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嶼
新一代父母與老一輩相比,擁有更優越的物質基礎,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只是,更好的教育是什么?在紛紛擾擾的信息時代,他們似乎比父輩還要迷惘糾結
不知虎媽蔡美兒,如何看待大洋彼岸另一位虎媽畢勝男。
前者作為美國耶魯大學法律系華裔教授,2011年因出版《虎媽的戰歌》一書成名,而她本人也成為“悍母”典范。后者則是今年初夏熱播劇《虎媽貓爸》中,由趙薇飾演的女主角,她堅持嚴格的教育方法,絕不允許女兒輸在起跑線。
長于精英家庭的蔡美兒為杜絕“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將父輩森嚴家規一脈傳承,和兩個女兒約法N章:不許在外過夜;不許參加玩伴聚會;不可以經??措娨暬蛲骐娔X游戲;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不能低于“A”;不許不學鋼琴和小提琴……
蔡美兒“戰歌”一書在美洲、亞洲、歐洲幾乎同時出版,“悍母”理論在歐美引發不少爭議,但在中國卻讓很多父母喜獲“育兒寶典”。畢竟,蔡美兒有兩個拿得出手的女兒——在她嚴格的調教下,大女兒索菲婭14歲就把鋼琴彈到了世界音樂的圣殿——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小女兒路易莎在12歲那年,當上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
與蔡美兒華裔身份不同,土生土長的中國媽媽畢勝男,望女成鳳的諸多嚴苛舉措,顯然更有“本土特色”——她為孩子拉抻手指,向老師證明她可以練鋼琴;她讓女兒只吃無公害有機蔬菜;為了能讓孩子讀上首都第一小學,她賣車賣房,甚至全面犧牲自己的事業……
文學影視作品的產生必然是社會現實的反映,《虎媽貓爸》之所以熱播,契合的正是年輕一代父母在面對諸如“幼升小”、“學區房”、“中國式早教”、“6+1家庭”等現實問題時的糾結與選擇。
與老一輩相比,年輕父母擁有更優越的物質基礎,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只是,更好的教育是什么?他們似乎比父輩還要困惑迷惘。
選擇的困惑大于匱乏的煩惱
迷惘,是因為身陷信息漩渦——書店里親子書常占據半壁江山;微信朋友圈轉發的熱帖,常是關于孩子成長……
中國從來不缺教育理念。尤其現在,社會處于變革與轉型期,社會思想活躍,古今中外各種教育理念充斥著人們的生活:有主張復興國學、有主張全盤西化,還有始自民間由老一代沿襲而來的“經驗說”。然而,紛紛擾擾的教育理念背后,又隱藏了多少父母們過于功利的教育期待?
在英語中,甚至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中國媽媽”,用來指留學陪讀的中國母親,她們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而趙薇飾演的虎媽畢勝男,一心想將女兒培養成為她所理解的、最完美的孩子——出人頭地、考入名校、進入精英階層。
除了培養孩子,在畢勝男的生活中,還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以自己的精英教育正面對陣佟大為飾演的貓爸羅素的快樂教育。夫妻兩個,一個對孩子近乎殘酷的嚴苛,另一個則無原則百依百順。當畢勝男對孩子的鋼琴訓練、家庭作業進行嚴加管教、拒絕讓步的時候,羅素總是從中調解,甚至站在孩子一邊,幫助她逃避各種訓練。
蔡美兒和同為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的丈夫魯本菲爾德,可說是虎媽、貓爸的雛形。當魯本菲爾德為女兒的某種行為進行辯解和維護時,總會開導蔡美兒說:“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辈堂纼簠s總是充滿譏諷地反擊:“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是的,每個失敗者都會聲稱這一點?!?/p>
