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一開年,國際地緣政治舞臺上就風起云涌,從短期的角度看,中國在2015年有幾個不得不面臨的地緣政治挑戰。這些挑戰既有風險,也有機遇。
回擊安倍的“歷史修正主義”
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以日本首相安倍為代表的“歷史修正主義”。有強勁的民意基礎為支撐,安倍政府預計會在2015年加快推動重寫日本歷史、修正戰后史觀的步伐。
安倍和他的同僚們要修正什么?他們要修正二戰后歷史對日本的判決,也就是說要為日本翻案。從安倍和日本外相以及防衛大臣這一段時間在國際上的表現和努力來看,他們主要是想修正三個東西:一、日本不是侵略者,而是受害者;二、日本不是和平的破壞者,而是和平的貢獻者;三、日本不是戰后國際體系的挑戰者,而是捍衛者。
安倍的歷史修正主義在日本國內很有市場,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在國際上行得通。中國對它的最好回擊就是在國際上大張旗鼓地重溫歷史,還原歷史,重現歷史。回擊安倍的歷史修正主義的地緣政治后果不應低估。做得好,可以極大地提升中國各種核心利益訴求的正當性,增強國際社會對北京的周邊外交政策、新型大國關系外交方針和全球外交布局的認同感。但如果稍有不慎,則會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新誤解從而加深進一步崛起的難度。
在對待安倍歷史修正主義這個問題上,中美俄三國是有共同利益的,如何優化這種歷史形成的共同利益并將它轉換為有利于中國進一步崛起的地緣戰略財富,是個非常尖銳的挑戰。
前不久,北京傳來消息,中國政府今年將在北京舉行閱兵式,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根據中、俄政府此前發布的信息,中俄領導人將參加彼此的70周年紀念活動已成定局。如果中國紀念二戰的活動能邀請到更多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加的話,無疑會極大地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擊敗二戰法西斯軸心國所作貢獻的認同,從而進一步提高對安倍歷史修正主義的警覺。
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二戰勝利閱兵式的地緣政治的作用怎么強調也不過分。它不僅可以提醒日本不要忘記過去,而且可以通過中美俄密切合作給世人補補歷史課,即二戰的勝利結束是與中美俄三國軍隊在遠東戰場的浴血奮戰分不開的。同時它還可以告誡美國,是日本而不是中國正在試圖改變二戰后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是東京而不是北京在顛倒黑白否定歷史。因此,和所有二戰戰勝國和戰敗國的當下領導人一樣,安倍也可以受邀來北京參加閱兵式,給他應有的禮遇,讓他和其他國家領導人一起,共同感受歷史的責任,領會中國和平崛起的誠意和見證北京捍衛二戰成果、不容篡改歷史的決心與能力。
中美南海博弈進入新階段
在面對安倍歷史修正主義挑戰的同時,另一個考驗北京政治智慧和能力的地緣政治風險是南海局勢。南海局勢之所以越來越復雜,一個主因是域外大國尤其是美國在中國和其他域內國家的領土爭議上,發現了一個極好的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機遇。華盛頓利用這個戰略機遇的方法既老到也簡單,這就是鼓勵南海各申訴國保持對中國的強硬姿態,挫敗北京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戰略,迫使北京提前攤牌強硬出擊,以便美國“漁翁得利”。
但第一個回合下來,中國可以說是基本小勝一盤。“981”鉆井平臺危機的化解,適度緩解了南海軍事持續緊張的狀態。尤其是北京及時提醒越南黨政領導人警惕美國利用越南的真正動機以及華盛頓操縱越南“顏色革命”的現實風險,使河內開始轉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協主席俞正聲去年12月底出訪河內,將中越兩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同利益遠遠大于領土爭端的邏輯清楚地勾畫出來。
要么繼續與中國對抗,冒著“亡黨亡國”的風險充當美國在南海遏制中國的“馬前卒”,要么接受北京的邀請繼續做中國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這是當時擺在越南面前的兩個戰略選擇。在北京“利益共同體”思想的影響之下,去年年底中越關系終于實現了華盛頓極不愿意見到的階段性突破。“管控好海上分歧,努力采取措施不使爭端擴大化、復雜化”、 “積極探討解決南海爭端的辦法和機制”成為了兩國政府的新共識,河內轉彎的速度之快,這一點是美國政府沒有想到的。
