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聯

李可染說:“劉先生的畫會用顏色,顏色經他一用,就會變得高雅、渾厚、艷而不俗?!?/p>
這會用顏色的“劉先生”,就是劉凌滄。
畫工的生涯
劉凌滄(1908年~1989年),是我國著名工筆重彩人物大師。本名劉思涵,字凌滄。
劉凌滄的老家在河北省固安縣南趙各莊,家里世代務農。他的父親是村辦學堂的教書先生。劉凌滄從小就得到家庭勤勞質樸的品德教育,受到文化藝術熏陶,并對繪畫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他14歲時,其父親突然病故,使這個本來就不寬裕的家庭生活更加艱難。他小小年紀就不得不辭別老母,來到霸縣趙家塢,做了民間畫工李東遠的學徒。從此踏上了以畫代耕的藝術生涯。幾年下來,他像所有的徒工一樣,絕大部分時間充雜役,打下手,饑寒凍餓,艱苦備嘗。但是他也因此獲得了北上平津的機會,先是在天津師兄開設的油漆彩畫店工作,接著又隨師父李東遠來到了人文薈萃的北平,進入當時的總統府做畫工。
1923年,曹錕逼走了黎元洪,當上了大總統,開始在中南??偨y府大興工程。劉凌滄和師父李東遠被留在工程處,為曹錕繪制《圣跡圖》和《孟子歷史畫》,并參與了修復白海古建壁畫的輔助工作。后來劉凌滄在給他的弟子講授中國畫顏料的研漂與使用時說過,他當時住在中南海,在北海萬佛樓工作。他的主要任務是磨顏色,打下手。每天中午為幾個師父運送飯菜,三十多斤重,返往七八里,累得汗流浹背。白天上架子干活,晚上,沒有桌子,就趴在地上學畫,一畫就是大半夜。人困了,揉揉眼睛,再畫。幾年下來,劉凌滄不僅增長了見識,也掌握了民間畫工世代相傳的口訣與過硬本領。諸如“文人一顆釘、武將一張弓”的造型特點,“行七坐五盤三半、丈山尺樹豆星人”的比例關系,“目識心記”地把握人物身份性格與冠服的手段,憑民間小說戲劇發揮創造而“主稿”的本事,大幅連續性壁畫構圖的“分景”方法,“一朽二落三成”的作畫程序以及“七開七染”的“開臉”技法。甚至在修補壁畫裝鑾佛像的過程中,還懂得了“道子繪,惠子塑,奪得僧繇神筆路”的古代民諺,接觸到盛唐美術的淵源流變。劉凌滄還在僅能接觸到的研磨顏料過程中“偷”技藝,掌握了各種顏料的性能和調配使用方法,使自己終身受益。故此,在中止了上述修復工程回鄉之后,他已能同師傅李東遠一起為北京“戴連增”“文盛齋”等畫店“攢片子”(即新畫繪制)。
藝??嘧髦?/p>
為了增長學識,改變境遇,劉凌滄決心進京深造。在同鄉賈君玉的介紹下,年未及冠的他再次北上京華,拜文人花鳥畫家楊冠如為師。由于楊冠如的推薦和周養庵的賞識,劉凌滄加入了中國畫學研究會,開始在會內做文員,后來又在《藝林旬刊》任助理編輯。成立于1920年的中國畫學研究會,是一個“精研傳統,博采新知”的學術組織。至劉凌滄入會時的1926年,已集中了故都二百余名畫家。除會長金北樓,副會長周養庵外,還有著名畫家陳師曾、胡佩衡、王夢白、陳半丁、管平湖、徐燕孫、吳鏡汀、惠孝同等人。在這個人才濟濟的學術團體中,既有陳師曾那樣眼界開闊、博學深思的大家,也不乏自鳴風雅的保守之士。這使劉凌滄在西方現代派美術興起之初,便在深入比較中揭示了傳統文人畫的超前價值。但由于劉凌滄出身畫工,所以即便虛心求教,許多人對他也頗為冷淡。
有位前清內務府大臣,看過劉凌滄的作品后,毫不客氣地說:“畫得不錯,就是俗氣!”這句話深深地刺激了正意氣風發的劉凌滄。
在劉凌滄加入畫會之初,雖也廣取博收,但由于學畫的經歷所致,更感興趣于當時仍活躍于畫壇的一批前清如意館畫師制作,向他們學到不少本事。但得到了“俗氣”的批評之后,他開始思索何者為雅,何者為俗,為此大量閱讀各種國畫著作,把自稱雅人高士的文人畫與工匠作品反復比較,同時請教楊冠如先生,一再琢磨,終于豁然開朗。他清楚地看到,所謂畫工畫即人們所說的“作家畫”,它自古以來便被視為文人畫的對立面,然而作家畫與文人畫各有優長。后來他著文指出:其實文人畫和作家畫各有千秋,偏重任何一方面都有失偏頗。文人畫和作家畫,前者富于文學的修養,技巧的造詣稍遜。后者的技術純熟,學識往往不及前者。文人畫的特色在于富有詩的情調,多是發揮文學的蘊藏,寫出自己的個性,富有清新的趣味,但每于“興之所至”是抒發情感的東西。作家畫則清新的成分稍差,卻是畫道流傳的正宗。他們富有絕頂的天資,更有真實的功力,形成一種有規律的技術,如繁復嚴謹的歷史畫、細如毫發的閣樓畫,文人畫家只能望而卻步。
1928年,22歲的劉凌滄進入國立北平藝專深造,彼時的藝專,名家濟濟,師資水平很高,校內設有國畫系與西畫系。國畫系的教學雖沿襲著師徒相傳的老方法,但教師多有真才實學。次年,又值徐悲鴻執掌校事,提出了“創作有生氣的中國畫”的號召,并力排眾議地聘請出自“大匠之門”的齊白石為教授。如眾所知,徐悲鴻接受了康有為的藝術主張,而康有為則高度肯定宋代工匠畫家的“精于體物”。這無疑影響了劉凌滄對傳統的選擇。
