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廣大設計師在設計標志的過程中,對傳統的設計理念、方式及手段進行了大膽革新與嘗試,將原本靜態的視覺效果與元素構建設計模式,逐漸轉化成了動態化的現代標志設計發展趨勢。這種轉變標志著人類以人為本理念的強化與提升,是人類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向與要求。因此,針對數據化時代的標志設計動態化發展趨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個品牌間的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縱覽當前的發展格局,可以看出標志設計所呈現出來的風格多種多樣,表現方式也顯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與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設計手段與設計風格開始涌現,傳統的純平面二維設計形式得到了徹底創新與突破,三維以及多維空間的表現方式開始被廣泛用之,促使標志設計的整體效果更具表現力與張力,蘊意表達也更為精準、豐富與多樣。在數據化時代的背景下,標志設計正從靜態形式朝著動態形式的方向發展。
數據化時代促使標志設計動態化發展的因素探析
1.科學技術的推動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媒體改革隨之推進,不僅出現了網絡設計、數碼設計以及電腦制版等新興技術,而且在輸出制作方面也得到了廣泛普及與應用,促使標志設計在規劃、制作、加工等各個方面得到了高度強化,特別是將標志設計的傳統制作瓶頸徹底消除了,形式更為多樣、內涵更為豐富的標志圖形也開始映入廣大觀眾的眼臉。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大大推動了設計者思想觀念的進步與創新,使得標志設計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日趨完善。
2.設計觀念的演變
新時代的設計者們更為注重多元化的設計思維,大大突破了傳統的單一化設計思想,開始意識到無論是從心理學視角去看,還是從信息角度去理解,人類在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中,只有運動的、變化的、新穎的、獨特的等信息元素,才更有可能對人們的感官神經產生刺激,引起觀眾的注意力,而動態化的標志設計則是順應這一潮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3.時代發展的需要
優秀的甚至是經典的標志設計不會永久不變,其具有與時俱進的重要特性,會隨著市場的變化、媒體技術的發展、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時尚潮流的引導等諸多方面的變化而不斷改變。每個時代都會誕生出只屬于這一時代的標志設計作品,對于另外一個時期雖然依舊是經典作品,但只能借鑒卻不能照抄照搬,因為不同時代對美的理解與闡述是不盡相同的。因此,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推動標志設計動態化前進的重要動力。
數據化時代標志設計動態化發展的途徑
1.色彩的動態化
根據實際調查發現,越是新穎獨特的設計形態,所傳遞的信息量就越豐富,同時也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色彩作為刺激人類視覺的最直接方式之一,通過對透明色彩、漸變色彩、高純色彩等的應用,強化其動態呈現效果,提升其視覺沖擊力。所以,通過對色彩進行一定形式的設計與處理,不僅能夠直接增加標志形態的動態特性,而且能夠通過這種色彩設計本身的動感,提升視覺的沖擊效果,增強觀眾的印象。
2.圖形的動態化
數據化時代所催生出的各類設計軟件為廣大設計者提供了更多的圖形創作空間,促使標志中的圖形設計不但可以在平面空間中進行,而且可以在立體空間中進行展示,甚至能在兩種空間之間隨意轉換。可以說,圖形的動態化發展為標志設計提供了更具動感、更為廣闊的設計效果。
3.材質的動態化
標志設計在新時代已經別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意義與詮釋,諸多標志設計為尋求更具現代特征的感覺,對標志賦予了獨特的材質動態特性。例如,通透的質感、如清水般的光澤,給人一種如履冰上之感;堅硬、牢固的金屬質感,讓人感覺十分耐用及堅固之感等,這是光投射與折射原理以及所選材質產生的效果。因此,對材質賦予足夠的動態化,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商品的質量、特性、風格等,對于信息傳遞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與價值。
數據化時代標志設計動態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多媒體技術所帶來的數據化時代,促使人們隨時隨地都能接收到廣泛信息的標志。與傳統靜態的二維空間標志設計相比,現代化的動態標志設計融入了更多的“表情”、“時間”與“空間”,不但可以更好的起到信息傳播的功能,而且能夠讓觀眾產生深刻的印象。這種數據化時代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是人們心理變化與審美需求的直接體現,因此,只有更具變化、豐富、文化意蘊等的動態化標志設計,才能更加迎合時代的發展需求,也才能進一步的顯現標志設計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同時,由于在數據化時代促使標志設計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推動其更加精準、迅速的傳遞訊息,這是當前標志設計所面臨的重要任務與課題。現代化的標志形象不再是傳統的靜止圖形或者符號,也不再局限于對靜態形象的審美追求方面,而是集聲音、文字、動畫以及圖像等于一體的多種媒介的動態化表現上,展示方式也從二維空間向多維空間逐步擴展、從靜態向動態逐漸延伸。這就需要標志設計者對設計作品有一個宏觀概念與規劃,不僅要展現出標志的靜態美,更要體現出其動態美,并促使所設計出的標志作品適應數據化時代的審美標準與審美需求,推動我國的標志設計在世界藝術設計領域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力。
(作者單位:河南城建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李星熠(1980-),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