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沈健 李洋
一個社會的組成部分有很多,校園就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為國家提供高端人才的重要溫床。校園是一個擁有大量建筑的地方,人口密度大、使用很多的能源與資源, 各種設施存在其中。社會能耗很大比重消耗于此,更是人性關懷的集散地。所以校園建設從側面也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實力。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大連理工大學校園交通與環境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為了更好的為學生和老師提供舒適的校園環境,提升校園文化和綜合實力。我們總結出景觀與道路等的合理關系,積極研究其建造方法的規劃理念與創新思路。
校園景觀的設計與建造,首先應該做到維護其原有的歷史意義、地域文脈、生態特征,而建筑、景觀等物化元素皆應和諧處理,以形成統一的景觀面貌。
引言
大連理工大學凌水主校區,位于遼寧市省大連市沙河口區與甘井子區交界的凌水鎮內。周圍有很多高校,東側為居住區用地,南側與大連海事大學相連,西側是丘陵地帶的自然山體,北側的鄰居是大連軟件園。
整個校園空間景觀規劃改造應體現整體中有連續、連續中顯多樣、多樣中有統一的景觀設計原則,并且在人性化方面依據人體工程學原理以及人的行為變化、心理學科學等方面對自身空間變化做出的反應,通過開始、發展、高潮等空間層次的順序步步深入,將人工與自然有機的結合,實現人與景的情感交融。將宏觀的設計構成要素與微觀的構成要素進行整合,產生步移景異、寓情于景、情隨景生、融入自然的人性心里效應。
校園交通特點
1.人車混行、人流量大、交通復雜的特點。
高校平時同時有大量的師生、后勤人員在校園內學習、工作,尤其是學生往往處于飽和的狀態。因為是丘陵地帶,在校園內,95%的學生的交通方式是步行,大多數的教職工以及外來人員則選擇機動車出行。因此,校園道路就同時承載著步行、機動車、非機動車三種交通方式,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混合的交通流。容易造成車禍等問題。
2.陣發性擁擠、較強的分布規律的特點。
為了方便安排校內師生的學生、工作,高校往往都會實行統一的作息時間,因此在某個時間點上,如上下課時間,就會出現短時間的人流量“爆發”,形成陣發性的擁堵特點,而且這種陣發性還會出現明顯的周期性,而這種周期性表現在校園內,經過調查就能找到一定的規律。同時,在這種瞬間爆發的人流中,往往以教學樓或食堂等公共場所為中心,聚散行較強。
3.使用類型的社區化
大學校園的道路除了平時的交通功能外,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平時學生的休憩、散步、交往等社區化的功能也會發生在校內道路上,有時還會成為學生的類似跑步的鍛煉場所。與車輛的關系密切相關。也給道路增加了多元性。景觀規劃設計也形成社區化模式。
4.較強的自律性
校園內交通的主體是師生,使用人群類型相對單一,使用者對校園景觀環境有很強的認同感,加上個人自律性較強,當出現各種交通流的時候,都會形成一定的交通秩序。
提出問題
1.現狀交通系統存在的問題
規劃路網結構的現狀使用情況。現狀路網結構的特點是,通而不達——路網結構系統混亂,所以制定了人車分流的路網結構比較適用與大工。降級使用——根據現狀道路等級與實際使用不符的情況,分析出實際的道路使用需求以及大工不同等級道路的道路橫斷面形式。有道不通——道路設置路障以分離人車交通,為行人提供安全的步行交通環境,但卻使得機動車交通組織復雜、混亂;梳理路障對于道路系統的影響,分析其導致的道路結構上的問題然后解決,還有道路資源被用作盡端停車場、繞行、路徑不明等問題。
