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伶 劉靜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抗日戰爭中,密云人民付出了重大犧牲,做出了重要貢獻。密云有紅色的革命歷史,有綠色的優美環境,更有金色的發展未來。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重溫波瀾壯闊的密云紅色歷史。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很快占領了我國東北三省,然后繼續向華北進攻,1933年出兵進犯長城各關口,中國守軍奮勇抵抗,長城抗戰由此爆發。長城抗戰古北口戰役,打響了北京地區抗戰第一槍,是中日雙方投入兵力最多、戰況最激烈、對戰局影響最大的主戰場。但長城抗戰最終以簽訂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而宣告失敗。自此,密云縣在所謂“自治”名義下脫離了中國政府的管轄,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但密云人民一直緊跟中國共產黨,與八路軍一起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從1933年到1945年取得抗戰勝利,密云人民經歷了12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上所提到的英雄母親——密云縣張家墳村的鄧玉芬,就是他們當中的杰出代表。抗日戰爭中,她積極支持丈夫和兒子抗擊日本侵略者,先后獻出了丈夫、大兒、二兒、四兒、五兒、七兒,共6位親人的生命,并積極參加抗日工作,掩護和護理了許多八路軍戰士。可謂慷慨赴國難、一門皆忠烈。鄧玉芬忠心愛國、舍家紓難的革命精神,永標青史,千古流芳,被譽為“當代佘太君”。
密云是一塊美麗的土地,更是一塊英雄的沃土。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把自己的名字重重的寫進了密云的紅色歷史。其中,抗日民族英雄白乙化的英勇事跡在密云地區廣為流傳。他是抗日戰爭時期犧牲在今北京地區的八路軍最高級別指揮員,是“豐灤密”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者,為建立平北抗日根據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也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和人格魅力,文武雙全、多才多藝的抗日民族英雄,被譽為“小白龍”。白乙化19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1歲組建“平東洋”抗日義勇軍,自任司令。1939年任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第十團團長。1940年春奉命率部隊進入密云北部,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率部隊同日偽作戰百余次,將大片地區由日偽的手中奪回,開辟了“豐灤密”抗日根據地,并協助地方組建了“豐灤密”聯合縣,使我軍有了立足之地。“豐灤密”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極大地遲滯了偽滿洲國和偽華北政府的交通,成為鏈接冀東到平西、一直到延安的戰略交通走廊。不幸的是,白乙化在密云馬營的戰斗中壯烈犧牲,年僅29歲。“革命是我們的權力,犧牲流血是我們的義務”是他光輝戰斗一生的真實寫照。
與白乙化一樣,把青春和生命留在密云這片熱土的還有許多如:沈爽,化名白滌飛,1941年11月任“豐灤密”聯合縣縣長。在日偽瘋狂“掃蕩清剿”、制造“無人區”等極其殘酷的環境下,領導全縣人民頑強堅持斗爭,做出了重要貢獻。1942年4月8日,在“臭水坑”戰斗中,他帶領百余干部戰士和傷病員與千余敵人奮勇拼殺,堅持戰斗到最后,寧死不當俘虜,飲彈自戕,壯烈犧牲。王波,原名慕禹。歷任抗日先鋒隊政治干事、八路軍一大隊政治干事、華北人民抗日聯軍三大隊教導員、冀熱察挺進軍第十團三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中共豐灤密聯合縣委委員、豐灤密區區隊政委。1943年11月11日在南香峪戰斗中壯烈犧牲,時年32歲。
1948年12月5日,密云全城解放,開辟了密云歷史的新紀元。今天,在紅色精神的激勵下,密云發展日新月異,“紅色精神”激勵著密云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北京市密云縣檔案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