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的目的是美化我們的生活,它是人類文化生活的一種需要,是人對審美需求的外在表現形式,它的寓意和象征性往往大于應用性。就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樣,裝飾也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滿足了我們對美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會使得人們過度追求裝飾效果而忽略內在功能性,造成材料的浪費。
在十九世紀,強調裝飾重要性的新藝術運動,曾主張向自然學習,追求自然的裝飾形式。這種學習自然美的行為,在那種環境下,是有著非常積極的進步意義,但設計者在其后設計實施的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非常大的失誤就是濫用裝飾,過分的追求裝飾的多樣性,因此造成了材料的浪費。對此,芝加哥學派的代表沙利文曾提出:“裝飾是一種精神上的奢侈品,而非必需品。”,他認為未加裝飾的建筑,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只不過基于人們內心的浪漫主義情懷使得人們喜愛裝飾,追求裝飾,但過度裝修是造成極大浪費資源的行為,推崇裝飾的“時尚者”其實推遲了民族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應該擺脫不必要的裝飾,把目光從外在的裝飾轉移到產品的內在功能上來,這樣裝飾才能有未來。沙利文的繼承者路斯說:“文化的進步跟從實用品上取消裝飾是同義語”,這與其說是路斯的個人觀點,不如說是社會意識在那個時代的集中體現,國際主義“少即是多”的論調,是那個時代人們認同裝飾無用論的真實寫照。
現代設計之父莫里斯說:“在你的房間里,不要有一件物品是你既不知道它的用途,而它也不美的。”可見用途與裝飾永遠是設計的兩個目的,缺一不可。代表國際主義設計的最高成就,密·斯·凡德羅等設計的西格萊姆大廈,曾為了證明其功能至上的言論,忽略裝飾的形式,一味的強調“少即是多”,在設計中出現了不顧功能只關注減少的傾向,造成了很多功能上的缺陷,這種為了減而相應的規定了新的形式,算不算是另外一種裝飾形式呢?無意中,功能至上的國際主義被形式主義突破了,這是否也說明形式與功能其實是不可分割的呢?
現代主義強調“少即是多”,提倡無裝飾的裝飾,但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無裝飾的裝飾也是一種裝飾形式,它只不過是區別于傳統的裝飾形式,是一種摒棄了舊的、表象的裝飾形式,轉向裝飾與功能融為一體的新裝飾形式。裝飾就是結構,結構就是裝飾,這不僅使裝飾深刻的進入結構中,同時豐富和擴展了裝飾的意義和內涵。裝飾從來都沒有在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它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存在形式。
20世紀的美國建筑師彼得·霍夫曼在《八十年代的美國建筑》中層寫到:“裝飾,再也不像阿道夫·路斯著名的格言中所說的那樣是一種弊病。日新月異的摩天大樓、公寓、博物館,幾乎所有的建筑都充分展現出一種對“裝飾”的新興趣,表現出一種建筑的趣味性”。這里提到的趣味性,指的就是裝飾的趣味性。現代主義對裝飾的否定,認為的裝飾無用論,其實是一種探尋方式,想要通過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來探尋裝飾真正的意義所在。
對現代設計來說,裝飾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裝飾不像功能與結構,有著明顯的用途,裝飾的用途是隱性的、間接的,比如帶給人美的享受,激發人的創作靈感等等。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裝飾就是如此,看似沒有用,但卻意義非凡的。同樣一款產品,單一的包裝會使人審美疲勞,豐富多彩的裝飾形式,卻可以刺激人的視覺神經,帶給人愉悅的視覺體驗,從而滿足人的心理需求。裝飾既是藝術的語言,又是文化的語言。作為一種獨特語言,“裝飾”在未來的設計中也不會消失。只是如何將其合理運用的問題。這需要在設計中合理運用裝飾,對裝飾進行必要的取舍。
裝飾應遵循“形式不脫離功能”的原則。當前,人們很喜歡追求檔次。裝修要巴洛克,洛可可,送禮要包裝精美,外形華麗。裝飾在這里容易走入一個誤區,即過度裝飾。藝術可以不受拘束,隨意發揮,但設計必須有所規范,極簡主義和奢華主義都非常態,裝飾作為現代設計的重要內容,也必須遵守適度原則。
我們應當清醒地知道,裝飾并非只有奢華這一種形式,衡量建筑裝飾的好還是不好,不光是漂亮不漂亮、花哨不花哨,而是在一定造價下取得的實用價值和形象價值。這也是衡量設計先進與否的標尺。同樣,也并不一定是包裝精美,追求奢華的禮盒才能體現檔次。當下設計師依然肩負著很十分重要的責任,設計師在進行作品創作時,既要充分發揮其設計的功能和重要性,又要適應市場的需求,以此設計出更多具有人性化的優秀作品!
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們不能逃避問題,奢華的設計不一定是好的設計,古人曾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可見裝飾的形式千變萬化,人們并不一定不喜歡簡約的設計,只不過是不喜歡不顯檔次的設計。如果我們可以做出簡約而不簡單,樸素卻又檔次的包裝設計裝飾產品,那人們未嘗不會選擇新的包裝。這在設計史上有過先例,日本的設計追求樸素、禪味,但其實日本的設計也曾追求奢華裝飾,但資源的浪費使得日本設計師不得不考慮裝飾的意義,從而改變裝飾風格。所以,不是裝飾本身出了問題,而是身為裝飾設計者的我們,濫用裝飾才造成人們的誤解。裝飾不是罪惡,罪惡的是我們,裝飾不是無用,是我們沒有把他用到該用的地方。
裝飾本身具有一種獨特的趣味,設計師有責任來倡導正確的審美觀念,有義務去去探究更有利于未來發展的裝飾風格,我們的目的不是改變世界,只是為了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活的更舒適,更安心,或許,這也是裝飾的意義所在。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
作者簡介:霍瑾,女,河北科技大學藝術設計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