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李榮洲,1940年生于江蘇省徐州市,1963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油畫專業,一直在南京藝術學院任教,長期擔任油畫教研室主任,現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其油畫作品多次在國家級省級展覽中獲獎,是一位樸實、真誠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多數是以鄉村風景為主,無論是在意境、色彩還是創作技法上面,無不展示著一種特別的美。他的創作有自己鮮明的思想觀念和獨特的藝術理念,既展現了油畫獨特的美,又能傳達出中華民族傳統的繪畫精髓。
關鍵詞:李榮洲;樸實;大自然;中西結合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每當聽到這句詩,腦海里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李榮洲教授的油畫作品,情不自禁地會拿起他的畫冊細細地品讀起來,每每都是停不下來的節奏,偶爾也會臨摹一些他的作品,但總是臨摹不出那些畫的神韻和精髓。
初識李榮洲教授,是因為父親的朋友曾經送給我一本關于他的油畫集,書很厚,共185頁,翻開書的第一頁,就是徐州著名評論家王華超先生寫給李榮洲教授的評論文章,“胸中有高致,筆下無俗情”,這句話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對李榮洲教授充滿了敬佩之情,同時也對他產生了好奇之心,不知道是怎樣一位藝術家才能配得上這樣的評價。帶著對他的好奇,我漸漸發現他是一位值得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學習的榜樣,無論是自身的品格,還是對藝術的執著,都深深感染著我。
2014年3月29日,我和父親一起參觀了“詩意江南”——李榮洲教授的畫展,畫展舉辦的地址是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雖然當時正下著綿綿細雨,但絲毫不影響人們觀賞油畫的熱情。畫展的規模頗大,一共展出展品200多幅,展品中絕大部分為李榮洲老師近年來的作品。題材很廣泛,包括人物、風景、靜物、人體、主題創作等。李榮洲教授于1940年出生于徐州地區豐縣農村,1963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1991年和1998年分別在梅爾尼科油畫講習班和西歐各國研修。大學畢業后,李榮洲教授從未間斷過繪畫創作,尤其是在下放農村的那段時期,李榮洲教授矢志不渝地站在了藝術的道路上,踏踏實實地走著每一步,也許正是因為李榮洲教授這樣堅持不懈的精神,使他體會到了繪畫的無窮魅力,就像大海一樣你無法知道它的盡頭在哪里,你只有駕起一葉扁舟不停地在海上摸索前行,才能尋找到方向。
聽一位伯伯提起,他孩提時,正趕上李榮洲教授下放農村,幸運的是,李榮洲曾指導過他,對于剛剛學習藝術的他來說,實在是太值得高興了,所以每當回憶起這事的時候常常感慨萬分。他還經常告訴我,李榮洲教授不僅畫畫的非常好,為人也很謙遜。每當他畫好一幅作品,就會約上藝術界的三五好友,坐在一起評論作品,他的好友們偶爾會指出作品中的不足,他就會很開心地笑,在他的臉上絲毫看不出來哪怕一丁點兒的不愉快,很多人對此都很迷惑不解,他的回答卻是:“真正的朋友才會指出我的不足,促使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難道我不該開心嗎?李榮洲教授不僅為人謙遜,并且從來不追求所謂的名和利,和他相識的人都知道,他穿著樸素,勤儉節約。唯一的投入就是在畫畫上,為了方便寫生,他68歲的時候買了一輛車,經常自駕遠赴江浙皖等地。前幾年也認識了一些所謂的藝術家,他們談的不是對繪畫的認識和理解,而是滿口的人民幣。雖然他們的功底可能不錯,但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依然存有對繪畫的熱情。記得吳冠中大師曾經說過:“畫家走到藝術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畫匠,可以發表作品,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經不做學問了,像大家那樣下苦功夫的人越來越少了。”我想李榮洲教授就是吳冠中所說的大家吧,擺脫了世俗的味道,蘊含著真善美的內在精神,具有“品淡如菊“的心性之人在當代藝術界真的是越來越少了,李榮洲教授就是這其中之一。
李榮洲教授自幼生長在農村,上小學的時候就經常畫一些鄉村景色,漸漸地對繪畫的熱情高漲起來。李榮洲老師的自述中經常提到那些曾經教過他的老師們,時至今日對老師的教誨牢牢記在心中。有一次他曾問過徐明華教授:“您在蘇聯學習期間,您認為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徐明華教授說:“學會了觀察。”“學會觀察”就是學習和掌握西方油畫技巧的奧秘和根本。徐明華教授的這句話,對李榮洲教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繪畫實踐和指導學生的時候,最強調的也就是正確的觀察方法訓練。除了老師對他的指導外,大自然亦成為了他最重要的老師,自幼生長在農村的他,上小學的時候就酷愛繪畫,一生中都說不盡對農村的眷戀。無論是凹凸不平的泥巴路,還是村頭的炊煙,稻田里的茅草屋,晚歸的漁夫,江邊的燈火……都是他繪畫的題材。蘇天賜先生曾評價說:“李榮洲的畫沒有奇景,不刻意追求出奇制勝的新招,不做懾人的詭巧。李榮洲教授崇尚質樸的美,他認為最美的東西,往往就在那些最簡單最樸實無華的東西,大自然其實才是他心中最大的瑰寶。”
李榮洲教授的代表作有《夕陽》、《深秋》、《小銀杏村》、《家鄉的石橋》、《江心洲小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江心洲小景》《家鄉的石橋》這兩幅畫,既體現了大自然獨有的神韻,鄉村的靜謐之美,又感受到了李榮洲教授濃濃的思鄉之情。從風格和手法上亦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和他早期的作品有了很大的不同。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他為了追求畫面的厚重豐富的肌理,逐漸地丟棄了畫筆,改用畫刀運作。明亮而豐富的色彩,粗糙而厚重的畫面肌理,生動而活潑的刀觸,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和觀賞性,似乎有了印象派大師西斯萊和畢沙羅的特征,又有點彩派的味道。但是印象派畫家們只關注自然表面瞬間光色的變化感覺,忽略了自然物本質的內在精神和氣質美。在這一方面,中國傳統藝術理念彌補了印象派的不足。李榮洲教授雖然接受西畫理念的教育和訓練,但是他的文化底蘊還是立足于民族傳統根基之上的,對自然的觀察和表現始終是中西結合。他的作品,色彩既豐富又和諧,既響亮又沉穩,生動而不狂放,活潑而不輕佻。畫中有一種脈脈的溫情,像一首抒情的鄉村小調,深深地感染著觀者。
自改革開放以來,油畫藝術是美術界涉及最多的藝術門類之一,當代油畫藝壇風格多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之景,但李榮洲教授的作品,亦稱得上是獨樹一幟的,他的油畫作品,鮮明地體現了他的人格特征。他樸素、自然、
真誠,從不追逐名利,亦不狂妄浮躁,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只有達到這樣的狀態,才能創作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作品。作為藝術的愛好者來說,李榮洲教授是我的榜樣,也是藝術后生們的學習模板。
參考文獻:
[1]文泊月.胸中有高致筆下無俗情——油畫家李榮洲其人其藝[J].當代油畫,2013,(06):22-27.
[2]張華清.勤勞的結晶執著的碩果——觀李榮洲“油畫素描寫生展”[J].藝苑(美術版),1996,(03):47-40.
[3]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理論家、畫家左莊偉.用心靈抒寫自然生命之美[N].南方日報,2012-05-23A20.
作者簡介:
章慧,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