前面加“令”字。
哦,這個“大人”可不是稱呼官老爺。明朝以前,子女可以當面管父母長輩叫“大人”,但這一般是在比較嚴肅隆重的場合。至于稱官員為“大人”,則是一種特別明顯的阿諛奉承,但這是官場風氣。到明清時,管官員叫“大人”居然比較流行了,大家也就不當回事了。
(潘燁摘自《中學生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