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時頭暈目眩、動不動暈厥摔倒、每小時進食一次、夜里定鬧鐘起來吃飯否則第二天就可能昏睡不醒……這就是張老23年來的生活。多方打聽,張老輾轉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才知道23年來的“低血糖”實則是胰腺上的胰島素瘤在作祟。近期,張老成功進行了胰島素瘤摘除,終將23年的“心頭大患”除去,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為防止“低血糖”,他每隔一小時吃一次飯
張老今年60歲,江蘇鹽城人。23年前開始,他覺得自己特別容易餓,注意力不集中,假若不進食還會昏倒。一開始總以為是低血糖,平時也就注意補充糖。可是長期下來,“低血糖”反復發作,暈倒的頻率逐年增多了,張老越發覺得不對勁,于是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求診。經內分泌科的陳家偉教授判斷,張老是患上了較為少見的病癥——胰島素瘤。然而鑒于當時影像學技術的限制,外科醫生開腹后并未在胰腺找到腫瘤,只得做了預防性的胰體尾切除術,希望能緩解患者不適,然而,事與愿違,術后一個月,張老又出現了暈厥等低血糖癥狀。就這樣,23年來,張老隔一小時就得吃一次飯,晚上睡覺都要定鬧鐘準時起床吃東西,否則第二天就醒不來。長此以往,他從110斤愣是吃到了220斤。
再求診發現胰島素瘤,醫生“新式手術”精確切除
由于再也忍受不了病癥的反復,張老又一次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經內分泌科周紅文教授CT影像診斷等,并通過檢查,終于在其胰腺的胰頭部位找到了一個2公分多的胰島素瘤!至此,困擾張老多年的元兇終于找到。
據胰腺中心主任苗毅教授介紹,胰島素瘤在臨床上非常罕見,發病率約為1/1000000,是一種特殊的腫瘤,會分泌大量的有降血糖作用的胰島素,患者在饑餓、勞累等情況下容易有乏力、出汗、不安等低血糖癥狀,長期反復昏迷會影響患者腦細胞的功能,令腦組織發生器質性病變,患者甚至會腦萎縮、出現類似精神病的精神癥狀。胰腺中心副主任蔣奎榮教授表示,患者首次手術雖切除了胰體尾部分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但并未成功取出腫瘤,一直分泌大量胰島素的腫瘤實際上象征每天為張老“打胰島素”,因而令其無法痊愈。
苗教授告訴筆者,胰島素瘤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截至目前,江蘇省人民醫院已完成約100余例的胰島素瘤切除手術。老張胰頭部直徑2厘米的胰島素瘤,如果在以前,就要接受胰頭、膽管、十二指腸、胃等5個器官的手術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該手術創傷太大,結合患者目前的身體情況和胰腺中心的技術積累,苗毅教授決定為其做胰頭腫塊的局部切除。
據了解,張老胰頭上的腫瘤“深藏不露”,加上他嚴重肥胖,脂肪又厚又脆,使得暴露腫瘤十分困難。其次,張老還長期伴有高血壓等肥胖并發癥,首次手術切口發生的感染還形成了切口疝,手術難度極高。苗毅主任說,該手術一是要求醫生在“霧里看花”的情況下準確定位腫瘤位置,打開胰腺從中挖出腫瘤并避免損傷其余的膽道、十二指腸、胰管等重要器官;二是要求挖取的深淺度拿捏得當,否則挖得太深會使腐蝕性的胰液外漏,可能造成血管等器官的腐蝕;最后,由于胰腺手術后創面20%-30%可能會有胰漏的情況,因此修補張老的切口疝不可采用常規的補片,這就又令手術難上加難。最終,手術持續了3小時結束,不僅成功完成腫瘤切除,又將多年前手術造成的切口疝修補完好。
苗毅教授建議,若患者反復出現饑餓、乏力、頭暈等低血糖癥狀時,需及時前往大醫院就診,求助于胰腺專科醫生,以防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