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征
幾個月前,有一則澳大利亞當地的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該國舉辦的第16屆亞洲杯足球賽上,中國隊與澳大利亞隊的比賽結束后,一些現場觀球的中國留學生球迷把看臺上的垃圾撿走。這是一則很小的新聞,意義卻很大。
近年來,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很流行一個詞叫“國人的素質”。其實,對于“素質”這個詞本身很難有一個清晰的定義。它并不像一個國家的GDP有眾多清晰的數值來體現,它既和當地的地域文化有關,也和時代背景有關。同樣一個表現,在有些背景下是很正常的事,但在有些背景下則不是。在16世紀的歐洲,當時流傳著一種說法,洗澡會導致疾病,所以很多人是長時間避開洗澡,有些貴族不得不一年只洗幾次澡。這個情況,在當時的環境下,是一件人人都習以為常的事情。如果拿到今天的歐洲,結果肯定可想而知。既然如此,“長時間不洗澡”這件事情本身不涉及所謂的“素質”。
在17世紀的中國明朝,一位葡萄牙的傳教士來到中國,記錄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并最終完成了一本名為《大中國志》的書,書中是如此描述的:“他們(中國人)第一是極其清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上。他們通常在街上設有三四處必需的或公共的休歇處,布置很好,因此忙于公務的人不會把街道弄臟,并且從那里得到供給,類似的法子通行全國所有的道路。有些城市的街道可通航,如同意大利的威尼斯。”既然這樣,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近代反而看不到這樣的外國人評論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農業社會大轉型的歷史時期,很多新城市的市民都是早期從農村移民到城市里生活。由于一些歷史原因,這中間發生了斷層,這些人在自身的專業上表現得非常出色,但是有些城市現代化的“規矩”并不是天生就懂的,往往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和環境去學習。在早期的農村,很少有所謂的保護文物、公共財產這些說法,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認為只要是公共的地方誰都可以隨便用,用完之后的事情跟本人沒關系。所以就出現了很多看上去“不文明”的現象,在古跡上肆意刻字,在宮殿里隨便移動文物……但是隨著社會文明不斷發展,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這些不文明的做法,并在一點一滴地改善。
“素質”的培養分三種,一種是環境使然,人人都這么做。在澳洲,很多華人和留學生都反映,在這里生活,你想隨地吐痰都很難,因為這里的環境讓你自然而然地就不想做損害它的行為;另一種是去學著做,自覺主動地提高。目前在國內的環境中,有很多時候要用這種方法;第三種也是最被動的,就是強制管理。依靠攝像頭,依靠罰款等措施。
一次在北京,我路過一家包子攤兒,突然狂風大作,攤位的架子都被吹倒了,攤主是個女的,完全不知所措。這時,旁邊建筑工地里的一個工人看到這個情況,立刻跑過來幫他把散落的架子支回來,女攤主連聲道謝,我認為這位陌生的工人不見得受過多少文化教育,但從這件事來看,他是個有素質的人。
很多方寸之地都是考驗文明素質高低的最佳場所。在飛機上為什么需要小聲說話,因為你身邊的陌生旅客可能正需要安靜思考或片刻休息。在公交車上為什么不應該去搶占座位,因在這車上可能有其他乘客,或身體不適,或腿腳不便,或年齡更長,他們比你更需要一個座位。即便有身體健康的人搶占了原屬于你的座位,也不用去大聲和他理論,因為這樣會影響其他乘客。在酒店住宿一夜后,房間的垃圾放到垃圾桶里,因為這樣會讓服務生更方便收拾。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只要有這顆為他人著想的心,想做到一個文明的人,并不是那么難。
這幾年我默默地觀察,在國內,火車站售票已經非常有序正規,在北京上海的幾家大火車站和機場很少遇到插隊的現象——在10年前是不可思議的。進出辦公大樓,推門的時候會有人幫下一個進出的陌生人扶住門把手。過去曾司空見慣的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現象,現在都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從很多小事情看得出來,國人的素質確實在一天天提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經經歷過一段特殊時期的中國人,已經慢慢開始重新體會很多古訓的含義。在大家都沒有飯吃的時候,想著自己多吃點,這是常情。在大家都小康的時候,還只想著自己多吃,是自私自利。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由于時代的原因,在短時間內沒有完全融入而被人誤解“低素質”并不可怕,但是養成自私自利的心是絕對要不得的。
中國人是一個龐大的人群,包含南方人北方人,城市人農村人,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無論哪個國家,一個大的轉型和進步一定需要時間和耐心,更何況是一個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文明這個事情,需要前邊的人帶動后邊的人,后面的人要努力跟上來。畢竟提高素質這件事,受益人不光是你自己,還有我們整個的國家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