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等
摘要 結合陜西省近幾年氣象科普工作實際及推動氣象科普發展所采取的措施和實踐,研究通過深入開展創建氣象科普示范社區、示范鄉鎮、校園氣象站和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設,調動社會力量和資源開展氣象科普活動,逐步形成政府推動、部門協作、全民參與的氣象科普工作格局,探索由點到面具有陜西特色的氣象科普發展長效機制。通過對氣象科普工作的組織和活動機制現狀進行闡述,從優化氣象科普工作機制環境、加強邊遠地區科普組織能力建設、完善科普工作管理機制3個方面提出完善陜西氣象科普工作機制的建議。
關鍵詞:氣象科普;發展;機制;實踐
中圖分類號:S1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160-02
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給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氣象也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人民群眾對氣象科學知識的認識和了解需求空前高漲。為了進一步加強氣象科普工作,使人民群眾成為預防氣象災害的主人,陜西省氣象局不斷探索具有陜西特點的氣象科普發展長效機制,由點到面廣泛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提高氣象科學知識的覆蓋面。2009~2013年陜西省級氣象部門共舉辦科普(技)講座173次,約11 795人次參加,舉辦專題展覽21次,約3 300人次參觀,舉辦實用技術培訓77次,約3 411人次參加,舉辦科普專題活動56次,受眾約10 248人次。陜西省氣象科普工作取得重要成績,得益于科普工作機制的不斷完善[1]。筆者在此通過對陜西氣象科普工作的組織和活動機制現狀進行闡述,提出完善陜西氣象科普工作機制的建議。
1 陜西氣象科普工作機制現狀
1.1 組織機制 陜西省氣象局每年制定年度科普工作計劃,就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示范項目、活動、科普作品的創作等方面進行任務下達,明確責任單位,下發全省氣象部門貫徹執行,并將科普工作納入年度目標任務進行考核。制定了陜西省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3-2016),指導全省開展氣象科普工作。氣象科普工作也納入了陜西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工作中,每年按照計劃組織實施。在開展氣象科普工作中,全省各級氣象部門積極加強與教育、科協、科技等有關部門和單位的聯系與合作,逐步建立政府推動、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氣象科普工作新格局。省氣象局聯合省科技館開展“珍愛我們的地球”主題氣象展;西安市局加強與多部門交流合作,開展大眾化的氣象科普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陜西省氣象研究所、西安市市政公用局、浐灞生態區生態管理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每年舉辦十幾場氣象大講堂系列學術交流活動;咸陽市氣象局與市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發文,要求各縣(市、區)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氣象局,完成1~2個“氣象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建設任務;寶雞千陽縣氣象局與縣教育局、科技局、科協聯合發文共建千陽縣氣象科普基地;漢中寧強縣氣象局與縣教育局聯合發文,面向全縣中小學,開展“我與氣象”有獎征文活動。
1.2 活動機制 全省各級氣象部門結合當地實際,圍繞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在世界氣象日、省科技之春宣傳月、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大型科普主題宣傳活動中,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公共氣象服務為引領,以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為重點,面向科普重點人群,充分利用各種有效手段,深入基層開展“氣象直通車”、“小小氣象觀察員”、“氣象走進渭北農家”、“氣象大講堂”、“珍愛藍天”氣象科普知識進社區、“氣象科普有獎競猜”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氣象科普品牌活動,活動期間全省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氣象臺站定期向社會開放;常年開展氣象科普“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園、進工地、進企事業單位”活動,推進氣象科普的常態化、業務化、社會化發展;圍繞2013年延安暴雨災害、2014年夏季陜西省關中、商洛干旱的實際,組織氣象專家開展了“暴雨、干旱”等專題氣象科普活動,增強社會各界尤其是對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真正讓社會各界受益。
