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寧

做了將近8年的地產編輯,自認為諳熟于各種容積率、戶型圖等專業術語,對房子算是小有研究吧!但其實這個“房子”的概念好狹隘,又或者說,我們所謂的房子只不過是個收容所,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它遠遠承載不了家、理想和信仰。最美的家是什么樣子的?也許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烏托邦。
一次公干的機會,我隨一群愛心人士到青海玉樹的一所希望小學進行助學、采風活動。不得不說,這是一次艱苦的旅程。從西寧到玉樹,1003公里的距離,2500米的落差,我們走了一天半。一路上,我們用大部分精力來與暈車、高反作斗爭,無暇欣賞窗外美景,無暇感嘆擦肩而過的各種人生。一路周折與顛簸,讓我不禁遐想,那些部落的先人們是抱著多么虔誠的信仰和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徒步走到了這深山里;而今,他們的后人又在修路、架橋,用各種現代化的手段想法設法走出深山,相同的,是他們同樣抱著對美好生活的企盼,虔誠不移。
17-18個小時的車程,沿途風景大致相似,卻又各有不同。綿延不絕的山脈,從青翠到泛黃;牛羊散落在山間,大快朵頤;還有橫穿馬路的牦牛,毫不畏懼汽車的鳴笛聲,按照它們自己的節奏,慢慢生活。偶爾看到的一兩頂白色帳篷,繪制著艷美的花紋,遺落山間;抑或是中規中矩的白墻藍頂活動板房,上面赫然寫著“民政救災”,那是大山“活著”的訊息。有房的地方就有家,就有理想和信仰,就有對山的眷顧和對生活的企盼。
從專業的角度看,那根本不能稱之為“房子”,不堅固、不保暖,更遑論戶型與地段。但同行的希望小學校長向我們介紹說,那就是當地游牧民的臨時住所。在青海,每年5-8月是雨水豐沛、草木茂盛的季節。牦牛和羊群會漫山遍野的找草吃,不論山間還是低谷,游牧民也會隨著牛羊居無定所。到了每年10月,大雪封山之前,游牧民會將牛羊趕到山腳下,找一個相對避風的地方把它們圈起來,再儲備上足夠的糧草,那也難逃牛羊被凍死的厄運。那正是,牛隨草走,人隨牛走,居無定所,四海為家。
我以為,那一定是無奈的選擇,誰又愿意居無定所呢!直到,我在沿途看到一家人圍坐在草地上,有說有笑縫制帳篷的時候,才發現,也許我錯了。那是落日余暉下的一幕,四五個男女有老有少圍坐在一起,每人手中扯著帳篷的一角,手中拿著類似針一樣的東西,在帳篷的接縫處一針一針的縫制。白色的帳篷頂端繪有色彩斑斕的花紋,我無從詮釋花紋的寓意,想必和祈福有關。在他們身后的不遠處,散落著悠閑吃草的牛羊。那將是他們新的家吧!目之所及的地方看不到鄰居,只有芳草萋萋,牛羊成群。但他們的神情中沒有絲毫的孤獨與落寞,有的只是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相濡以沫。
巧合的是,我們此次援助的希望小學也正是這些游牧民的子女。他們5、6歲便離開家,開始寄宿生活。有的孩子父母游歷得遠了,他們很可能一個學期都見不到爸媽。當孩子們看到我們的時候,滿眼流露的都是對遠方家人的思念。我們為他們送去了學習用品、新版教材,或許杯水車薪;對于孩子們來說,更需要的可能是我們援助的那輛校車。那是孩子們和父母見面的希望,也是拉近與家的距離的有效途徑。
總有一天,孩子們也會長大,他們中的一大部分,可能會抱著對未知世界的無限向往走出大山,開啟他們新的生活;也有一部分,會隨著父輩,繼續游牧的生活。生活本身并無貴賤之分,在這里,我要為那些愿意留在山里的孩子們喝彩。是他們祖祖輩輩的守望,為大山注入了活力;是那一頂頂游走的帳篷,讓大山鮮活了起來。
歡笑吧,釋放吧,悲喜一念之差,
高興吧,放縱吧,隨時隨地,意氣風發;
開懷吧,揮灑吧,失敗是個笑話,
出發吧,奔跑吧,揚起皮鞭,四海為家。
作者系本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