近些年,隨著《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等綜藝節目的熱播,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逐漸被人提及,“如何練就絕世好爸”這樣的話題討論,在父母群體中不絕于耳。不同于貓爸的溫和寵溺,和虎媽類似,爸爸們中也出現了所謂的狼爸、鷹爸。
自稱中國狼爸的蕭百佑,以“打”為法寶,將四個孩子送進北大,他曾出版教子經《所以,北大兄妹》介紹自己的教育經驗。
在蕭百佑看來,不能因為害怕孩子“恨”自己,而以“寬松”換來“感恩”?!斑^于放松,只講求快樂,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認知。其實,孩子們在形成自我價值觀之前,可塑性還是很大的。這個年齡可以劃分在12歲,這個階段是最需要家長參與的,我們應該為他們塑造健康、完整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笔挵儆诱f。和狼爸同樣嚴苛的,還有鷹爸。
2012年,一名來自南京的父親要求4歲兒子在暴雪中只穿小短褲裸跑的視頻一被放到網上,立即引發熱烈的跟帖和轉發,這名父親隨即獲封鷹爸之稱。
關于自己的鷹式教育,鷹爸何烈勝表示,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老鷹會狠心把它趕下山崖。當幼鷹往谷底下墜時,會拼命拍打翅膀阻止自己繼續下墜,同時卻掌握了基本的飛翔本領。在他看來,鷹式教育的重點,體現在對“斷崖”環境的塑造和選擇,更體現在家長內心的忍耐和對孩子所謂痛苦的承受。但他說,自己始終遵從孩子內心訴求,從不采取暴力。
鷹爸最看不慣的,是總把孩子抱在手里的熊爸。他說,如果自己的教育方式傳播出去,讓10%的家長對孩子嚴格一點,10%的家長溺愛少一點,能影響到20%的人,拋磚引玉的目的就達到了。
對于虎媽、狼爸,抑或鷹爸的養兒觀點,并不是所有母親都會像那位在媒體上發表“象媽論”的美國印度裔作家辛哈一樣,強調虎媽當道的年代,做溫柔的象媽沒什么不對;也不會所有父親都像教出“哈佛女兒”的貓爸常智韜一樣,表示教育也可以很溫柔,踩著輕松的步子和孩子跳場圓舞曲。
更多的父母,只是讀著虎媽、狼爸、鷹爸、象媽、貓爸的故事與觀點,在各種價值觀中搖擺。
對他們而言,選擇的困惑遠遠大于匱乏的煩惱。
不可操作的都是偽科學?
困惑的背后,實則隱藏著深刻的社會根源。
就像年輕的虎媽畢勝男,最初也曾秉持“孩子快樂就好”的想法,但種種現實卻讓她原本的教育理念瞬間崩塌——看到身邊家長都為孩子未來的教育問題、成才問題規劃藍圖、精打細算,又有多少父母可以不被“教育成功學”的潮流裹挾?用完整的教育造就完整的人,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神話。畢竟,像北大教授康健一樣,孩子從小到大只報一個體育興趣班的父母并不多見。
康健能夠這樣做,多少源于他本身也是教育工作者。但曾以一篇《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全國的教育專家孫云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對自己的孩子時都能堅持自我。他的一個朋友,也是青少年教育專家,在外面講的全是素質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要讓孩子童年幸福,但一回到家里,面對自己的孩子,應試教育瞬間占了上風。
“孩子身邊是其他孩子,父母身邊是其他父母。別人的孩子在上很多課外輔導班,你的孩子沒有上,會落后?!痹趯O云曉看來,越來越多的父母會因身邊的壓力而心生恐慌。
“有一個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新生代孩子們已經學會用此來調侃自己的父母。臺灣作家洪蘭在《好孩子》一書中也表達出類似觀點,在她看來,大陸父母過于憂心、焦慮了?!坝械娜撕⒆硬湃齻€月就在擔心他的天賦在哪里,然后搶著送孩子去早教班或者高級幼兒園”……
