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玉
今年以來,詩歌總算上了兩次頭條,盡管它“登堂入室”的方式有點尷尬甚至悲情——前次是女詩人余秀華陰差陽錯橫空出世,最近這次則是因汪國真的早逝引發感慨和追思。
盡管在“余秀華熱”的后期有過一些關于詩歌本質真正的藝術探究,但不得不說,這一熱點現象的發軔,卻是由“腦癱詩人”引出勵志故事開始的。這說明,詩歌本身仍然不是這個時代樂意關注的話題。我留意到,這回對汪國真去世的報道,媒體選取的角度也很有“講究”,有的拿習近平引用過汪國真詩句(“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來吸引眼球,有的干脆就汪國真得肝癌說事,炮制出一方養生經。
人們早就哀嘆“文學死了”,但文學其實并沒死,官場小說就一度大行其道,盡管有人覺得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真正死了的只是詩歌,因為詩歌需要“言志”,而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了信仰、理想和激情。
很多人瞧不起汪國真的詩,覺得淺俗,缺乏藝術價值。從詩歌藝術的角度看,當然沒錯。別說和同時代的北島、稍后的海子比,哪怕是與新近走紅的余秀華相比,汪詩也不在同一個檔次。但如果將其作為一種文學現象,放在時代背景下來觀照,那還是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同時更具現實價值。
還是來看看汪國真都說了些什么吧。我得承認,要找出像樣的經典句子頗有些吃力,就以那句“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為例好了。這個句子很能代表汪詩的風格和水準,也一度被譏為打油詩。但也別忘了,就是這么一個明白如話的句子,曾經在20年前激勵了一代人,也是那個風云激蕩的改革年代的真實寫照。誰說淺白就是不好呢?普希金的不朽詩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也是一些大白話嗎?能展示時代風貌、呼應人民心聲的文字,就都是有價值的。
汪國真肯定不是杰出詩人,但他是一個頗有影響的詩人,這無需爭議。在他去世之際來談論他,我們需要一個客觀的態度。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我們一段心路歷程的還原。對這段歷程,我們要有感恩之心。我們不必太在意他用什么樣的方式寫作,重要的是他喊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哪怕淺薄,哪怕就是幾句口號。他不是為撈稿費而碼字,更不是以文字為道具去換取什么,他比那些寫“縱做鬼,也風流”的人要清白、方正得多。
環顧當下,有多少人還能做到這樣?人們一個個變得世故、犬儒、阿Q,我們不關心他人,甚至對自己也麻木了,就像那首歌所唱的,“無所謂”。生活只給了“蟻居”,人們叫我“屌絲”,郭敬明說這是個“小時代”,我們不感覺被羞辱,也不去抗爭,卻照單全收,并怡然自樂。我們似乎已經失去了感知和表達的欲望和能力。
這個環境里,我們還真需要“汪國真”。與其無視、失語,倒不如做個“打油詩人”,我手寫我心,喊上幾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