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總書記傳遞深情厚誼的“四封信”,還是總理心系貧困群眾生活狀況的“一瓢水”,展現的都是黨中央對人民群眾深切的關懷和滿腔的摯愛。
“四封信”與“一瓢水”
春節期間,在這全國人民喜迎新春的美好日子里,習近平來到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從1969年到1975年,習近平在這里度過了七年知青歲月,從1975年離開梁家河村,距今已有40年。40年間,習近平從未中斷過和梁家河村的聯系,曾4次給梁家河村回信,表達惦念之情。
從表達對插隊生活的懷念,到期待村里搞好項目開發,從對村里變化感到由衷欣慰,到對災后重建的牽掛與叮嚀,“四封信”雖內容不同,但情懷始終如一,寫就的都是對父老鄉親的牽掛與惦念?!皹涓咔С咭餐涣烁保瑹o論是初諳世事的“青蔥少年”,還是成熟穩重的“地方大員”,乃至如今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引路人,40年來,習近平對父老鄉親、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歷久彌堅、有增無減。他心里牽掛著的,不只是他曾插隊七年的梁家河,還有千千萬萬個他去過或沒去過的“梁家河”,這些“梁家河”集合起來,就匯成了他執著追求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讓每個中國人都過上幸福生活,才是他最終的奮斗目標。
感動于總書記“四封信傳遞40年溫情”的同時,人民網上另一篇關于李克強總理進山看望貴州侗寨貧困戶,并自掏腰包給鄉親們送年貨的報道同樣溫暖人心。報道中特別提到了一個細節:李克強走進村民吳龍乾家簡陋的廚房,擰開水龍頭,用水瓢接水細細察看水質,同時叮囑有關負責人,“讓山區群眾喝上安全放心的飲用水,這是政府的硬承諾,絕不能打折扣”。
身為日理萬機的大國總理,在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放棄了自己的休息以及和家人的團聚,不遠萬里來到侗寨貧困戶家中,細致到“用水瓢接水細細察看水質”,關心的不只是山區群眾的飲水安全,更是貧困群體的安危冷暖。在侗寨慰問期間,從答應“增加補貼”給村醫吃上定心丸,到承諾為貧困大學生助學貸款出新政,再到與跟拍的小“粉絲”親切合影,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無不透露出總理對人民群眾深深的關愛。正是這份關愛,讓總理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時,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
那么,總書記和國務院總理年前分別下鄉背后有何深意?
訪貧,是考察的一個重要內容
陜西的延川縣和貴州的黎平縣是習近平和李克強分別考察的兩個地方。
在最新的陜西省國家級貧困縣名錄中,延川縣在列。這個陜北的小縣城,總人口近20萬,其中農業人口近14萬。
根據2014年延川縣的政府工作報告,2013年,延川縣國民生產總值94.6億元,扭轉了連續幾年持續幾年的負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9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30元。而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3年,中國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9547元,中國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是8896元。延川縣的數據在平均線下。
具體到梁家河村,《中國新農村》雜志記者張麗超在2013年的一次探訪中,提到的一些細節,可以想見這里的生活狀況:
從延安市換乘長途汽車向東行進60多公里即到了延川縣文安驛鎮。……一排排土窯洞從車的倒影中掠過,溝溝梁梁交叉疊織,崖梁卯溝到處是山野荒草,扁榆棗樹。汽車延著國道向縱深駛去,經過約近兩小時的路程文安驛鎮出現在眼前。記者下車后向當地老鄉打問去梁家河村的路,老鄉說向東偏南處過小河走十多里山路即到。記者只好徒步按老鄉指點的路線向梁家河村進發?!蠹s走了一小時多點終于到達梁家河村。梁家河村中是一條小河,沿河道兩岸的黃土崖邊狹長零星住著村民,土窯洞三間一處,五間一院零散地鑲嵌在小河兩岸。
而李克強此次去考察的貴州黎平縣同樣是國家級貧困縣。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57.1億元,比延川縣還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0520元,同比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945元。
而李克強探訪的大山深處的侗族寨子,文字讀來更是令人心酸:“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崖,急轉彎一個接一個,狹窄的道路經常只容單車通行。”
還有這:“山路上顛簸一小時后,李克強13日下午走進黎平縣大山深處的侗族寨子蒲洞村。這個國家一類貧困村的貧困人口比例超過43%,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160元(中國人均的1/4)。……一棟四面透風的兩層木板樓,走過地板會嘎嘎作響。”
每年春節前夕國家領導人的出行,訪貧,是考察的一個重要內容。
2013年2月,習近平到甘肅中部連片特困地區考察。而李克強則輾轉7個多小時趕赴安康市等地,看望秦巴山片區的特困群眾。2014年1月,習近平到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看望生活在林業棚戶區的群眾。李克強則去了內蒙古包頭市興安盟看望返鄉農民工、走訪棚戶區居民和山區貧困牧民,慰問干部群眾。
這溫暖的背后,是一個嚴峻的現實。據2014年末的最新數據,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二,但仍然有8000多萬貧困人口,其中,湖南、河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這6個省份的貧困人口都在500萬以上。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60%,農民醫療支出僅為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60%,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比全國要高3.6個百分點。全國有3917個村不通電,影響近380萬人,連片特困地區有3862萬農村居民和601萬學校師生沒有解決飲水安全的問題。近10萬個行政村不通水泥瀝青路。
而再往深處挖,貧困背后還是一個發展的問題。就陜北來說,近些年依靠石油資源的開發,積累了不少財富,但包括延川縣在內的原油產地,經濟結構中,石油產業一家獨大,還存在粗放經營、掠奪式無序開發。在2011年新華社記者的一次調研中,就發現,在陜北繁榮的能源經濟背后,仍然生活著大量貧困人口,部分地區貧富差距拉大,看病難、上學貴、子女多成為部分群眾致貧的主要原因。能源開發的財富沒能實現對社會民生的反哺??梢哉f,延川是資源型單一發展模式的一個樣本,也面臨著轉型的困境,很有調研的意義。
發展依然是中國的第一要務
還記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嗎?距離2020年,已經只有5年時間了。既然是全面小康,消滅貧困必然是題中之義。所以,不久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特意強調了“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如果從扶貧脫貧、全面小康的角度看,這個強調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
近幾年來,中國在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強調中國的主體性,也就是“中國特色”。這個特色要從中國的傳統中去尋找,也要從建國和改革開放的歷史中去歸納總結。中國在樹立自己的發展主體性問題上,最大的困難就是話語權的問題,也就是解決理論解釋力的問題。中國三十年的發展有目共識,但怎么解釋這個發展?理論尚未形成一套說服力強的新的話語體系。所以就會產生很多分歧。
要解決或者彌合分歧,最終還是需要實踐來檢驗,這需要一個過程。但分歧歸分歧,決不能干擾發展這條主線和大局。不是說強調中國的主體性,就等于搞封閉僵化,不開放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沖刺階段,兩位領導人節前訪貧,用嚴峻的現實來說明,發展依然是中國的第一要務。
其實,不管是總書記傳遞深情厚誼的“四封信”,還是總理心系貧困群眾生活狀況的“一瓢水”,展現的都是黨中央對人民群眾深切的關懷和滿腔的摯愛。期盼每名黨員干部都能像總書記和總理那樣,一心為民,敢于擔當,胸中有至高無上的群眾地位,心里有至真至純的百姓情懷。如此,才能始終把群眾當親人,才能永遠做“群眾路線”的踐行者。
(《每日經濟新聞》2015.2.23、《東方早報》2015.2.16、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2.17巴桂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