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


進入2015年,網絡劇已經從小體量小成本的段子式內容到大投資大制作的劇情為主體的2.0時代,而IP培育規劃、盈利模式的探索、臺網聯動等都成為網劇2.0時代的新秩序。
2014年,以《萬萬沒想到》第二季、《靈魂擺渡》《暗黑者》等為代表的網絡劇播放量令人瞠目,大批網絡劇的臺前幕后制作團隊躍入大眾視野。經過幾年的影視劇及模式節目搶購戰,大部分一線視頻網站的燒錢熱潮漸漸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對自制內容的加大投入。在遭遇美劇緊急下線、電視媒體版權回收、網絡獨播價格依舊高昂等問題后,各大視頻網站紛紛將網絡自制提到戰略的高度。而在跨平臺合作模式的深化下,“網絡劇”這三個字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傳統影視制作人的口中。在傳統影視公司的助推下,網絡自制內容出現了大規模播放量、高品質提升的現象。因此,2014年也被業內人士稱為“自制元年”。這在網劇歷史上是應該被記住的一年,雖然此時距離第一部網劇《迷狂》誕生已過去七年的時間。
2015年網劇井噴
2015年,網劇從產量到觀影人數,都比2014年翻了一番。 據網劇權威數據機構骨朵傳媒2015上半年全網網絡劇數據統計報告,2015年上半年,全網共計上線網絡劇166部,計2243集、33585分鐘,全網網絡劇共計獲得點擊量65億1924萬次。從體量與點擊量來看,今年單單是上半年的網絡劇的數量,已接近2014年“網絡自制劇元年”的總和,并且點擊量已達到去年全年的一半,可見2015年確實為網絡劇井噴之年。
超級網劇《暗黑者》的制作人白一驄認為,如果說2014年對網劇而言是給大家指方向的一年,那么2015年則是讓大家看到了未來的一個大趨勢。慈文影視生產的網劇從去年的46集,已經增加到了今年的150集左右。今年《執念師》上線的時候目標是3個億的點擊量,但上線沒多久就已經出現了超越這個數字的態勢,因為看網劇的人群基數比去年大了很多,最后《執念師》是6億多點擊量,比去年《暗黑者》的5億多還要高,“但它實際影響力并不如《暗黑者》。”白一驄說。
網絡劇點擊量在2015年確實有了非同一般的飛躍,2014年,不管哪部網劇,單日能過三五百萬就很高了,而今年除了《盜墓筆記》以外,單日過千萬的很多。原因有幾方面,一個是網劇量變多了看的人就會變多;另外一個就是電視劇內容沒有太多創新,年輕觀眾想看更新鮮的內容就會轉向看網絡,比如玄幻和捉妖題材的;還有一個就是英劇和美劇不能同步了,所以很多人會找一些可以替代的東西來看。多種原因共同促成的現在看劇觀眾基數增加。從總點擊量上來看,2015年,網絡劇題材涉及頗為廣泛,驚悚懸疑、奇妙幻想、偵探推理、幽默搞笑、時空穿越、熱血勵志均有涉及。上半年視頻平臺獨播劇集數量最多的是騰訊視頻,以32部的絕對優勢占據首位,領先第二名多達10部,其次是優酷土豆,再次為愛奇藝。A級網絡劇明顯向大劇、熱劇、精品劇傾斜,尤其是《暗黑者》《無心法師》《執念師》等“超級網劇”的出現,點擊量呈現了爆發趨勢,精品大劇效應更加突出。從類型上看,網絡劇題材廣泛,“幽默搞笑”仍然占據了2015年上半年網絡劇題材的半壁江山,不過偵探推理、驚悚懸疑類劇集的數量有所提升,而且多了“玄幻修真”劇種。“美食”“兒童”等小眾題材也相繼出現,“商業定制劇”也不少,甚至出現了“政府定制劇”這一新型種類,相當搶眼。
井噴態勢和網劇的質量并不成正比,大部分的網劇還是處于小成本的制作。這和網劇的收益有關。除了傳統影視公司互聯網化緊跟新媒體態勢做了不少超級網劇之外,之前本刊記者也采訪過幾家專門做新媒體電影、網劇的公司出品人。比如在南京大世堂影業總經理余星看來,目前網劇既然不能盈利,為什么還要做?以自己公司為出發點,他認為首先之前的一些微電影團隊在逐漸轉型升級,而大部分網劇成本還是相對較低,但卻可以以小博大;另外,視頻網站對電視劇高版權投入的縮小和對網絡劇的市場推動,加上網絡劇與電視劇同等影響力下投入低的優勢,以及資本市場、資本涌入對文化產業特別是新媒體內容的推動力,這些共同構成了網劇蓬勃發展的原因。而秋娛影業的總經理洛森則表示,無論是植入品牌,還是出品單位,做網絡劇是為了做連續效應,其次在新媒體的競爭日漸激烈的情況下,沒有持續項目將很快被市場遺忘及淘汰,做網劇就相當于練兵,為進入電視劇及電影練兵。
盈利的曙光
