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被命令進行海岸偵察和突擊行動,于是該任務落到了水下爆破大隊頭上。用水下爆破大隊特德·菲爾丁中尉的話說:“我們準備去做任何人都能做,但任何人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本書是首部揭露“海豹突擊隊”這個世界上最神秘、最具威懾力的作戰部隊的作品。從各個具體事件,講述了美國的精英部隊的特殊任務及其運作情況。
水下爆破大隊關鍵轉折
朝鮮戰爭對于水下爆破大隊而言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也充分顯示出這支部隊可以執行多種任務并具有強大的適應調整能力。這場戰爭爆發于1950年6月25日,當時水下爆破大隊一支10人小分隊正在喬治·艾奇遜中尉的帶領下駐扎在日本。他們與第一兩棲戰斗群一道正在執行海岸測量任務,并幫助海軍陸戰隊的人員訓練陸軍戰斗團,以使后者獲得偵察方面的技能。
他們很快被派往朝鮮參戰。1950年8月5日夜,小分隊離開“迪亞琴科”號兩棲運兵艦(舷號APD-123),攜帶充氣式小艇執行一次破襲任務,即炸毀麗水市附近一座火車隧道橋。艾奇遜中尉和三級司務長沃倫·福利(外號“魚鰭”)充當了水下偵察兵,順著快速的潮流游動了500碼,在所要炸毀的大橋下上了岸。他們沿著路堤向上走了20英尺,快速偵察后發出信號,讓其他還在充氣式小艇上的人帶著炸藥登岸。
這時,福利中槍跌下了海堤,艾奇遜中尉則扔了幾顆手榴彈將敵人逼退,這為隊友們撤回到“迪亞琴科”號運兵艦贏得了時間。由于福利的膝蓋骨被摔碎,手和大腿也負傷,他成為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傷亡名單上的第一人。
8月份,越來越多的水下爆破大隊成員在D.F.韋爾奇少校(綽號“克里”)的率領下抵達朝鮮。韋爾奇少校是水下爆破大隊第1分隊的指揮官。他們被賦予一項有點新鮮的任務,乘夜炸毀鐵路隧道和鐵路大橋。
當時,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被命令進行海岸偵察和突擊行動,于是該任務落到了水下爆破大隊頭上。用水下爆破大隊特德·菲爾丁中尉的話說:“我們準備去做任何人都能做,但任何人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發起“烙鐵行動”,在仁川進行大規模登陸作戰。水下爆破大隊第1、3分隊在大部隊抵達之前先行來到仁川海灘,對淤泥灘涂進行偵察,標注海灘通道的最低點并搜尋地雷。當滿載海軍陸戰隊隊員的登陸艇抵達時,水下爆破大隊還充當了向導,告訴其潮流情況。
1950年10月,水下爆破大隊各分隊在元山港附近協助清除水雷,他們自由潛泳,發現水雷后標明其位置,以方便掃雷艦將其排除。10月12日,兩艘美軍掃雷艦(舷號AM-275的“海盜”號和舷號AM-277的“誓言”號)觸雷,在相隔數英里的位置上沉沒。水下爆破大隊的成員就在沉船位置附近,他們共救起25名落海水兵。第二天,水下爆破大隊成員威廉·詹諾蒂戴上“開放式循環自主水下呼吸器”,潛入水底標明了“誓言”號的沉船位置,以便美國海軍將“誓言”號上珍貴的掃雷裝備打撈出水。威廉·詹諾蒂也成為第一個戴上“開放式循環自主水下呼吸器”實施作戰潛水的美國士兵。
戰爭進行后任務繁重
戰爭進行了兩年后,第1、3分隊的任務越來越繁重。1952年2月,水下爆破大隊第5分隊重建,以分擔第1、3分隊的職責。初始階段,該分隊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協助排雷。到了1952年夏天,他們奉命執行一項代號“漁網”的新任務。“漁網”任務的主要目的是擾亂朝鮮的戰時經濟,這一經濟形態是構建在捕魚和種稻的基礎上的。
這也是水下爆破大隊在朝鮮戰爭中所參與的最后一次大規模行動。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署,水下爆破大隊在朝鮮的作戰行動也畫上句號。
這場戰爭實實在在改變了水下爆破大隊的行動原則,大大擴展了其執行任務的領域及相應的能力。
傳統上,水下爆破大隊的任務是兩棲偵察、排雷和障礙物清除,然而在朝鮮戰爭中,水下爆破大隊的任務還包括以下這些:從海上秘密滲透并對敵軍的船舶、碼頭和港口設施進行破襲,從公海出發搗毀敵軍軍械庫,進行海岸滲透并進行情報搜集,掩護友軍撤退。
朝鮮戰爭期間,配屬于大西洋艦隊的水下爆破大隊第2分隊和第4分隊沒有被分派戰斗任務。這兩支分隊的任務主要是參與一些試驗項目,包括“開放式循環自主水下呼吸器”的運用,蛙人從正在水下航行的潛艇里做出“鎖出”動作進入海中,在寒冷氣候下進行潛水任務,傘降訓練和袖珍潛艇的使用。
1954年2月8日,駐扎在西海岸的水下爆破大隊第1分隊、第3分隊和第5分隊被重新命名為第11分隊、第12分隊和第13分隊,而駐扎在東海岸的第2分隊和第4分隊被分別更名為第21分隊和第22分隊。傳統上,太平洋艦隊麾下各支部隊的番號多采用奇數,大西洋艦隊麾下各支部隊的番號多采用偶數,水下爆破大隊各分隊此次番號的調整正是盡量向這一傳統靠攏。
之后不久,第13分隊被解散,這樣只留下四支分隊,兩支位于科羅納多(第11、12分隊),兩支位于利特爾克里克(第21、22分隊),且這些分隊都不滿員。水下爆破大隊向地中海和太平洋的日常部署仍在繼續,他們還開始接受傘降訓練,并且向北冰洋和南極洲部署了幾次,從而獲得了媒體的關注。在這幾支部隊中,軍官隊伍中幾乎沒有了常規海軍軍官,取而代之的是預備役軍官和所謂的“野馬”(從底層行伍中提拔上來的軍官)。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常規軍官若想獲得晉升,就必須乘船出海,搏擊風浪,而水下爆破大隊的軍官往往就一直待在預備役,并且也不會被調到海軍的其他部門,除非在第一次出勤后就離開海軍,轉往其他軍種發展。
(《海豹突擊隊》,【美】格雷格·E·馬蒂遜 【美】戴維·加特利/文,趙峰 林爽喆/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