從此,他在提高文化素養的同時找到了藝術的精進之路,這便是以“精于體物”的作家畫為體,以富于詩情韻致的文人畫為用,以管平湖、徐燕孫為師,主攻工筆重彩人物。按照徐燕孫的指授,他學習唐代人物畫的豪邁與宋代人物畫的精致。遵從管平湖的指導,他不矜才使氣,力忌草率從事,一張畫稿,必反復修改,精益求精,直至形象準確布置妥帖為止。此時,他又得到了一次研究傳統的機遇,即受古物陳列所所長周養庵之命,臨摹故宮文華殿的宋元名畫。課內外學習的結合,使他的欣賞水平與創作能力大有提高。
在20世紀30年代初,他推出了《文姬歸漢圖》等一批引人矚目的優秀作品,開始成為躋身于名家之林中的著名青年畫家。
聲名鵲起時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劉凌滄花了兩周時間繪制了表現中山先生靈柩南移中山陵情景的《孫中山先生奉安行列圖》,當時全國各大報紙紛紛刊載了此圖,美國《亞西亞》雜志等國外報刊也予以轉載,在當時攝影技術還不發達的條件下,能夠用繪畫的形式形象地記錄和反映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無論史學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都彌足珍貴。
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劉凌滄的工筆人物畫已經十分成熟,取材多為歷史故事、文壇佳話,畫法除汲取三十年代初葉邵述、陳洪綬的一組《仕女》《高士》外,而且以徐(燕孫)、管(平湖)為本,上溯唐宋,亦兼及明清,形成了精嚴中富韻致和瀟灑中見良工的風貌。前者如《京妃畫眉圖》與《蕉陰仕女》,后者如《蟬聲攏午》與《斜倚欄桿》。人物傳神于一顰一動,繪景得情于亦寫亦工,筆法于飄灑中見謹嚴,設色在絢麗中求典雅,布局疏而有致,密而不塞,更擅于把民間畫師的畫內功夫與文人畫家的畫外情致結合起來,并且融合唐畫的單純絢爛,宋畫的周密精致,元以后畫的秀逸細密,集前人之大成,取得了典雅生動而頗富韻致的效果,從而在工筆重彩人物畫中獨樹一幟。
劉凌滄任職于中央美術學院之后,在徐悲鴻的鼓舞下,以發揚民族傳統借古開今的熱情,深湛的傳統根基,得到了根究傳統精華的機會。他多次奉命承擔古代優秀壁畫及絹帛畫精品的臨摹復制。除去敦煌壁畫之外,他曾先后親赴現場臨摹白紗宋墓壁畫、唐章懷懿德太子墓壁畫、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馬王堆西漢帛畫和戰國人物御龍帛畫。這些考古發現的精品,豐富了他的教材,擴充了他的創作源泉。在他的作品里,古代人物呈現出新的面貌,出現了“口角眉間似有情”的唐代美人。臨摹工作也加深了他對民族民間優良傳統的理解,使得他的人物畫創作參以美院多年倡導的寫實畫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從60年代至80年代,他除去課堂示范重繪舊稿的課徒之作以外,主要致力于歷史故事畫與歷史人物畫的研究,或描繪重大的歷史事件,發前人所未發;或者塑造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人物,振奮愛國精神;或者描寫有益于國際交流的史實,推動改革開放;或者表現膾炙人口的文壇故事,豐富觀者心神。其中《赤眉軍無鹽大捷圖》《西園論藝圖》《文成公主》《淝水之戰》《天宮圖》《文君撫琴》《襄陽大捷》《阿部仲麻呂來華學經圖》,都是這一時期的名作。
桃李自成蹊
20世紀30年代初,二十幾歲的劉凌滄就已經蜚聲京城美術界。1933年,劉凌滄同時受北京藝專、京華藝專、北京美專的邀請,分別擔任講師、教授之職,從事繪畫教學工作??谷諔馉幤陂g他一度中斷教學生涯。新中國成立后,劉凌滄重登講壇在北京藝專(后改為中央美術學院)任教。
劉凌滄自26歲登上美術講壇以來,為中國畫的發展造就了大批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著名的工筆畫大師潘絜茲、黃均,已故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周思聰及著名畫家范曾、劉大為、李延聲、馬泉、胡勃等,均曾受教于劉凌滄先生。
為人師的劉凌滄深受學生們的愛戴。1983年,中央美術學院學生會發起學生評選模范教師活動,沒有院長提名,沒有各系主任參與意見,民主投票結果,名列榜首的人就是劉凌滄。
晚年的劉凌滄潛心學術研究工作,為了密切配合教學,集中于中國畫的理法的闡述,凡中國畫的造型觀、構圖法、形式美、人物畫法技法演變,都著有專文。
劉凌滄先生不僅是一個精于傳統的人物畫家,也是一名學兼中西的繪畫史研究家,更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教育家。在近七十年的藝術生涯和先后四十余年的教學中,他致力于民族民間繪畫傳統的鉤玄抉微,在對中國畫優秀遺產的研究和探索,充實中國畫教學中,不僅創作了一批精致而妍雅的人物歷史畫,而且與任教同道攜手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國畫名家。(節選自《廊坊歷史文化叢書·文化名人卷》)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