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衛天霖是中國油畫的先驅,因油畫靜物成就最高而受學界關注,而自畫像卻較少有人問津,其中1971年的自畫像《述懷》堪稱佳作,筆者將從作品的背景、內容、形式三方面分析和闡釋圖像背后的故事。
【關鍵詞】衛天霖;自畫像;述懷
衛天霖(1898—1977)是公認的20世紀優秀的油畫家、美術教育家,學界一致認為其靜物畫成就最高,斑斕樸厚,絢美無華,兼收并蓄,自成一派。但其自畫像也毫不遜色,卻較少有人關注,自畫像《述懷》創作于1971年,是目前可以查到的衛天霖的最后一幅自畫像,該作品率意真切、肆意縱橫,表現了真實的情感、壓抑的激情,不失為一幅優秀的表現主義作品。
一、背景
(一)事業的低谷
從1956至1964年,也就是衛天霖在58歲到66歲的八年間,是他人生的輝煌期,他在北京藝術師范學院和北京藝術學院擔任分管美術教學的副院長,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拋棄歐美和蘇聯的教學模式,制定新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注重民族的傳統的藝術形式,聘請“待業”很久的國畫名家任教,開設了“實用美術”和“民間年畫”等課程:拋棄了教師“上課來下課走”的舊習,實行“盯堂制”和畫室責任制:兼收并蓄,海納百川,拋棄門戶之見,招聘有用之才,成為師資力量最強的師范院校,為北京市中小學培養了優秀的師資。1964年4月,北京藝術學院撤并,衛天霖調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擔任基礎課教學,任教授,從此他失去了教學改革的陣地,兩年后“文革”開始又受到審查,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二)“文革”的影響
1966年5月,“文革”開始,時年衛天霖68歲,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造反派抄家,強行搬走三大卡車的油畫和書籍資料,隨即衛天霖被隔離審查,一只耳朵被打聾。1970年,時年衛天霖72歲,解除政治審查,被下放到湖北丹江口農場未果,辦理退休手續回家作畫。1971年,時年衛天霖73歲,沒收的作品還回的僅僅200余幅,應阿老的請求為北京國際俱樂部創作《瓶花》《葵花》《色的交響》(未用被退回)《黃桃與花》(孫金榮收藏)《述懷》清代趙翼在《題遺山詩》言“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猶如屈原放逐,后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后作《史記》,衛天霖受辱,乃作《述懷》從“文革”開始到1971年的五年間,衛天霖心身飽受摧殘,身心俱損,以超過常人的心態和頑強的毅力保持藝術創作,他在希望中失望,在失望中絕望,又在絕望中重生,自畫像《述懷》在屈辱中重生。
二、內容
(一)平實的題材
自畫像,顧名思義,就是藝術家自己為自己畫像,是藝術家描繪自我形象的一種特殊的肖像畫,它可能是自我留戀的表達方式,也可能是充當照片留念的功能,還可能是缺少模特不得已來畫自己。
自畫像《述懷》又被稱為《1971年的自畫像》,衛天霖身處特殊的年代,前蘇聯的現實批判主義、法國的古典主義盛行于中國畫壇,歷史題材、革命題材、領袖題材是主流,與這些題材相比,他的自畫像題材顯得那么渺小,那么真實,他的自畫像更關注人性,更關注自我,不追求宏大,不追求炫耀,顯得平實而樸素。
(二)永恒的主題
自畫像屬于肖像畫范疇,一直是藝術家所熱衷描繪的題材。追溯歷史,中國古代的肖像畫多,但畫家的自畫像少,清末民初,油畫傳入后逐漸出現,抗日解放戰爭時期,畫家以抗日救國、民眾覺醒的革命題材為主?!拔母铩睍r期,畫家以描繪“紅光亮”“高大全”的領袖題材為主,直到改革開放,在學術自由、政治寬松的環境下,畫家自畫像增多,它以發泄壓抑情感為主,成為關注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西方自畫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比如達·芬奇的精致細膩、丟勒的變化莫測、倫勃朗的特殊光影、梵高的絢麗色彩、畢加索的夸張變形、弗洛伊德的猶豫自戀等都為我們展現了他們“自我”的一面,他們用畫筆描繪了相貌,記錄了歷史,展現了自我,表達了個性。簡而言之,自畫像不僅是藝術家自我情感的表達,也是彰顯個性的宣泄,更是對于真善美的追求,這一主題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對照鏡子即可完成,圖像也從瞬間變成永恒。
