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巖
歷史的荒謬之處也在這里,高達15萬之眾的猶太人,卻不得不為屠殺猶太人的納粹沖鋒陷陣,戰死沙場。
據曾寫出專著《希特勒的猶太士兵們》的美國二戰史學者布賴恩·馬克·里格斷定,起碼有15萬猶太士兵曾在德國法西斯軍隊中服役過,德軍中有為數不少的中將甚至上將,有著1/2或1/4的猶太血統。
最著名的個案就是德軍陸軍元帥埃爾哈德·米爾奇,他確實有著1/2猶太血統,他還是黨衛軍的首領,是帝國元帥戈林的得意門生。就連原聯邦德國(西德)前總理同時又有著陸軍中將軍銜的赫爾穆特·施密特(1974年至1982年在任),其祖父也是猶太人。
根據德國1935年紐倫堡法律定義做出的鑒定,擁有1/4的猶太血統的人是“二等賤民”,有著1/2猶太血統的人則是“頭等賤民”——這類人被定義為德意志帝國的敵人,是為國不容,應被消滅的種族成員。
那么,為何希特勒的武裝力量中大量征召猶太人入伍?為何這些猶太人情愿為這個兇殘反猶的國度浴血奮戰?
修改檔案,將自己“雅利安人化”
從上個世紀30年代起,希特勒就頒布了一系列嚴竣的法令,嚴禁猶太人特別是純粹的猶太人服役于軍隊。然而,猶太人在德國這片土地上已經生存了如此長的時間,要真正把全部帶有猶太血統的人從軍隊、從社會驅逐出去又談何容易。
納粹當局的這項歧視政策,使許多素質高的兵員被排除在外,相反許多被認作是“純種”卻不愿從軍的青年充斥軍中。決策者們不得不考慮起用猶太士兵,這些猶太裔士兵被散編在隊伍中,他們的命運和前程寄托在戰爭的進程上,即形勢是否對納粹主義有利,一旦有利他們就會被踢開,反之他們就有了“用武之地”——1940年,當德軍戰勝法國后,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官兵被強制退伍;而到了1943年,德軍在蘇聯和北非戰場吃緊并且傷亡減員巨大時,希特勒對猶太人則放寬了政策。
希特勒的意志決定著猶太人的命運。希特勒曾向數萬非雅利安人血統的士兵頒發改變其身份的“許可證”,理由是他們在戰場上戰功卓著。
他關注那些曾跟隨富勒元帥征戰有功但被強制退伍的猶太官兵。曾專門抽出時間研究下屬提供的應予以提拔重用的猶太人的檔案,把他們“改造”成雅利安人血統并注冊在案,尤其是容貌上與雅利安人沒有重大差異者更是優先考慮。
比如有1/2猶太血統的米爾奇元帥,戈林為他偽造了一份文件,證明米爾奇并非他的猶太父親的親生兒子,而是他的日耳曼母親的弟弟的孩子,只不過年幼時被猶太父親領養而已,由此宣稱米爾希為“雅利安純種日耳曼人”。
對于德國猶太裔來說,身置前線反而比留在家中更安全。那些沒有隱瞞自己猶太血統的青年,很多都認為只要他們在德軍中服役,他們的親人就可以逃過種族屠殺的劫難。
德國猶太裔中校保羅·路德維格·希爾斯奇菲爾德最后被“變種”成了雅利安人,他說:“能夠服役于軍隊使我徹底得到了拯救……而我的兄弟姐妹及全家人,全都死在了大屠殺中?!?/p>
對絕大多數猶太士兵來說,入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比如庫爾特·赫爾曼。入伍后他們這類人的命運,則是只能呆在最低一級職位上,并永無升遷機會,他們的猶太人家庭出身背景,已被記錄在軍營檔案中,最多只能升到下士軍銜。
按照納粹德國的體制,非雅利安人血統的人是絕對不允許向雅利安人發號施令的,除非他們能有辦法隱藏自己的猶太人身份,或是他們有門路通過納粹高層人士,獲準將自己“雅利安人化”。而對于藥劑師的兒子庫爾特·赫爾曼來說,要搞到這種關系無異于癡人說夢。
1922年,庫爾特·赫爾曼出生于德國西南部,他還有一個姐姐。1937年,他們家搬到了柏林。庫爾特的外祖父是個猶太人,這樣他母親就是1/2的猶太人,他與姐姐就是1/4的猶太人。這種非雅利安人的背景曾給他父親帶來很大的困擾,迫于壓力,他的父親不得不與母親離了婚,并被剝奪了化學師的職業資格而改行做了個藥店師傅。
