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禮儀之邦,歷來崇尚節日走親訪友、請客送禮、聯絡感情。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這些傳統習俗變味了。有的人打著“人情往來”的幌子,給與自己有利益關系的官員拜年送禮套近乎。一些領導干部礙于情面被動接受,但也有人心領神會、欣然笑納。如此行為,滋生了腐敗,腐蝕了人心,敗壞了風氣,為人民群眾所不齒。
縱觀近年來落馬的官員,不少是從年節收禮開始的。過年遇上送禮的事,收還是不收?這個問題無疑是對領導干部黨性觀念、道德品質、法律意識的重要考驗。
說起過年,有這么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夜就會竄到人類聚居的地方,在夜色掩蓋下為非作歹,從此太平。節日腐敗的現象就像是那只樣貌猙獰的年獸,每到年節就會出現。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紀檢監察部門始終保持正風肅紀的高壓態勢,每逢春節等重大節日,都要發布相關禁令,并通過明察暗訪,嚴厲查處和曝光了一批頂風違紀行為,使公款吃喝、公款送禮、公車私用等現象明顯減少,百姓無不拍手稱快。然而,“四風”之弊并非短期內能夠徹底清除。當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隱蔽性公款消費、變著花樣送禮等問題依然存在。
“廉不廉,看過年;潔不潔,看過節。”對于節日腐敗的現象,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嚴明紀律要求,強化群眾監督,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形成露頭就打的從嚴治黨新常態。同時,還必須扎緊織密制度的“籠子”,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只有標本兼治,干群合力才有可能把節日腐敗的“怪獸”趕跑,還世人一個風清氣正的春節。
(《江西日報》2015.2.15 周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