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現代設計產生于20世紀初歐洲,是一批優秀的建筑師、設計師和理論家反思傳統設計的局限性,開始探索新的審美觀。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現代主義風格充斥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給生活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本文從現代設計中功能與形式的和諧、設計中的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地域性文化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辯證對待現代設計中的設計美。
在20世紀初,社會化大生產使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產品的功能逐漸占領到主導地位,與傳統產品設計有很大區別,現代設計更傾向于為大眾服務,這種設計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連。科技的進步極大的影響了現代設計,藝術與技術、形式與功能的巧妙結合使設計成為一種創造性的活動,然而現代設計更需要融合本土文化,使其多樣化發展。
現代設計功能與形式的和諧
功能與形式的關系是現代設計發展的主要矛盾,功能與形式達到和諧的狀態是現代設計追求的目標之一,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才能推動設計的向前發展。在產品設計中,產品的功能、造型(形式)和物質技術條件是產品設計的三個要素;功能是指產品在人使用的過程中能展示出的某種性能,造型(形式)是指產品外形,物質技術是指在生產產品時所具備的技藝、工藝和設備。功能是產品設計主導性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功能決定了產品的價值,其他因素則影響了產品的附加值。任何設計都需要正確的處理好功能與形式的關系。正如黑格爾指出:“功能是在具體感性形式中顯現出來的功能,形式又是顯現功能的感性形式,功能與形式不可分離,藝術要把這兩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我國古代哲學家老子也提出了關于形式與功能的名言:“誕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老子提出的這種“有無相生”的觀點正是體現了形式與功能的辯證統一,說明器即功能,不在于圍成空間的“殼”而在于空間本身,但空間離不開“殼”的依附。
關于形式與功能的探討,在19世紀末,路易斯·沙利文(1856—1924)美國芝加哥建筑學派的領軍人,提出“形式追隨功能”的觀點,這種觀點解決了設計界關于形式與功能主次問題的探討,對當時設計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思潮主要是針對歐洲上層貴族設計而言,反對設計中矯揉造作之風,主張用幾何形體去表現設計,這一期間簡潔明快的建筑設計和工業設計在社會中層出不窮。簡約洗練的設計風格是現代主義的追求,那么“少即是多”是這種風格的表現手段。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包豪斯”為代表的一大批“功能主義者”設計師,他們設計出簡潔的作品風格與傳統貴族設計風格大相庭徑,引領了為大眾設計的潮流。
然而“形式追隨功能”是強調在設計中功能的重要性,但是過分的強調功能勢必造成建筑和產品的千篇一律,缺少地域特征。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把功能僅僅理解為“事物自身的固有性能”,這種機械化單一化的理解,認為功能美即機械美,大機器生產使產品外形相似,缺乏應有的個性。盲目地強調功能的重要性而忽視形式,從而限制了設計師對同種事物多種表現形式,那么設計作品就缺少個性和人文感,無法滿足人們對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單純功能主義追求只能反映特殊歷史時期的需求,并不能作為衡量設計優劣的唯一標準。“形式追隨功能”只是傳統設計向大眾設計轉型的一個階段,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里利弊各有顯現,需要辯證地對待。
與“形式追隨功能”相對立的觀點是“形式至上”,這種設計風格表現出耳目一新的視覺張力,很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受到人們的親睞,但是這種設計風格沒有人文情感作為支撐,很快失去了生命力。特別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際主義風格的建筑上表現的尤為明顯,這種設計風格在很短的時間內橫掃了全世界,世界范圍內大部分建筑如出一轍,缺乏人文情感。意大利孟菲斯小組倡導一種“舍棄質感,只重形式”的設計風格,這種設計風格比較重視產品色彩、肌理、透明度等即比較重視產品的表現形式,強調設計中人的主觀情趣的表達,反對現代主義和國際主義風格理性機械的表達方式。由于他們激進的色彩,設計作品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形式美,任何驚世駭俗的設計只會讓人感到怪誕,不和諧難以理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形式至上”也只能是曇花一現。然而,美是變化發展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美的理解不僅僅局限在表面,對產品技術的追求同樣在變化發展。任何只注重形式或者只注重功能只能將設計推向一條不歸路,正如唐納德A諾曼在《設計心理學》一書中指出:設計人員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兩種致命誘惑,即“悄然滋長的功能主義和一陷入誤區的外觀崇拜。”形式與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兩者更好的發展還需要融入民族文化、生活情感、精神追求等,這樣的設計能使人-機-環境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