2 氣象科普發展長效機制的探索實踐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何有效地做好氣象科普工作,強化國民的避險意識,提高避險能力,尤其是邊遠地區民眾的避險能力,是科普工作面臨的巨大挑戰[2-3]。在此方面,陜西省氣象局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2.1 加強氣象科普基礎設施建設 廣泛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展區建設,在各級科普場館中增設氣象科普展區,推動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青少年宮等增加氣象科普教育內容,不斷增強科普基礎設施的科技傳播與普及力度。進一步完善了陜西省氣象局局史館、涇河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商洛鎮安全市首家氣象科普館2014年開館,將科普展區(室)建設納入臺站綜改建設任務,提高各級氣象臺站氣象科普基地(展室)建設的規范化水平;依托基層氣象臺(站)、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和氣象服務示范園建設氣象科普示范基地,截至2013年,陜西省全省共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24個。
2.2 打造示范項目,加快氣象科普社會化發展
2.2.1 打造氣象科普進校園示范項目。建立校園氣象站,建立與學校科學課程相銜接的有效聯系機制。開展氣象科技工作者與青少年面對面的氣象科技交流活動,開展大手拉小手科技傳播行動、科技專家進校園活動,有步驟地推進氣象科普教育讀本進課堂和校園氣象站輔導員培訓工作。計劃到2016年,每個縣至少建成1個標準化的校園氣象站,截至2014年全省共建設校園氣象站23個。
2.2.2 打造氣象科普進農村示范項目。結合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制定了氣象科普示范縣、示范鄉鎮建設標準,開展了試點建設。聯合相關部門把氣象科普融入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等活動。依托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科普惠農培訓學校、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等平臺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強、通俗易懂的氣象科技培訓。
2.2.3 打造氣象科普進社區示范項目。聯合街道(社區)共建社區氣象科普服務站,配備社區氣象科普宣傳員。開展氣象科普培訓宣傳,提升社區居民應用氣象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改善生活質量、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計劃到2016年全省建設80個氣象科普示范社區,截至2014年全省共建設氣象科普示范社區24個。
2.3 打造主題氣象科普示范活動 將“3.23”世界氣象日科普活動、氣象科普進鄉村活動、校園氣象站建設、陜西農村防災減災知識讀本、中小學生氣象災害防御安全常識科普圖書、氣象為農服務系列科普作品等科普活動及載體逐步打造成全省氣象科普的知名品牌。以每年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等活動為契機,向社會公眾特別是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活動。
2.4 利用社會公共資源,提高氣象科普傳播能力 充分發揮現代傳媒的優勢和作用,利用電視、廣播、報刊、圖書和互聯網等傳播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氣象科普宣傳。2012年策劃制作了18集“氣象科普惠民”電視系列講座,在中國氣象頻道播出;2014年開展了“氣象科普進廣播站”活動;僅在2014年世界氣象日期間,利用陜西氣象微博、微信發布5條科普信息,受眾達751 714人,利用400氣象服務熱線與西安地區50位氣象信息員開展了連線互動,制作12121專題信箱,在氣象短彩信服務業務增加科普內容,在中國天氣網陜西省級站首頁制作編輯世界氣象日和氣象常識等資訊,向全省各市、縣、區局通過本轄區的電子顯示屏和農村大喇叭氣象廣播站發送了“3.23世界氣象日”的專題欄目;其次使用中國氣象報、華商報、陜西日報、三秦都市報、西安晚報、西部網等平面媒體撰稿宣傳,向陜西電視臺、中國氣象頻道等電視媒體制作傳輸8條影視新聞,多手段擴大科普覆蓋面。
2.5 由點到面的探索 為了提高現代網絡等覆蓋較少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民眾預防氣象災害的能力,陜西省氣象局一是加強了農村大喇叭氣象廣播站的建設;二是加強農村氣象電子顯示屏的建設,向農民提供氣象預警信息及科普信息;三是充分發揮全省28 100余人的氣象信息員的作用,氣象信息員多為各村的村支書,有效發揮氣象信息員的作用,是氣象科普的極大助力,加強了氣象信息員的培訓工作,向信息員發放氣象科普圖書,發揮氣象信息員的輻散作用。