當時德國反猶風潮甚囂塵上,就連正在念書的庫爾特也不得安生。他被剝奪了青年軍行營營員的資格,不能參加學校的文體活動,必須和其他猶太孩子每周六去參加國社黨組織的“洗腦”課程,接受“改造”。
即便是這樣,也無法避免庫爾特在17歲那年被學校以“非雅利安人”之名開除的命運。這不僅葬送了他一心鉆研醫學的機會,更主要的是使他與周圍世界隔離絕緣,他變得極為內向。在那種政治環境下,像庫爾特這種猶太裔德國人別無出路,他的生活圈只能局限在家庭成員和幾個知心朋友之中。
軍營中的苦逼猶太人
當庫爾特被征召入伍后,他所在醫院隸屬南方軍團,1942年春長驅直入烏克蘭并抵達黑海沿岸。
當這支部隊在1942年夏一分為二時,他很僥幸沒被分到保盧斯元帥麾下。那支部隊后來一直向東,意圖拿下斯大林格勒,經過了最慘烈的戰斗,遭受了嚴重傷亡,在1943年初全軍覆滅。
庫爾特所在部加入了向南挺進的軍團,它的任務是穿越位于頓河河口的羅斯托夫市去奪取高加索油田。1942年8月,他們打到了高加索,讓“第三帝國”的旗幟升起在歐洲最高峰厄弗勒斯特峰上面。庫爾特所在部隊在毗鄰皮雅提哥爾斯克的一個溫泉療養院休整,維修受損的車輛輜重。但從當年冬季中間開始,直到1943年上半年,他所在之部雖屢經艱難苦戰,但難挽敗局,開始步步向國內后撤。
在軍營里,庫爾特成了個書信寫作狂,這些至今猶存的近150封信,全都是在18個月里寫就,日期從1941年10月直到1943年6月。他這些多產的“作品”,全是在軍營小屋昏暗的燈光下草就。他的信多半是寫給父母和兩個在法蘭克福的姑姑。從他的信中,我們知道自從他被征召入伍后,親情和友情的缺乏,使他十分孤獨。
猶太人的背景像陰影一樣籠罩著庫爾特,當其猶太人身份已成為公開的秘密時,他就無時不刻不處在尷尬中。在一封寫于1942年7月30日烏克蘭某地的信中,他向父母提到最近發生的一件事,那是在他去一個新單位報到時發生的。
當時庫爾特被要求簽署一個“令上司滿意的聲明”,其內容不外乎是有關其種族、政治態度等問題,凡是履新時必須要這道手續。“這里只有‘頭兒,也就是我們軍士長,還有那個下士組長知道我的身份,然而不幸的是,他也不得不告訴我,根據最近新頒布的一項規定,我不能達到任何可以發號施令的位置,這意味著我最多只能晉升到代理下士的軍銜”。
納粹制度為他們豎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讓他們在軍中除了送死之外永無出頭之日。但庫爾特沒有死心,即使是到了1942年7月,他得知希特勒嚴禁任何有猶太血統的人晉升時,仍存有一絲希望。或許他得知許多猶太人出身的士兵,已經通過門路得到晉升或實現了“雅利安人化”。庫爾特以為,這一年多來他在火線上不懼炮火搶救下那么多戰友,一次家也沒回過,他應該能得到一個晉升機會的。
1943年3月10日,他在信中寫道:“我真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能晉升到上等兵,那將是我榮耀的時刻。”可是,他的這一愿望最終也沒能實現。
他對德軍所處的形勢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似乎他根本不懼怕信件檢查人員的檢查而直抒胸臆。他反對德軍針對蘇聯平民的“反游擊戰”行動:“我們已經發現我們所在的這個村子尚未完全歸順,于是長官讓我們開槍射擊,把村中的婦女孩子們驅逐出去,我很討厭這么做,于是假裝開槍,放的都是空槍?!?/p>
這個出身于猶太人家庭的士兵,對那些被屠殺的平民感同身受,而他的家人,不也處在這種任人宰割的境地么?然而,歷史的荒謬之處也在這里,高達15萬之眾的猶太人,卻不得不為屠殺猶太人的納粹沖鋒陷陣,戰死沙場。
摘自看歷史微信公號EYEO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