步行系統組織的特點是,有道不走——為圖方便而人為走出的“小道”,破壞了環境和整體的園林景觀設計,是規劃步行道路組織不合理還是沒有步行道路?有道不現——部分步行道路可視性不佳,不宜發覺,空間聯系性不強;出入口處標示不明顯、不容易被人發現,人與人之間沒有緩沖空間。使用不便——步行道路設施使用不便,如階梯尺度不適宜;需要整理不合理的設施的種類、分類分析改進策略。
2.靜態交通系統
停車系統組織形式的特點是,沒有明確分類,例如:廣場停車、道路停車、內外庭院停車、綠地停車、地面、地下專用停車場。占用了活動場地,廣場作為停車場,影響整體美觀。影響道路正常使用——占用機動車道、人行道為停車場。破壞環境——占用綠地、綠化帶為停車場。
停車場地不足、布局不合理。機動車停車需求的不斷上升,導致原有停車場地不足;整體分析規劃、分配停車資源,在現有的客觀條件下,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停車需求,新增還是提高使用效率都是繼續解決的問題。
3.道路標示及設施
“無用”的道路標示系統。例如學校采用路名的道路指示標示,學生很難記住校園的哪條路叫什么,幾乎沒有標示作用。不合理尺度的設施。例如大工橋,尺寸太大,不符合人體工程學。無障礙系統的設計也很重要。
現狀景觀環境
大連為丘陵地帶。山地地形,高程變化較大、道路坡度較大。多為“大坡道”。由于道路坡度較大,導致雨雪天氣人行不便;整理校園道路及步行系統的豎向,梳理存在較大問題的部分。
以自行車代步的人很少。復雜地形導致不適宜使用自行車等交通方式,多為步行。進而導致活動組織布局需更多的考慮空間聯系,人、車的關系。
景觀環境現狀不樂觀:出現部分“糟糕的環境”、“臟、亂、差”的環境還有“荒涼的環境”欠缺設計的景觀環境。
活動場地活力缺失。部分活動場地缺乏活力,活動可能性較低,使用率較低。開放空間尺度不合理。道路或場地空間尺度不適宜,產生空曠、荒涼等感覺。
解決問題
1.局部人車分流
利用大連的丘陵地貌,實現小空間層面上的人車分流,例如架空、設置橋梁等,強制以圍擋形式的人車分流,避免人行進入車行地帶。
2.可持續性交通
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校園交通優化系統必須考慮的問題。當校園不斷機動化的時候,可持續則顯得很重要。步行交通、非機動車出行、公共交通出行等方面都是可持續交通的體現,對于這些綠色出行方式,在進行校園交通優化時在時間和空間都應盡可能的滿足。
3.TDM(交通需求管理)
所謂交通需求管理,也稱為出行管理,是指為了提高運輸系統效率、實現特定目標所采取的影響出行行為的各種政策的總稱。”
我們簡單的理解為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包括限制大學停車,提高停車費,小汽車停車規范化,加強校園交通服務水平,調節學校作息時間,教員停車規范化,無障礙設計等策略綜合。
設計理念
景觀設計包含的內容有:生態概念、形態設計、人性化設計。
借鑒景觀形態的研究,結合美學技能、人性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等,宏觀上掌握景觀載體,微觀上在景觀細節上尋求突破。
設計要求
在現有道路基礎上,修訂大連理工大學北部校園總體規劃,制定“人性”景觀規劃設計方案,建設與大工結構、人文、精神氛圍及建筑風格相統一協調的現代校園景觀。
道路景觀設計。設計道路范圍之內的景觀,包括車行道、人行道、散步道和羊腸小道。倡導道路景觀設計按照可持續原則,使用環保材料,減少碳排放量。
場地景觀設計。包括所有景觀場地內可滲透或不可滲透的表面,以及建筑屋頂、建筑外立面、停車區域等。
公共區景觀設計。師生公用的活動區域,包括休閑場地以及教學、科研建筑周邊的用地。注重體現生態、文化、人文氣氛和“大工特色”。
綠化景觀設計。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和景觀、防風沙的需要,綠化設計采用喬灌結合的立體化方式,以保證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效果;縮小校園內的草地面積,多種樹,爭取樹冠覆蓋率25%。
