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厚梅
當父母不圖回報,把全部心血都花在孩子身上,把足夠多的愛給予孩子時,孩子的自私心理卻日益蔓延瘋長起來。有些父母平時只知施恩,而不知教育引導子女,孩子怎會懂得感恩呢?下面的案例是培養孩子感恩之心的有效方法。
現象一:孩子太過自我
節假日,父母希望孩子到鄉下去探望雙方的老人,孩子偏偏以“功課太多”為由拒絕。晚飯后,父母剛想和孩子說會兒話,孩子一句“我回房去了”,把父母剛要問的話噎住了。
解決方法:猜猜我的心
每當你希望孩子做一件事情,但沒有十分的把握讓孩子答應去做時,不要馬上提出要求,先同孩子玩“猜心”游戲。游戲時,給無限次機會,說足夠多提示。哪怕最終并未真正猜中,也要選出幾個最好的答案,肯定孩子已經懂得了關心他人,并在孩子滿足你心愿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獎勵。
點評:現在有許多孩子都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根本就不顧及別人的想法。反觀家長,倒是處處為孩子著想。如此一面倒的關懷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家長應定期有意識地跟孩子玩此類游戲,培養孩子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使之逐漸成長為善解人意的孩子。
現象二:孩子予取予求
每個月,或者每周,甚至每天,孩子都要向父母索要錢物。直到有一天,父母發現,縱使自己拼命干活兒、省吃儉用,也無法滿足孩子日益膨脹的物質需求。
解決方法:讓孩子當“財政部長”
利用節假日,把以往家庭的收支情況列出清單后,把財政大權移交給孩子,讓孩子按照一定比例進行開支。也許起先一兩周,孩子會把家里的伙食弄得一塌糊涂,還可能會因大手大腳而出現“財政赤字”。但千萬記住:只給建議,不給補助。經過幾周折騰,孩子會懂得合理消費、計劃花錢,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
點評:讓孩子了解家庭收支狀況,參與家庭開支計劃及管理,可讓孩子產生主人翁精神和對家庭的責任感,懂得維護家庭的利益,行事多為家庭的全局考慮。
現象三:孩子忘恩負義
平時,父母總是對孩子百依百順。但父母也有自己的原則,當孩子跨越了原則的底線時,父母終于對孩子做出了相應的懲罰。然而,這理所當然的懲罰卻被孩子牢記在心,記恨許久。
解決方法:定期召開家庭反思會
定期召開家庭反思會,每人都總結一下家庭中其他成員的好處,特別是對自己的好處。并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何不足與缺點,打算今后怎樣改正。除此之外,大家一定要商量制定出一套適合家庭狀況的“守則”及“獎懲細則”,作為對家庭中各成員實施獎懲的依據。
點評:孩子會記仇,是因為父母對自己的態度轉變太大,強烈的刺激令孩子記下了仇。定期召開家庭反思會,可讓“記恩”“思過”成為孩子處理家庭摩擦、調節自身心理的常用方式。
現象四:孩子恩將仇報
父母上街幫孩子買了件禮物,本以為會給孩子帶來驚喜,卻被孩子不屑地扔到一邊;為使孩子英語成績有所提高,父母特地為孩子報了外語補習班,孩子卻咬著牙說:“媽媽,我恨死你了!”
解決方法:堅持“原則+自主”
如果想給孩子禮物,可先定好大致的價錢,再和孩子一起上街,由孩子挑選在這價錢范圍內的物品。如果孩子的某門功課成績確實不理想,可由孩子自主選擇提高成績的方法。一旦孩子選擇的方法效果不明顯,再征求孩子的意見,及時改變方法。這樣,既堅持了原則,又讓孩子自己做了主。
點評:一些孩子的自主意識特別強烈,家長事事包辦會令他們十分反感。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性,會令他們心理滿足。既然父母的目的并非操縱孩子的思想、指揮孩子的行動,那么,這“雙贏”的措施是最令彼此滿意的,孩子定會因為父母給予其足夠多的自主權而倍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