人們常說,孩子是反映父母心靈的鏡子。而父母的恐慌,幾乎無一例外會作用于子女,哪怕他們還只是呀呀學語的嬰童。
如今這個時代,其實并非只有中國父母才會恐慌。
2009年美國《時代周刊》曾以“父母應如何養育子女”作為封面報道。文章認為,與前數十年社會強烈的反叛情緒相比,隨著持續的和平與繁榮,美國父母近年在養育子女上恐慌和焦慮反倒增加,在教育方面表現出過度重視和過度投資。父母們對子女成功的關注,讓養育子女變為一種開發產品的過程。
文中提及,有家長要求護理學校開設漢語課程,因為這對孩子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并不為早;有家長因子女考試成績不佳而向正在授課的教師興師問罪;有高校系主任稱,不少一年級新生非常脆弱,到校不長時間就盡顯疲憊,一副似要崩潰模樣,稍有壓力就可能會讓他們垮下;美國的各處書店也都充斥著如何教孩子盡早盡快提高智力的書籍;另外,當有研究發現常聽莫扎特音樂有助于智商最高可提高9分后,佐治亞州甚至向每位新生兒的家庭都派發一張介紹這個現象的CD光盤……
類似的故事,在中國同樣不勝枚舉。比如,如今年輕的中國父母,在孩子還是嬰童時便會讓他參與各種感統訓練、哭聲免疫訓練、排便訓練、爬行訓練、注意力訓練、抓握訓練……這讓教育專家、《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忍不住感慨,“家長的整體文化水平越來越高,養育兒童卻越來越不自然,越來越粗野無知。有多少人在對孩子以愛的名義進行控制,以反自然的手段,擾亂孩子的正常發育,甚至逼孩子退行?!?/p>
在《時代周刊》報道中,對于那些和中國父母一樣充滿育兒恐慌的美國父母,給出的藥方是——養育子女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們獨自玩耍,讓孩子從玩耍中積累知識和發展智力。
這樣的回答,讓習慣從網上尋找類似“德國幼兒園”、“日本訓練營”這樣他山之石的中國父母,多少有些失望。因為持這種觀點的育兒書,或是微信微博瘋狂轉發的養兒文章,可以信手拎出一大把。
但就如近日在微信圈短短幾天達3?郾2萬次瀏覽量的《逆談家庭教育》一文作者,一名七年級學生的爸爸、也是宜昌市一中一位優秀的高中班主任唐敏所說:再完美的理論,不可操作,都是偽科學……獨生子女,這個地球上特殊的群體,打敗了多少教育理論。唐敏覺得,寫教育理論的專家,能大膽提自己的孩子,那就是真專家,而龍應臺就是其中一個。
代際傳承的風險
正如楊東平教授所說,中國傳統社會一直重視從家庭開始就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因此流傳出很多家規、家訓,如《顏氏家訓》《了凡四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而清朝初年一個名叫李毓秀的落榜秀才,在對兒童啟蒙有所感悟后,曾寫出一部《訓蒙文》,經后人修訂,定名《弟子規》。
李毓秀一定不會想到,三百年后,他的書會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2015年3月初,一對父母因不滿意孩子所在的學校強行要求學生們背誦《弟子規》,于是給當地教育局寫了封信。在這對父母看來,“《弟子規》是傳統社會奴化教育的一個范本,幾乎沒有任何正面價值可言”。“當我們給孩子講解的時候,卻發現一股傳統專制社會的腐臭撲面而來。”隨即,網絡上、媒體上關于《弟子規》的看法,或褒或貶分成兩個陣營。
然而,就在對《弟子規》的討論如火如荼時,一位濟南媽媽卻將一部旨在約束父母、教育父母的《父母規》,其文后12條親子發愿文打印出來貼墻上。
“從此刻起,我要多鼓勵、贊美孩子,而不是批評、指責、埋怨孩子……”這位每天對著墻壁默念以上發愿文字的媽媽,代表的剛好是年輕父母中的另一股力量——他們愿意自省、反思,愿與孩子一同成長。而這種反思,往往不限于自己在育兒路上的成功與挫敗,還會涉及由父輩沿襲而來的養育經驗。
為人父母前,每個人都是孩子。有人遭遇過不理解,有人遭遇過暴力對待,也有人將父母的經驗視為金科玉律,于是有人主動選擇傳承,有人選擇舍棄。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