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麗莎 吳越濱
摘 要: 李方膺,“揚州八怪”之一,他與揚州有不解之緣,一生多次到揚州,在揚州作畫,鬻畫。揚州對李方膺的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方面,揚州畫友切磋技藝,研討畫理,互幫互長;另一方面,揚州為李方膺提供鬻畫市場,促進他的繪畫創作不斷開拓創新。
關鍵詞:李方膺;揚州;繪畫
本文系揚州大學揚州八怪研究所第四批審批立項項目成果 項目編號: 2015YZBG03
李方膺(1695~1756),清代中葉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字虬仲,號晴江,署名有秋池、木頭老人、白衣山人、借園主人等,清朝揚州府南通州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知縣、蘭山知縣、潛山知縣、代理滁州知州、合肥知縣等職。為官剛正,不阿權貴,后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后寓居江寧(今南京市)項氏園,改稱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與“揚州八怪”李鱓、鄭燮等人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水墨畫,以畫風竹、風松而著名,豪氣橫秋,孤高清正。最專擅梅花,畫梅之性,別出心裁,寄托孤高人格。
李方膺為人憨直拙勁,胸懷坦蕩,有浩然正氣,以“賢良忠正”出官,為民請愿,敢抵上司,一度入獄,兩度罷官?;潞3粮∮|發他繪畫創作的激情,心中郁悶、不平之氣溢于毫末,表現錚錚傲骨,張揚不凡才氣。
李方膺繪畫注重師法傳統,而不泥古;他認為“庭前老干是吾師”[1],師法造化;主張“畫家門戶終須立” [2],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剪裁精當,敢于創新,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等。
一、李方膺與揚州之緣
李方膺是清代揚州府南通州人,他是廣義上的揚州人,這也是被稱為“揚州八怪”的原因之一。事實上,李方膺的一生與揚州密切相關。在揚州,他與畫友切磋,繪畫技藝得到提高;揚州給他提供市場,畫作得到暢銷,揚州讓他的名聲斐然海內。從李方膺畫冊的題款、題詩中,可以看出他對揚州的熱愛與鐘情。關于李方膺在揚州的繪畫生活,本文將從他生平的三個時期來研究。
1.青少年時期(出仕之前)
李方膺出身仕宦書香之家,父親李玉鋐晚年官至福建按察使,深得雍正皇帝的厚愛。李方膺是因陪父親到京城覲見雍正皇帝而得到官職的。李玉鋐喜愛詩畫,在家鄉通州,與好友創辦五山畫社達14年之久。兄長李方韓擅長蘭、竹花鳥畫,家庭的書香詩畫氣氛深深地熏陶少年李方膺,使李方膺在少年時期就走向了詩畫之路。
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入學,籍貫是揚州府通州人。
當時的揚州交通發達,經濟繁榮,商品琳瑯,文人薈萃,尤其詩畫名人很多。熱愛繪畫的李方膺常來揚州城,結交畫友,開闊眼界。
李方膺善交畫友。畫家丁有煜說:“李晴江少余十五歲,交四十五年?!盵3]李方膺十五六歲就結交了畫家丁有煜 ,二人亦師亦友。丁有煜與“揚州八怪”之首——李鱓是好友,于是,李方膺通過丁有煜結識了李鱓,從此,李方膺與揚州有了不解之緣。
這一時期,是李方膺的學習時期,是他繪畫藝術的孕育期。
2.丁艱在家時期(乾隆四年至十一年)
清人楊廷撰《五山耆舊今集》(卷七)記載 ,李方膺的父親李玉鋐“以乾隆四年十一月某日卒于家,春秋八十有一[4]”。李方膺的父親去世,其母臥病,不幾年就病故了。清朝有丁艱例制,官員在至親去世后要守喪在家,因此從乾隆四年至乾隆十一年,這中間六七年,李方膺離開官衙,丁艱在家。方膺擺脫了公務之勞,有大量空閑潛心研究,專心作畫。這時期,李方膺經常到揚州,與畫友李鱓、鄭燮、汪士慎等人切磋畫藝,探討畫理。
