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方
真人秀已經在造星與捧星的能力上全面趕超影視劇,而水漲船高的酬勞,也讓影視市場開始擔憂:都去拍真人秀了,誰還來做本行?加拿大社會學者霍爾·涅茲維奇認為真人秀的設置初衷應該讓人們看到人際交往中的接觸點,這樣才能擁有社會價值。除了時間成本之外,情緒或許是許多綜藝節目唯一的賣點,也是觀眾最可寶貴的愿意為一檔文化娛樂產品付出的代價。既然關乎情緒,又冠以真實,那么在看重模式,看重投入產出比之外,節目制作方更需要給自己戴上一個金箍——消費的可以是顏值,卻不能只有顏值,真正能占領市場的節目,不僅是能換來眼淚和笑容的荷爾蒙刺激產品,更是能讓人在笑過哭過之后有所回味如何選擇合作伙伴,又如何面對對手挑戰——正在走紅的對抗類真人秀應該成為競爭合作的娛樂化人文樣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指出,中國綜藝的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初級階段是各種“山寨”;中級階段是模式全盤引進;高級階段是本土化嫁接;最高階段則是自主原創。目前,國內綜藝市場正處在中級與高級的中間位置,如何將海外綜藝的經典元素自然嫁接到中國,本土化的過程必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