2.6 創新科普宣傳形式 2014年陜西省氣象局嘗試開展“燈謎及有獎競猜”氣象科普宣傳活動,改變受眾傳統的被動式科普為主動式接收氣象知識,設置了100多道“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知識有獎問答”題條,設一二三等獎,公眾可以在題條欄選擇感興趣的題目,在展板、宣傳材料中尋求答案,答對題目即可兌獎,創新的活動形式使得公眾參與的熱情很高,科普宣傳從單向傳播變為雙向互動,大力提高了公眾學習氣象知識的熱情和時間,有效促進了氣象科普宣傳效益的發揮。
3 完善科普工作機制建議
總體上看,隨著氣象現代化的全面推進,陜西省氣象科普事業發展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氣象科學知識普及率有了明顯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和防災避險能力有了一定進步,但與氣象現代化所定的目標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為進一步推動陜西省氣象科普工作的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3.1 優化氣象科普工作機制環境
3.1.1 建立科普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科普經費的不足,直接導致氣象科普工作具有突擊性、短期性、運動性等特征,難以徹底改變傳統“灌輸式”科普形式,導致科技含量高的互動式氣象體驗展品不足[4],科普業務化實現存在困難,所以要采取多種措施,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一方面,積極爭取政府持續經費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對氣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加強科普事業的財政投入;另一方面,隨著深化氣象事業改革的推進,也要注重吸引企業、民間基金會等社會力量投入氣象科普工作。
3.1.2 完善部門協作機制。作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成員單位,積極推進與科技、科協、教育等部門的協作,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充分發揮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間的溝通渠道,把氣象科普圖書納入學生課程,將在校園氣象科普尤其是邊遠地區校園科普中發揮極大作用,保障氣象科普的覆蓋率。
3.2 完善科普工作管理機制
3.2.1 制定科普工作發展規劃。各級氣象部門應制定氣象科普工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作為本單位發展的長期及年度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氣象科普效益評估體系,并將評估結果納入目標任務進行考核。
3.2.2 建立常態化科普培訓機制。在廣泛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氣象科普工作的基礎上,建立穩定的氣象科普培訓機制,定期開展專業技能、綜合素質的培訓,提高專兼職科普工作人員準確把握社會公眾需求能力、氣象科技知識的普及與傳播能力。
3.3 加強邊遠地區科普組織能力建設 通過鄉鎮氣象工作站、村氣象信息服務站、氣象信息員強化農村氣象科普宣傳工作。一是積極組織各鄉鎮氣象工作站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活動;二是利用氣象信息服務站現有的氣象預警大喇叭等手段,開展現代農業生產、森林防火以及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定期對轄區科普宣傳欄內容進行更換;三是充分利用轄區的氣象信息員,組建成科普志愿者服務隊,對其進行定期培訓,培養成優秀的科普宣傳員,負責對周邊群眾進行宣傳教育。通過宣傳,著力解決基層氣象科普進村入戶特別是邊遠地區“最后一公里”問題,提高廣大公眾的危險意識和自救能力[5]。
參考文獻
[1] 陳振權,田何志,劉立華.廣東農村社區科普工作機制與發展建議[J].廣東農業科學,2014(12):219-222.
[2] 祁克云,簡紅江.對我國農村科學普及的幾點思考[J].鄉鎮經濟,2007(4):70-73.
[3] 袁麗,曾雪蓉,褚鑫杰,等.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對策創新研究[J].災害學,2014,29(3):174-178.
[4] 陸少峰,曾志康,孔令孜,等.南寧市科普工作現狀及發展對策[J].南方農業學報,2013,44(12):2113-2118.
[5] 李華,劉義誠.農村社區科普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7):1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