三、形式
(一)飽滿緊致的構圖方式
《述懷》,豎構圖,長方形制,畫面的主體是自畫像和瓶花,飽滿緊致是這幅作品給我們的第一印象,與其他畫家自畫像不同的是,《述懷》有幾處獨特之處:第一,《述懷》不是獨立的自畫像,而是特定環境下的自畫像,自畫像與瓶花各占據了畫面一半的比例,可見畫家更強調環境對于畫面的烘托氣氛。第二,自畫像和瓶花以豎構圖形式左右平分畫面,顯得平凡單調,作者在畫面左邊有意增加橫向的“扶手”(暫且認為是扶手),這一豎一橫豐富了畫面。作者把右邊的瓶花的花朵處理成開放式,形成向畫面左上方的“氣勢”,花卉氣勢大,花瓶個頭小,使得畫面的右邊不死板,有大小之別,有輕重之分。這些構圖的處理,最終形成了整個畫面構圖相和諧相統一。第三,整個構圖飽滿緊致,畫面中人物的頭部緊靠上,人物的胳膊緊靠右,花卉緊靠左,花卉的另外三分之一還不在畫面內,被畫家果斷裁掉了,從而營造了一種緊張、壓抑的情緒和焦慮、不安的氛圍。除此之外,有一個疑問值得注意:左下部分,胳膊以下的長方形很可能是座椅的扶手,這樣才能托住胳膊,從身體和腿的角度來看,人物應該是坐在座椅上,但是這扶手又顯得太寬,學界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此物是調色板,由于這部分只是隱約可見,難以判斷,暫且懸置。
(二)表現主義的繪畫語言
《述懷》給觀眾的感覺是:壓抑很久的狂熱,亂而有序的語言,狂放無忌的筆觸,整體來看,他的風格上屬于表現主義范疇,可以這樣說。衛天霖的《述懷》可以跟同時代的德國新表現主義相媲美,而且毫不遜色,其特點是繪畫不限定題材,隨心所欲:追求自由表現,無拘無束:強調情感的率直天真,肆意天成。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人物之一馬庫斯·呂佩爾茲與衛天霖的畫風近似,筆者推測,衛天霖沒有持續這種畫風是有原因的:一是在衛天霖所處的特殊年代,環境不允許,沒有生長的土壤,這條路子太超前了,國內人完全不可能接受:二是衛天霖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偶然間所探索出的一條繪畫路子,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它的價值,甚至持懷疑態度。
(三)獨具韻味的形式美感
《述懷》整體統一在偏冷的藍色調子當中,主體是藍色,畫面上還有更多的顏色,如綠色、褐色、黑色、白色、黃色等,變化豐富,色彩斑斕,這正是衛天霖用色的一大特點。衛天霖厚畫法與薄畫法同用,如面部的處理,著筆不多,卻能清晰地看出面部結構,五官隱約可見,準確生動:如衣服的處理,用藍黑色的粗線勾勒輪廓,再用透明的白色強調衣服的質感,還可以看到衣服下泛起的顏色,筆觸很生動,無拘束,很自然,很率真:如褲子和瓶花的處理,都是用藍黑色的粗線勾勒輪廓,大刀闊斧,逸筆草草。值得注意的是,左上角面部的土黃色與右下角桌布的土黃色相呼應、相統一??傊?,衛天霖的畫面處理很精彩,顏色豐富,色調統一,筆觸豪放,自然率真,形成獨有韻味的形式美感。
結語
自畫像《述懷》是在事業的低谷和“文革”的影響下,在屈辱和悲憤中而生,作品率意真切、肆意縱橫,表現了真實的情感、壓抑的激情,不失為一幅優秀的表現主義作品。
注釋:
本文為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衛天霖藝術教育思想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H-09210)。
參考文獻:
[1]馮旭.斑斕厚樸——衛天霖研究.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2
[2]秦芳.中國當代油畫中的自畫像研究.重慶:西南大學,2010
[3]馬際.衛天霖油畫集.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
楊濤,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