李方膺與寓居揚州的鄭燮交往十分密切。《揚州游覽手冊》記載:“乾隆五年,方膺來揚州,宴集名公于平山堂,共賦第五泉。板橋此時在揚州,當被邀與會?!盵5]鄭燮是“八怪”中翹楚,以畫竹著稱,提出“胸無成竹”畫論。李鱓、鄭燮都善畫梅、蘭、竹、松。在畫法理論上經常切磋。乾隆十一年,李方膺作墨竹圖,印文是“胸無成竹”,由此可知李、鄭繪畫趣法相近,相互影響。
這時期李方膺所畫梅花,技高一籌,獲得行家贊嘆。李鱓在作品中題曰:“近見家晴江梅花,純乎天趣,元章、補之一輩高品。老夫當退避三舍矣。”[6]
乾隆十一年,李方膺在揚州作畫,以下有證。
(1)李方膺畫《風翻雷吼圖》(又名《雙魚圖》,故宮博物院藏),題款曰:“風翻雷吼動乾坤,直上天河到九閽。不是閑鱗爭暖浪,紛紛凡骨過龍門。乾隆十一年四月,公車北上,寫于揚州杏園,李方膺” [7] 。
(2)《梅花》冊(十開)題款為“乾隆十一年九月六日,李方膺”。
其中題畫詩:“知己難逢自古來,雕蟲小技應塵埃。揚州風雅如何遜,瘦蕊千千笑口開?!盵8]另一題畫詩:“官閣成塵事已凋,我來僧舍畫梅條。揚州明月年年在,收拾春風廿四橋。”[9]從這些題畫詩中,我們能看出李方膺對揚州的深厚感情。
這一時期,是李方膺繪畫藝術的成熟期。
3.生命的最后十年(乾隆十二年至二十一年)
丁艱過后,李方膺去安徽滁州、潛山、合肥等地赴任。在合肥知縣任上,遭到上司誣陷,乾隆十六年終以罷官。李方膺寄居金陵項氏花園,更名曰“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從此方膺告別官場,以鬻畫為生,經常去揚州,有時小住幾日或一段時間。
乾隆十二年秋天,李方膺往安徽潛山署赴知縣任,過揚州,與汪士慎、李鱓合作《花卉圖》軸,其中方膺畫月季,鄭燮題詩。鄭燮有小記云:“乾隆丁卯秋日,士慎畫梅,復堂補佛手、石菖蒲,晴江添月季,余作詩其上” [10],詩云:“梅花抱冬心,月季有正色,俯視石菖蒲,清淺茁寒碧。佛手喻畫禪,彈指現妙跡,共玩此窗中,聊為一笑適。”[11]在揚州,方膺與“八怪”諸家之交由此可見一斑。
乾隆十六年夏, 李方膺作《花卉冊·春城夜夢圖頁》,題曰: “ 怪問司勛眠不得, 從今夜夜夢揚州。”[12]揚州已是李方膺魂牽夢繞的地方。
乾隆二十年,李方膺、鄭板橋與李復堂在揚州合作《三友圖》軸,李鱓畫松,板橋畫竹,方膺畫梅,板橋并題,結成“歲寒三友”,鄭板橋詩曰:“夏堂奇筆畫老松, 睛江花墨插梅兄。板橋學寫風來竹,圖成三友祝何翁?!盵13]李方膺生命的最后十年,是他繪畫藝術的精品期。擅畫風竹、風松和風梅,有詩為證:
“畫史從來不畫風,我于難處奪天工。請看尺幅瀟湘竹,滿耳丁東萬玉空。”[14]——畫風在于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波濤宦海幾飄蓬,種竹關門學畫工。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盵15]——畫風張揚個性,表現傲骨。
“香雪凝筆冷淡生,并無濃艷動人情。誰從本色來題品,知己難逢宋廣平?!盵16] “洗盡鉛華不染塵,冰為骨骼玉為神。懸知天上瓊樓月,點綴江南萬斛春?!盵17]——畫梅就是表現高潔品格
李方膺題《梅花卷》( 南通博物館藏) :“予性愛梅, 即無梅之可見而所見無非是梅。日月星辰梅也, 山河川去亦梅也; 碩德宏才梅也, 歌童開女亦梅也?!?知我者梅也, 罪我者亦梅也?!盵18]他把梅花看作是真、善、美的象征,晚年畫作以梅為主,實際上就是表現自己。
方膺畫梅的技藝此時爐火純青,登峰造極。袁枚詩《白衣山人畫梅歌贈李晴江》云:“山人著衣好著白,衣裳也學梅花色。人奪山人七品官,天與山人一枝筆。筆花墨浪層層起,搖動春光千萬里。半空月鬬夜明珠,滿山露滴瑤池水。倒拖斜刷雜亂寫,白云觸手如奔馬。孤幹長招天地風。香心不死冰霜下。隨園二月中,梅蕊初離別。春風開一樹,山人畫一枝。春風不如兩手速,萬樹不如一紙奇。風殘花落春已去,山人腕力猶淋漓。君不見君家鄴侯作貴客,如梅入鼎調鹹酸。又不見君家拾遺履帝闥,人如望梅先止渴。于今北海不作泰山守,青蓮流放夜郎沙。白發千丈頭欲禿,海風萬里歸無家。傲骨鬱作梅樹根,奇才散作梅樹花。自然龍蛇抝怒風雨走,要與筆勢爭槎枒。山人聞之笑口哆,不覺解衣磅礴臝。更畫一張來贈我?!盵19]
