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世界觀從根本上可以概括為從無到有、從有到新、居安思危、化危機為機遇的觀念,他們不受意識形態的枷鎖限制。中國在此方面還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歷練。
以色列人得獎數占諾貝爾獎總數20%
以色列因為自然資源的匱乏以及周邊國家的敵對態度,選擇了一條科技興國的道路,并在重要的高科技領域(如軍用設備、通信和信息系統、生物科技、環境科學等)占據了全球領先的市場地位。在以吸引科技企業而著稱的納斯達克交易所中,僅有800萬人口的以色列貢獻了147 個上市公司,僅次于美國、加拿大和中國。
以色列在20世紀90年代定下的發展方向已得到肯定:智力是以色列最堅厚的資本。以色列為智力的存續所做出的奮斗造就了該國的經濟與企業。中國企業如何在以色列找尋一種商業上互利可續的模式,提升產業的科技水平、企業的生產效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以色列谷”是以色列創新內涵的濃縮。關注“以色列谷”在經濟領域和科技領域的突出成就,關心“以色列谷”繁榮的原因,無疑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提供啟發與思索。
為什么我們要關注這個遠在地中海區域,周邊危機四伏的以色列?從幾個數字可以看出其中的理由:
人口僅有全球總人口的0.2%,卻出了16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占諾貝爾獎總數的20%;科技對GDP的貢獻率高達90%以上;每1萬名雇員中有140位科技人員或工程師;平均每1844個以色列人中就有一個人是創業者;以色列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公司的總和。以色列吸引了約20億美元的風險基金,人均風險投資額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30倍、中國的80倍、印度的350倍,居全球第一。
以色列精神帶給中國的三點啟示
一個彈丸之地,何以在復國之后的66年里創造出如此多的奇跡?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今天,足以值得中國深刻地研究與借鑒。我們從中學習的不僅僅是以色列成功的方法論,更是以色列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哲學。
香港恒隆地產董事長、亞洲協會聯席主席陳啟宗認為有三個方面:
第一,理性思維。
以色列強大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并重,而且平衡。全球的猶太人只有1200多萬,但是占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的27%、醫學獎的31%,和以色列人口的比例相比絕對是不對稱的。所以說,他們的理性非常了不起。而另一方面,當今世界上最有名的古典音樂家相當部分是猶太人。1948年以色列復國,1967年收復耶路撒冷,當天晚上在耶路撒冷城東的小山演奏了一首協奏曲,作曲的就是猶太人,表演的也是猶太人,都是世界一流的藝術家。猶太人感性和理性并重,并且兩者相得益彰,取得了基本上該有的碰撞,這是以色列人強大基本的原因之一。
與之相比,我們中國人是比較感性的民族,我們的語言和藝術都是比較感性的,這一點是值得我們保留和引以為榮的。然而我們的文化傳統比較忽視理性思維方面的訓練,是我們要向以色列學習的地方。
第二,打破常識。
在創新的發展過程中,打破約定俗成的框架是邁向創新的第一步。以色列民族在此方面非常擅長。以色列人充滿著對科技創新的渴望,同時他們對創新創業的失敗又有著高度的寬容。以色列的文化中充滿了自信、勇敢、不斷挑戰的精神元素,沒有“不可能”的默認與宿命說。
這種思維方式在中國卻是罕見的。古往今來,傳統的思想中“面子”讓我們對失敗有一種恐懼,間接地形成了創業者商業開拓的絆腳石,風險投資者也會因此躊躇不定。因此喚起中國企業家創新創業的熱情是我們的又一課題。
第三,預估將來。
人類基本上沒有太多遇見未來的能力,但是在總結以色列的成功要素時體現了這種能力。我們怎樣才可以比較正確地預估將來?我想最重要的是世界觀。一個人的世界觀包括古、包括今。世界觀由四件事組成:一是要讀歷史,歷史不僅是事實而已,重要的是如何認識、如何解讀;二是掌握現狀,不清楚現狀無法預估未來;三是不能有意識形態上的枷鎖,有意識形態的枷鎖就很容易犯錯;四是對人性的解讀,人性并非全理性,也有非理性的一部分。
以色列的世界觀從根本上可以概括為從無到有、從有到新、居安思危、化危機為機遇的觀念,他們不受意識形態的枷鎖限制。現在,以色列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二個硅谷,很多高新能源科技、農業科技、水科學、生命科學等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在此方面還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歷練。
(《中國經濟周刊》201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