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昊平
2015年6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逝世,不少人通過相關新聞才第一次知道,原來喬石并不姓喬,他的原名叫蔣志彤。
其實,在中共領導人中,不少人后來的名字都是經過改名換姓之后的名字,且比原名名氣更大,流傳更遠。如陳云原名叫廖陳云,華國鋒原名叫蘇鑄,彭真原名叫傅懋恭。
他們改名換姓的原因各異。
華國鋒的名字是1938年蘇鑄上山參加游擊隊時改的。在華國鋒逝世后,新華社發表的生平中說改名是“因革命工作需要”。更具體的原因,有篇回憶文章提到,華國鋒的侄女曾問他為何將自己的姓氏也改了,華國鋒回答說,那是取自“中華抗日救國先鋒隊”。
在戰爭年代,有些人改名是出于對理想的追求。因從事地下工作使用過許多化名的彭真,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過,“人生在世,要一輩子追求真理、服從真理。”因此他1937年到延安后,將名字改為彭真,此后一直沒變。
與大多數人改名因為“革命需要”不同,陳云的改名與家境有關。陳云幼年父母雙亡,被舅舅作為嗣子收養,舅舅姓廖,于是叫廖陳云,舅舅亡故后,陳云又改回了原名。
在早期中共領導人中,博古、洛甫這些人現在被大多數記住的名字,也不是他們的原名。
博古原名秦邦憲,在蘇聯學習期間,按照學校的規定,每個留學生都取了一個俄文名字,秦邦憲的俄文名字譯為中文就是博古諾夫?;貒?,因為參加革命活動要隱姓埋名,于是秦邦憲就取俄文中譯名的前兩個字作為化名使用。同樣,“洛甫”也取自張聞天俄文名字中譯。
與這些“改名換姓”的領導人相比,不換姓只改名的就比比皆是了。
比較廣為人知的是,鄧小平原名鄧先圣,郭沫若原名郭開貞。但更多的是鮮為人知,如瞿秋白原名瞿霜,劉少奇原名劉渭璜,朱德原名朱代珍,葉劍英原名葉宜偉,董必武原名董用威,徐向前原名徐象謙。
作為領導人中的“革命后代”,原國務院總理李鵬的原名叫李遠芃。2014年出版的《李鵬回憶錄》是這樣記錄他的改名過程的:
李遠芃到了延安之后,有一天,蔣南翔到他住的地方聊天,對他說“到了延安之后,一般都要改名”。蔣南翔覺得“芃”字比較生僻,建議他改一改。李遠芃同意改名,并請蔣南翔幫他改,蔣南翔想了一會兒說叫“李鵬”,“鵬”字意味著對他的希望,希望他將來為革命、為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杜啟榮薦自2015年6月18 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