這首詩以自然現象為喻,贊揚李方膺畫梅技藝的高超;與李白遭遇對比,詠嘆方膺仕途坎坷;以梅與人的相融,謳歌方膺的傲骨與奇才。
二、揚州對李方膺的影響
1.康乾時代的揚州
揚州自古繁華,自禹設九州以來,揚州聞名海內。隋唐時期,由于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揚州成為南方最大的交通樞紐。它東接大海,西連長江中上游諸省,向北由大運河通河南、山東直到北京,向南漕運通蘇杭。優越的地理位置,造就揚州的繁華,使之成為華夏歷史文化名城。
清朝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作為水運、鹽運中心的揚州,經濟相當繁榮。據記載,入清后,揚州鹽業資本高達七八千萬兩,與乾隆三十七年戶部所存庫銀相等。鹽商個人的資本也是多得相當驚人。鹽業收入成為政府稅收的重要部分。乾隆《兩淮鹽法志·序》中記載:“全國賦稅之半來自鹽課,而兩淮鹽課又居天下之半?!盵20]嘉慶《兩淮鹽法志》也說:“兩淮鹽課當天下租庸之半。損益盈虧,動關國計?!盵21]清代著名學者汪中在《廣陵對》里指出:“廣陵一城之地,天下無事,則鬻海為鹽,使萬民食其業。上輸少府,以寬農畝之力,及川渠所轉,百貨通焉,利盡四海?!盵22]當時揚州富至千萬計的鹽商為數不少,如徽商汪廷璋,“以鹽莢起家”,“甲第為準南之冠”,“守財帛,富至千萬 [23]”。這樣巨額的商業資本,對于揚州經濟發展,乃至全國的經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鹽業的發展又帶動了揚州眾多行業的發展,如商業、金融、農副產品、飲食服務、服裝、首飾、漆玉器、燈彩、化妝品、藥材、糧食、布匹、柴炭、木材,乃至生產精神文明產品的書畫業等等。
揚州的繁華,是“揚州八怪”等詩畫文人學士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揚州的富商以“富而儒”為尚,結交文人,購買字畫,附庸風雅。他們經常資助文人生活,提供畫室書房,招聚文人,舉辦詩畫會,揚州的文化藝術由此得到發展,走向繁榮。
2.揚州——文人畫家的沙龍,諸家相生相長
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藝術事業的興盛??登瑫r代的揚州,不僅是我國東南的經濟中心,也是文化藝術的中心,加之揚州遠離朝廷,政治統治不如北京森嚴,所以各地文化名流紛紛匯集揚州,施展才技,張揚個性。以書畫來說,據《揚州畫舫錄》記載,本地畫家及各地來揚州的畫家就有百余人,其中不少是當時的名家如新安畫派的查士標,浙派的丁敬等,“揚州八怪”是其中的佼佼者。
乾隆年間,兩淮鹽運使盧見曾,與文人墨客舉行“虹橋修禊”盛會。 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揚州詩文會,以馬氏小玲瓏山館、程氏筱園及鄭氏休園為最盛。所謂詩文會,實際上是一些紳商招募賓客,研究學術和文藝?!盵24]由此可知,當時的揚州已成為廣大文人學士的大沙龍。
“揚州八怪”諸家結為摯友,相生相長。名氣大噪的李鱓評價李方膺,曰:“近見家晴江梅花,純乎天趣,元章、補之一輩高品。老夫當退避三舍矣。”[25]
如此高度的評價,對李方膺來說,是推介,是鼓舞,更是激勵。
李方膺與鄭燮交友最深,鄭燮常為方膺作品題字、題詩?!赌駡D》軸題字云:“此二竿者可以為簫,可以為笛,必須鑿出孔竅,然世間之物,與其有孔竅,不若沒孔竅為妙也。晴江道人畫數片葉以遮之,亦曰免其穿鑿?!盵26]又題方膺《墨竹》冊頁曰:“一枝瘦影橫窗前,昨夜東風雨太顛;不是傍人扶不起,須知酣醉欲成眠。李晴江畫,鄭板橋題?!盵27]還有“東坡、與可畏之。晴江兄墨竹冊,弟鄭板橋題六字” [28]。