華盛頓在越南的這次失手,使美國利用越南南海領土訴求牽制中國少了一個得力的地緣政治抓手。所以,一開年奧巴馬政府就轉移陣地,試圖重新打造新的地緣政治杠桿力,重點培養對象變為菲律賓。1月中旬,美國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拉塞爾訪問菲律賓,大談南海緊張局勢,并為菲律賓打氣,擔保一旦在南海發生武裝沖突,美國將毫不猶豫選擇站在菲律賓一邊。
菲律賓甘當美國在南海地區遏制中國的棋子,但馬尼拉的地緣政治分量畢竟太小,美國還要拉上一個更強大的伙伴墊底,這就是日本。日本這個南海域外國家如果加入美國的南海對華遏制戰略,將對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地緣政治產生新的沖擊。
美國第七艦隊司令羅伯特·托馬斯最近放出氣球說,美國歡迎日本將空軍巡邏區域擴展至南中國海,以對付比其他鄰國都強大的“中國漁船、海警和海軍力量”。這實際上是在公開邀請日本插手南海事務對抗中國。可以斷定,日本航空自衛隊進入南海巡航之時,就是美日同盟正式向南海擴張之日。美日雙邊同盟將會實實在在地由雙邊防御共同體升級為區域安全同盟,這種升級將極大地惡化中國的安全環境,并使南海沖突更加復雜化。
由此看來,中美的南海博弈將在2015年進入一個新階段。阻止美日菲南海行動共同體將是北京面臨的一個新挑戰。在日本明確表示接受美國邀請進入南海之前,北京能做的就是進一步加大力度,改變南海多年來“有海無防”的局面。如果能盡快地將永興島和永暑礁打造成遏制美國對南海偵察活動的海空基地,將極大地提高中國對南海島礁周邊海域的控制能力,并有效地對美國反潛機及電子偵察活動進行反監視和反偵察,終結美國壟斷南海空域海域巡航霸權的歷史。
歐元區的分裂
除了對日本歷史修正主義和南海美日菲聯手抗華保持高度警惕之外,中國在未來一年還應高度關注烏克蘭危機的發展和歐洲一體化危機的走向。前者會直接影響中美俄大三角關系的互動,后者會決定中國的“歐洲牌”在未來世界地緣政治博弈中的分量。2015年,烏克蘭局勢和歐洲統一的進程都可能發生難以想象的變化。
雖然現在烏克蘭危機各方達成新的具有約束力協議的條件尚未成熟,但并不意味著未來幾個月中各方不會達成妥協。倘若妥協達成,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會迅速解凍。一旦美俄重新對話,既可能給中國帶來機遇,也可能帶來風險。中美俄大三角關系的邏輯告訴我們,一個高度緊張的美俄關系往往會使中國陷入一個難以平衡北京與華盛頓和莫斯科關系的兩難,反之,一個高度“和諧”的美俄關系會加大中國在重大安全問題上被邊緣化的風險。而一個低度緊張的美俄關系,往往都會給中國帶來最大的戰略活動空間。
和中國一樣,德國也不希望美俄關系高度緊張。北約再次東擴并不是歐洲人的首選,在不把俄羅斯逼進死胡同這一點上德法顯得非常有默契,現在是法國唱紅臉,德國唱白臉,目的是傳給普京一個信息,德法的政策優先選擇有別于美國,即一個被危機和制裁徹底拖垮的俄羅斯不符合歐洲的利益,但俄羅斯必須對東部烏克蘭松手。普京雖然現在表現強硬,但西方的金融和能源制裁已經狠狠地打中了俄羅斯經濟的七寸。來自俄羅斯自己的分析數據顯示,俄經濟2015年將有5%的衰退,普京撐不過2015年,就會在德法的斡旋下體面妥協。中國應當對這一可能的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2015年還有可能是歐元區出現分裂的一年。
默克爾“勒緊褲帶搞改革”的路線,已經使她成為南歐各國老百姓中最不受歡迎的人。但保守偏中的政治家默克爾在南歐極左極右勢力壯大的情況下,是不會放棄財政緊縮政策的。對德國政府來講,歐洲負債累累的國家,它們不是差錢,而是把錢錯位配置了,放棄緊縮無異于鼓勵它們繼續錯配財政,放棄結構改革,把問題繼續推向未來,推向下一代。另外,在歐洲央行繼續保持空前低息的貨幣政策并承諾批量購買困難國家國債的情況下,歐洲宏觀經濟市場上錢源已經非常豐富,如果像希臘左翼政府要求的那樣再來一個積極的財政政策,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這個判斷是德國主流經濟學界的基本觀點。
然而,這個觀點與希臘左翼政府的主張水火不容,歐洲的分裂,至少是歐元區的分裂應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很難想象,已經在南歐地區投入了上千億歐元的中國政府和企業能獨善其身,輕易就能抽身而退。
(《南風窗》2015年第5期 辜學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