現代設計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
設計是人類所特有的實踐活動,是和動物區別的標志之一,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經濟手稿》留下了一段哲理名言:“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理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馬克思所提到人的第一個“尺度”即生理尺度,滿足人們的生活生產的需求,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使“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馬克思所提到人的第二個“尺度”,即所謂的心理尺度,在歷史上由于對尺度的把握不同設計所呈現的面貌及給人的心理感受也會不同。
人機工程學是對比例、尺度最好的說明,這里所講的“人”指的是生理上的感受,“機”指的是心理上、情感上的感受,設計從功能轉變到融入情感情感,這種細節的變化是對“度”的合理把握。在現代設計的過程中材料、色彩、燈光、技術、傳統元素、肌理等等合理有效的搭配同樣是對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然而,設計中的美是變化發展的,那么設計的比例、尺度是變化發展的。羅馬著名工程師馬可·威特魯威(MarcusVitruvius Pollio)在《建筑十書》中提出建筑設計的三原則:“美觀、實用、堅固”。這是古老的時期對建筑設計“度”的把握,這種對建筑本質的闡述一直影響著現在。現代建筑師密斯凡德羅提出的“少即是多”,功能至上的審美理念,建筑去除多余的裝飾,簡潔的結構、均衡的尺度與古典時期的建筑形成強烈的反差。 國際主義建筑風格將現代建筑風格發展到極致,建筑外表統一規則的表達,地域性元素缺失,各大城市充斥著拔地而起的碩大建筑物,給人帶來新奇和陌生的感覺;然而很快后現代主義風格建筑彌補了國際風建筑的弊端,借用各種歷史符號表達地域人文色彩,給后人帶來的啟示是文化元素在建筑中占的比例不能忽視。
黃金分割比(1:0.618)是在現代設計中運用最多的法則,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察覺到它的蹤影。在LOGO設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蘋果標志,圖案采用黃金分割,把圓相交叉、分割,圖案耐人尋味 。在園林設計中也能看見黃金分割比的蹤影,蘇州藝圃園林中假山倒影與水域形成了黃金分割的關系,視覺效果很好 ;這種設計手法現代景觀設計中經常被采用。
另外,現代設計對比例、尺度的嚴格把控最終的目的在于適應人的心理發展需求,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才是好設計,具有人文氣息才能夠打動人,和諧的設計能達到人-機-環境的有效統一。
現代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
設計是人獨有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是人們思維活動的載體,人們的思維是會受地域性文化影響。 隨著歷史的發展,設計風格也會發生變化,在某種意義上,設計風格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審美情趣。縱觀國內外設計發展歷程,由于每個地域的文化風情、生活方式不同、審美不同,思潮的變革會引起設計風格的變化。不同的設計風格相互交融,碰撞,更需要弘揚本民族的文化,包容其它優秀文化元素,那么設計不會失去本族文化色彩。
文化是一種“形而上”抽象的表達概念,文化元素是一種“形而下”具體的表現形式。優秀的設計表達文化采用簡潔、凝練的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微妙的表達需要考究細節。地域風情的差異對產品細節要求的程度也會有差異,例如日本設計的產品小巧而精致,在產品的外觀設計上透露本國哲學思想“空寂”;德國設計重理性、重功能、重技術,設計的產品同樣具有德國人嚴謹的氣息,往往在內在質量上處于不敗之地。
設計是設計師思維特征的具體表現形式,不同地域的設計師對同一事物的表達手法不同,影響設計方式的表達諸多方面, 因而設計需要與地域性文化相結合。我國文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然而面臨著全球化的影響,我們不僅僅需要傳承傳統經典文化更需要在國際上擁有屬于本國話語權,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現代表達方式,樹立本國的文化形象。 同時需要深層次思考我國的哲學思想,在哲學思想的引導下文化元素不僅僅是符號而是一個國家的精神象征。
在信息迅速發展的今天,恰當處理現代設計的功能與形式、合理把握尺度已成為基本的組成部分,人文元素則成為主導因素。在設計中不僅僅需要考慮人的需求,更需要表達地域性文化元素,人和文化的巧妙結合是設計永無止境的追求目標。
.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