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著名導演
有些領域對于女人來說,就像深水區,比如導演。而田沁鑫是個例外,她是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不僅以其善于解讀經典的新銳視角在一眾戲劇男性導演中獨樹一幟,更在舞臺戲劇領域實現了藝術和票房的雙贏。
她導演的《四世同堂》在北京創造了單場觀眾人數 6000人的紀錄。隨后《紅玫瑰與白玫瑰》作為國家大劇院落成后的首演劇目,叫好又叫座,刷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話劇票房紀錄。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顛覆經典,禪性解讀“人僧妖”的《青蛇》連演 10場,戲票場場都賣空。
每一段看上去順風順水的人生都有過曲折迂回。田沁鑫從小跟隨中央美院附中的母親學畫,父母不同意她想當畫家的理想,她就進了體操隊,接著又進了京劇團成為一名刀馬旦的演員。人生的可能性那么多,她一一嘗試,最終走上了戲劇導演這條路。只是是否真正當導演的疑問還是糾纏著她,于是她揣著兩千塊錢去深圳做了一年廣告,也最終堅定了要排戲的決心。經歷過沒錢、沒演員、沒劇團的艱難,反而讓她迸發了想拍一部好戲的那股勁兒。
做戲十三年,從驚世駭俗的《斷腕》、充滿力量的《生死場》到公然與導師林兆華“單挑”的《趙氏孤兒》,田沁鑫排了近二十部戲。從當年經典的宣傳語“我做戲,因為我悲傷”中的任性與自我中走來,時間慢慢爬過她的皮膚,里面的心得與成長也終變成了“我做戲,因為我存在”。
生活中,總會看到丑陋,淪喪、混亂,有無能無力的悲傷和憤怒,然而成熟的要義在于接受那些你接受不了的事情并適應它。生活固然有不堪的一面,卻也有活潑燦爛的一面,正如田沁鑫解釋“存在”這個詞一樣,她說: “‘存在更加有我人生閱歷過程中的一種承認,從悲傷的情緒里轉移到存在的一份肯定,而更加堅定,更加勇敢。 ”
人都是如此成熟過來的,幽默地看待生活,勇敢地面對抉擇,優雅地笑看老去,有胸懷地對待世界。這樣的女性才圓滿,才真正活出了自己的女人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