鄭板橋這么多的題字、題詩對李方膺的作品產生極大的推介作用。
李方膺病逝后,鄭燮常夢李方膺,對方膺的作品玩味不已。題《墨梅圖》云:“蘭竹畫,人人所為,不好。梅花,舉世所不為,更不得好。惟俗工俗僧為之,每見其幾段大炭,撐拄吾目,其惡穢欲嘔也。晴江李四哥獨為于舉世不為之時,以難見奇,以孤見實,故其畫梅,為天下先。日則凝視,夜則構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領梅之神、達梅之性、挹梅之韻、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畫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謂剪裁者,絕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謂刻畫者,絕不刻畫,乃真刻畫也。官止神行,人盡天復,有莫知其然而然者,問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來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發,興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夾雜飛舞,令人莫得尋其起落。吾欲坐臥其下,作十日工課而后去耳。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橋鄭燮漫題。梅根嚙嚙,梅苔燁燁;幾瓣冰塊,千秋古雪。板橋又題?!盵29]鄭板橋的題字,高度評價李方膺作畫卓越超群,驚心奪魄。
三、結語
李方膺的一生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他的一生都生活在太平盛世里,這是他的幸運;李方膺出生在揚州府南通州,這又是他的幸運。揚州是東南名勝,淮左名都,詩畫氛圍濃厚,對李方膺的繪畫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李方膺在揚州結交眾多的名家高人,切磋畫藝,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揚州商賈云集,富商附庸風雅,這為李方膺鬻畫提供了市場,從而促進他的創作適應市場需求,滿足顧客愛好,使李方膺的創作隨時代發展而開拓創新,從這個意義說,揚州造就了李方膺,成全了李方膺。
參考文獻:
[1]李方膺《墨梅圖》軸,題
[2]李方膺《墨梅圖》冊(十二開),題
[3]丁有煜《哭晴江文》
[4]清人楊廷撰《五山耆舊今集》(卷七)
[5]《關于清代揚州畫派學術研究參考資料》
[6]李鱓《喜上眉梢圖》跋語(鎮江博物館藏)
[7]乾隆十一年作《風翻雷吼圖》軸,又名《雙魚圖》軸,題
[8]《梅花》冊(十開),紙本,水墨,第十一題
[9]《梅花》冊(十開),紙本,水墨,第十三題
[10]《花卉圖》軸,李方膺、汪士慎、李鱓合作,鄭板橋題記
[11]《鄭板橋集》
[12]李方膺題《花卉冊·春城夜夢圖頁》。
[13]《鄭板橋集· 題畫補遺》
[14]《瀟湘風竹圖》軸,題
[15]《風竹圖》題
[16]《梅蘭松菊圖冊》(八開),《梅》,題
[17]《冰骨玉神圖》題
[18]李方膺《梅花圖》卷
[19]《小倉山房詩集·卷十·甲戌》(《袁枚全集》
[20]乾隆《兩淮鹽法志·序》
[21]嘉慶《兩淮鹽法志》
[22]清代汪中《廣陵對》
[23]李斗《揚州畫舫錄》
[24]李斗《揚州畫舫錄》
[25]李鱓《喜上眉梢圖》跋語
[26]李方膺《墨竹圖》題
[27]李方膺《墨竹》冊頁 題
[28]李方膺《墨竹》冊頁 題
[29]李方膺《墨梅圖》題
作者簡介:
洪麗莎,現為揚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
吳越濱,男,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