噪聲防治設計。對兩個校區進行噪聲分布的模擬分析,利用景觀設計的技術與方法,控制校園內及周邊的噪聲。
水系統設計。科學的利用各種水資源,多運用新技術維護水系,如收集雨水灌溉等,
合理規劃地表徑流途徑爭取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表徑流,以防水土流失。適當增加水體景觀,營造校園、人、水和諧的生態效果。
細節解讀
(1)物料。本設計中物料選用的種類繁多,如蘑菇石,也叫饅頭石。用在墻面、柱面等的立面的裝飾上,此物料效果很樸實穩重。很適合在在校園中應用,體現自然、優雅、唯美的環境。
(2)植物。在植物品種的選擇上,遵循植物的外觀、習性、味道和氣候等特性,塑造有動態、層次豐富、寧靜、虛實等效果,力求設計一個公園與校園相結合的人文空間,其規整中見自然,自然中有趣味,使大工具有獨特的校園韻味。
(3)色彩。色彩的設計和運用上也是別出新意的,要與校園中的肌理共同存在,不能突兀有又校園的活潑激昂。所以多選用貼近原始色彩,在沉靜的底色之上點綴活躍的亮色。如紅色、橘黃、亮黃,體現大學生的朝氣蓬勃、生生不息。
(4)鋪裝
在鋪裝材料的選取上,本著建筑、景觀、自然三者的和諧統一的原則,避免任何一方面的任何單個因素顯得過于突出。通過路面鋪裝圖案給人以方向感,劃分出不同用途的交通空間。
(5)雕塑
在設計校園雕塑的主題時,加入校園的歷史文化元素;根據每個院系的專業不同,設計又院系特色的雕塑。充分考慮其自身造型的引申義和藝術性要符合大眾審美;讓師生走在建筑之中不用看院系名稱就能分辨。同時還力求反映出校園獨特的文化內涵。
(6)建筑
建筑設計不管從宏觀還是微觀都應與景觀因素一起考慮,建筑的色彩、形態、外立面、含義都應與景觀相鋪相成。
(7)地形
地形是就像房子的鋼筋,是構成整個園林景觀的骨架,只有根據地形設計才是合理的,盲目的不切實際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只有因地制宜才是正確的方法。山地校園道路系統的特點:不規則與規則的結合;強烈的識別性和方向感;立體性較強。
(8)水景
雖然是北方校園,但也要注重水景的均勻分布,作為以水景點綴為特色的大學校園,要達到每一個節點都有水景的存在,每個師生都有水可戲、有水可觀、有水可留戀。
(9)道路景觀
整合道路交通系統 ,打造道路軸線景觀 ,營造慢行道路景觀空間 ,道路景觀節點設計 ,注重栽植更新設計、鋪面更新設計。
(10)燈光
照明重點以中軸線為主,運用變幻的燈光營造隱隱約約的空間,既滿足了安全性又提供了私密空間。通過若隱若現、強化、過度表現等照明手段,體現校園的層次關系,從而突出設計的內涵。
結 論
設計校園類景觀應充分考慮校園深厚的文化底蘊,科學的劃分空間的各個區域,在保持整體的前提下,局部設計又體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溪流、水景貫穿于主流線之中,設計在留存和體現場地原有外貌、歷史、記憶和植被的基礎上利用場地的自然條件,力圖營造人性化強、安全性高、趣味突出的并具有場地特色、有時代感和歷史文脈的校園景觀。
在校園“以人為本、人性至上”的指導原則下,將學生作為景觀設計對象的主體,景觀綠化也能傳達出學校的治學理念、學子的精神風貌、歷史的文化底蘊等,在具有學習壓力的同時也能獲得更多的精神方面的人性關懷,因此校園景觀規劃設計對與每個在校生都具有特別的含義。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作者簡介:胡沈健 (1971-),男, 漢族,遼寧人 ,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建筑與室內設計一體化研究;
李洋(1991-),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大連理工大學碩士一年級,專業: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