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添
在中國高考前夕,美國高校也迎來了他們的畢業季。然而在美國頂尖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寒門貴子的身影并不多見。在美國,“寒門出貴子”應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因為“美國夢”的核心理念在于:不論個人的家庭背景和出身如何,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就可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成功的事業并實現個人價值。
因此,保障和改善貧困家庭和弱勢群體考生的受教育機會,特別是進入優質高校的機會,事關美國社會的基本理念,也因此成為每一任政府著力改革的重點對象。不過,通過深入分析便可發現,美國的“寒門”里要出“貴子”,也同樣并非易事。
如今,許多國家都在不斷反思如何能讓“貴子”盡可能地躍出“寒門”?!昂T難出貴子”之嘆,近年來也在我國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討論和關注。尤其在眼下的高考季,千萬考生能否就此獲得公平改變命運的機會,牽動著全國上下的神經。畢竟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是每一名學子人生職業發展的起點,也是現代社會階層間流動的主要通道。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能否獲得平等的高等教育機會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考生個人乃至其家庭的前途;而從社會層面來看,一旦貧困階層和弱勢群體失去了通過個人努力向上攀升的可能,社會階層出現了固化的態勢,就會有釀成社會動蕩的巨大風險。
寒門出貴子不易
在美國,由于保護個人隱私信息等原因,很難找到公開的數據統計來顯示“社會成功人士”和在校大學生的個人家庭背景的關系。然而,縱觀近幾十年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在大學生的人口分布上有兩個明顯的特征。
其一是來自低收入家庭、少數族裔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學生,進入大學的數量和人口比例都有了顯著提高。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低收入家庭的考生進入大學和大專院校的比例,已經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30%左右,躍至當前的50%上下。黑人、西班牙裔、女性等過去的弱勢群體,如今的入學幾率均有明顯提高。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弱勢群體的利益在過去幾十年間,受到了來自社會或政府的資源傾斜或優惠照顧。美國教育部下屬的教育科學研究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來自高收入家庭的高中畢業生直接進入大學或大專院校的人口比例為80%,而低收入家庭為49%,相差了31個百分點。這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幾乎沒有變化。因此,弱勢群體考生入學率的增加,主要還是美國高校數量增長和招生規模擴大的結果。
其二則更為敏感:在美國最頂尖的高校里,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來自低收入家庭、少數族裔的弱勢群體考生的比例少得可憐。雖然相關的數據很難統計和獲取,但美國媒體和研究者們已經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
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的肖恩教授等人所開展的一項實證研究便發現,來自高收入家庭的考生比來自低收入家庭的考生,進入最頂尖高校的幾率增加了7至8倍。
密歇根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邁克爾曾表示,在很大程度上,這只是錢的問題。因為每一個入學的貧困學生都要耗費學校大量的財政資助。沒有人會公開說,不把貧困學生的問題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上。但是招生工作太過復雜和世故,他們很清楚每一個學生的價值是多少。
此外,在全球化時代,頂尖高校面臨著激烈的、來自世界各地高校的挑戰和競爭。它們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和學校排名,保證更快、更好的科研產出,要不斷修建新的實驗室、校舍和添置圖書設備,要招募最優秀的教授和學者……這一切都使它們不愿在貧困學生身上耗費太多精力和經費。
對“貴子”并不十分向往
或許我們可以改編托爾斯泰的名言來解釋美國弱勢群體難出貴子的原因: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運,不幸的家庭卻都是相似的。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美國已有大量科學研究證實,學生的家庭背景對其學業成績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力甚至會遠大于學校的作用。
因此,盡管美國社會已經對學生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提供了全面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并采取了多種舉措,減小各個中小學校之間在辦學質量、教師水平等方面的差異,但家庭背景、家庭學習環境上的不足,是社會和學校無論如何都無法填補的。
家庭背景對學生成績的影響首先體現在經濟實力方面,它直接決定了學生從小所能獲得的學習資源,包括圖書資料、電腦產品、補習班和興趣輔導班等。進而言之,收入水平較高的家庭可以選擇花費不菲的私立學校,或在優秀的公立學校附近購買“學區房”,以便于孩子就近入學。而貧困家庭則只能忍受臨近的、質量普通甚至低劣的公立學校。
而貧困家庭的父母往往受教育水平不高,意識不到優質教育的重要性,對子女的學習不重視、不關心,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督促子女學習的欲望。在經濟實力、社會地位低下的家庭環境里,即便孩子的成績能夠達到進入頂尖高校的水平,父母都缺乏足夠的興趣,鼓勵子女去嘗試申請這些高校。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美國高校錄取機制中所采用的多元化錄取標準,也對低收入家庭和弱勢群體的考生設置了進入優秀高校的障礙。同中國相比,美國高校的招生錄取過程在形式上最大的區別或許就在于:它不僅要考慮學生高中時的學習能力傾向測驗(SAT)成績,還要考慮學生的綜合實力,包括興趣特長、參與社會服務和社會活動的情況等。而富裕家庭的考生在這些方面往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差距主要在家庭
面對“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美國社會雖然一直都在討論和關注,但幾乎鮮有矛盾激化的時候。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大學數量眾多,只要考生學習努力,拿到一份大學錄取并不太難;其次,美國高校和政府已經提供了相對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和相應的法律保障,個人的教育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決于家庭因素和個人努力,難以怪責政府和社會體制。
事實上,美國政府也在不斷努力消除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教育差距,提高弱勢群體的入學幾率。在法律建設上,美國通過黑人、女性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平權法案和積極補償行動,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極大緩解了在教育系統中的種族和性別歧視。同時,聯邦政府還設置了許多獎助學金項目,比如最著名的佩爾助學金,來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提供經濟資助。
美國高校在招生錄取過程中,也不敢采取任何針對學生家庭出身的歧視性舉措。在招生和就業過程中,針對考生和應聘者的個人背景的歧視在美國社會中是不可觸碰的雷區。一旦發生,會釀成嚴重的法律后果和極大的名譽危機。
同時,很多美國高校自身也希望擴大學生背景的多元性,并在推動教育公平、扶助弱勢群體的道路上發揮自己的作用。因此,美國高校中往往設有積極補償行動計劃,承諾在招生錄取和評選獎助學金方面對弱勢群體考生予以優先照顧。
由于美國社會中民眾的整體收入分布相對較為平均,生活水平較高,也有比較完善的福利保險制度。因此,即便是學歷低下的體力勞動者,謀生和養家也是綽綽有余。所以很多人對于成為“貴子”“人上人”的欲望并不強烈,甚至在這種文化多元的社會氛圍中,對于“貴子”的定義有著截然不同的見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美國社會對于我國所謂的“寒門難出貴子”現象的寬容。
(摘自《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