點擊量、超級網劇都是讓人看著無比振奮的現象,但無論是口碑還是點擊量都無法轉換為利潤,做網劇的人都得活著,也得吃飯。這個看上去暫時沒辦法解決的話題,必定會困擾網劇投資人和制作人,但他們還是對網劇充滿了信心。從創作上講,網劇實現了電視劇無法達到的創作自由度。2014年開始,網劇受到廣泛關注,2015年是網劇井噴之年,有數據顯示,2015年單單只是上半年網劇的數量,已接近2014年的總和。更引人關注的是,一些有實力的傳統制作公司紛紛“入網”。然而,網劇這把牌真的那么好打嗎?網劇的門檻有多高?網劇到底有多賺錢?很多問題的答案和網劇表面上的繁榮相去甚遠。白一驄接受媒體采訪,根據實戰網劇市場這兩年的經驗,說出了一些真實的現象。“網劇其實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第一它是一種非常自由的載體,它最主要的精神,目前是我們覺得視頻形式當中所不能缺的。這是最重要的。可能它會是未來電視劇的一種方向。我們希望未來做出一個模式,比如說番外的收費,或者《暗黑者》第三季付費。網絡付費這種盈利模式我們相信是一定存在的,實際上在網上看劇也沒多少錢。”
那么付費點播對于制作公司來說是一種盈利模式嗎?網劇中,《盜墓筆記》在今年實現了網絡付費,這或許是一個好的開始。但白一驄認為網絡付費這一塊實際上是網站在掙錢,制作方并沒有賺到錢,因為不是分成,是買斷的方式,買斷之后網站再去做付費點播,比如說愛奇藝200多萬會員,每個會員付九塊九就有2000多萬,2000多萬對于它的付出成本來講其實是不大的,但它有別的商業植入,總體來講愛奇藝掙錢了。這代表一個非常好的趨勢,說明大家愿意為網劇買單,但《盜墓筆記》又是不可復制的,因為這些用戶不是為內容買單,而是在為IP買單。
慈文影視一向有前瞻性,《暗黑者》的小說IP是五年前購買的,中間還續買了一次,遲遲沒有啟動。這部網劇的成型,讓慈文成為傳統影視劇公司里最早吃網絡劇“螃蟹”的,也為慈文和騰訊贏得無數贊譽,即便雙方都沒賺到什么錢。馬中駿曾經在采訪中表示,網絡劇就是未來,而專做傳統影視劇只能是死路一條。他認為布局網絡劇,算不上有遠見,但你要敢賠,同時他也強調,網絡劇目前雖然并不盈利,但是前景大好,前途不可限量。從影響力來說,《暗黑者》算是成功案例,但是從經濟效益來講,慈文和騰訊視頻雙方不僅都沒賺錢,而且還是虧本的。“大家都知道做視頻就是在燒錢,但是同時大家也都明白這個事兒有未來。為什么當時傳統影視工作做網絡劇的很少,幾乎只有我們在做呢,就是因為它是不盈利的,要是想要做好,就一定是虧的。”馬中駿認為自己應該邁出這一步。加上騰訊視頻的孫忠懷也不怕賠,于是兩人攜手做了一個有影響力的、賠錢的網劇。慈文影視今年的網劇會達到6部,在制作成本上,馬中駿認為,未來兩三年廣告費、版權費就可完全平衡制作費用。
對于傳統影視公司來說,他們的著眼點在于:做一部網劇來逐漸孵化一個IP品牌,讓這個品牌逐漸被養大,做成其他衍生品,比如手游、院線電影,甚至可以返銷給衛視。例如正午時光的侯鴻亮,近期他的團隊制作的網劇《他來了,請閉眼》就會登陸搜狐視頻,但同時,他把這部網劇賣給了東方衛視。這是網劇返銷衛視的第一次嘗試。品牌傳統影視公司像馬中駿、侯鴻亮都有相同的理念:一直在傳統影視劇的道路上悶頭往前走,一定會碰到天花板,但是網絡劇是對準未來的。
IP開發的衍生效應和現狀
其實這個問題和網劇的盈利是不應該分開來說的。因為又會回到原始的關于“網劇的制作源頭”上。大部分試水網劇的制作人都認可一件事,那就是網劇從盈利模式上來講網站是賠錢的,所有的門戶視頻網站的理念都是希望互聯網賺錢。剛才也說過,看起來網劇是賠本的買賣,但網劇的制作人真正想要的,可不僅僅是借此試水互聯網,而是有更遠的打算。但不踏出這一步,你就永遠不會知道網劇的未來是怎樣的。所以,大家都是在養一個可持續發揮品牌效應的IP。出現制作越來越精良的網劇使得互聯網觀眾的口味也在發生改變,但無論點擊量達到多高,這個單必須得要有人買。馬中駿他們也都在想辦法。比如《暗黑者》有一線衛視想要做周播,包括游戲的開發、電子商務都會相應做起來,這是全IP的概念,是一條比較長的產品線。“可能前面會賠一些,但是潛力無限。”馬中駿認為。總結下來,就是從IP的購買到孵化開發,最終延伸到各個終端,也會去做電影、手游、游戲等整個產業鏈條 。
目前小說仍然是IP改編的主體,今年上半年游戲改編劇也有3部,而除了漫畫和電視之外,還多了有聲讀物,比如《張震講故事》、舞臺劇《江湖學院》的IP改編作品。那么現在問題來了,網劇也在談IP,是不是和電視劇一樣,進入了一個拼IP的時代?白一驄認為,國內并沒有真正完整開發出來的IP,至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產業鏈形成,這是一個資本炒下來的概念。因為一個公司手里邊可能存了10個IP,資本市場里面估價可能有十個去估,它會估整個產業,但是產業完成度其實很弱。“什么是IP?我們拿漫威來講是最合適的,樹立起一個英雄,然后帶起來周邊所有的東西,英雄和英雄之間還可以玩復聯,這是真正地打通概念,可是目前國內沒有這樣的東西,所以我覺得IP這個概念本身是被炒作出來的。”但不管怎樣,打造有價值的IP是一條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