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5月14日,陜西淳化發生一起車禍,35人遇難,11人受傷,車上都是老人。這么大的事情,很多人恐怕根本沒聽說,就無聲無息地過去了。難免會惹人想:如果換一群人,或許關注度會有不同。
這些老人被一家公司組織去旅游,這只是名義上的說法,實際上是為了向他們推銷保健品。老人們想要活得更久,結果卻走得更快,不禁令人喟嘆。如果說車禍是意外,老人被保健品促銷員忽悠,則是再普遍不過的事情了。隨便問身邊一個人,甚至就在我們家里,就有類似案例。一件事普遍到了這等程度,大家便會慢慢習慣,但仔細一想,這實在太不正常了:一個社會怎么可以這樣?
人們往往會埋怨老人太過愚昧,貪小便宜而吃了大虧——許多為人子女者,都體會過這種無奈。但責怪老人毫無意義,這和他們的人生經歷有關,他們大多生活在物質與知識雙重匱乏的年代。舉個例子,為什么老人們總是很相信食補?因為在饑餓的年代,吃點好東西確實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為什么那個年代的人不夠重視體育運動?因為那是“吃飽了撐著”才會做的事情。至于健康知識,他們也不像年輕人一樣很早就有了解,想想看,果殼、知乎這樣的網站才成立多少年?而且人到暮年,各方面能力均在下降,其中就包括學習能力和辨識能力。責怪弱者不夠強大,這不是正確的做法。
與其責怪老人,不如寄望子女。老人最怕的,不外乎死亡,年輕人沒到那個年紀是難以體會的;而最需要的,則是情感的慰藉——因此,對于帶著笑臉噓寒問暖的保健品推銷員,老人是缺乏抵抗能力的。身為子女,你不去關心,騙子就會去關心;你現在不做,以后就要付出代價。正如有人所說的,很多人對父母的了解還不如那個賣假藥的:“壞人盯著父母的錢,傾盡心血,賠上一切笑臉,而你們卻還在興高采烈地學一堆所謂攻略,為在父母逼婚的時候搶白他們兩句而得意洋洋。”
讓子女多關心父母,當然是正確的,但也不能把責任全推給子女。在人員流動如此頻繁的今天,很多子女都沒有辦法守在父母身邊,以有限的精力應付無孔不入的鉆營,實在是防不勝防。再說了,一天到晚忙于教父母如何防騙子,這是多么大的浪費,有這時間談點愉快的話題不好嗎?因此,追究子女的責任,又不如追究公共管理的責任。公共管理不到位,必然人人疲于奔命;反之,大家都省事多了。
而對保健品的監管,實在是慘不忍睹。簡單地說吧,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審批制度看似嚴格,實則制造尋租空間,催生了大量代辦、轉讓中介機構;虛假違法宣傳泛濫,根據2013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提供的廣告監測數據,保健品廣告90%以上屬于虛假違法廣告;法律法規不健全,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臺后要求“有關保健食品將另行規定”,但至今沒有下文;部門職能不明確,政出多門使得互相推卸責任;即便最后被處罰,罰款數額也不高,對此類暴利企業根本無關痛癢。這種情況下,騙子橫行也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如果要說得再遠一點,那就是醫療保障體系的薄弱。正如長期關注醫改的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所說:“不少騙子公司以‘健康教育的名義吸引社區老人,最終騙得許多老人心悅誠服地掏出成百上千元購買完全沒有療效的保健品,而我們正規的社區醫療機構、社區醫務人員卻沒能吸引老人來社區享受免費健康教育,以及由醫保支付費用的普通醫療服務。”
最后你會發現,老年人之所以會被保健品坑害,其實是各方合力所造成的:大眾的漠視、子女的輕忽、企業的敗德、監管部門的缺位、保障體系的不健全,如是等等,一句話總結,便是一群自我保護能力最差的人遭遇了最差的保護。
人們往往對于“不能創造價值”的人漠不關心,此前我們在社評中所說的乞討者,精神障礙患者,均是如此。但老年人面臨的問題則更為普遍:我們也許不至于淪為乞討者,沒有患上精神障礙疾病,但總有一天終將老去;我們也許不會陷入保健品的陷阱,但一旦成為不被關注的邊緣群體,總是難免陷入別的悲慘境地。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