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國古老的絲綢業為中華民族文化織繡了光輝的篇章,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于世。在裝置藝術中也開始逐步添加絲綢的元素,繼承絲綢的優勢并結合現代審美趨勢進行發展,從而使絲綢更能適應現代化的審美藝術。
絲綢材料潛在的文化內涵及其獨有的中華民族特性決定了它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征,也必然會因它的這種特質廣泛應用于裝置藝術中。中國裝置藝術的民族的特色,不僅是指長期流傳下來的裝置藝術紋樣和圖形等裝置藝術文化,更主要的是體現在裝置藝術中的民族性,而絲綢材料完美的詮釋了這點。
絲綢材料是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意象載體,是千百年來文化,思想的沉淀結晶。這一點決定了絲綢材料在裝置藝術中的應用可增添裝置藝術的文化氣息和獨特的審美意象,弘揚民族個性,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推動中國特色裝置藝術風格的形成,同時也豐富世界裝置藝術的藝術形式。
絲綢的內涵
本文希望通過論述深入了解到絲綢材料在裝置藝術中應用的形式和方法,以及如何把絲綢材料的文化底蘊滲透于裝置藝術中,使其更好地展現裝置藝術中的本土文化。
在古代,絲綢就是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紡織的紡織品。現代由于紡織原料的創新, 凡是經線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漢族勞動人民首先發明并用于大規模生產的絲綢, 其制作的絲綢制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現代絲綢業的現狀
絲綢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是華夏文明的見證和驕傲。在新世紀,絲綢又被賦予了新的理念和內涵,傳統而又現代的技術演繹,使絲綢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然而,中國在開發絲綢產品的多元化及其多樣性方面與世界紡織技術先進、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些差距,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變革進程中,需要進一步積極拓寬“絲綢之路”乃是當務之急,更是必由之路。
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通過繼承揚棄與創新,將裝置藝術與絲綢結合,注入新的現代的裝置藝術理念,使絲綢裝置藝術在現代的生活中更具有實用性。并且絲綢裝置藝術材料的天然性,符合了當今人們追求環保、回歸自然的要求,順應了歷史的潮流與時代的發展方向。
裝置藝術的內涵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
裝置藝術的現狀
裝置藝術在中國具有太多的特殊性,從裝置藝術家的身份到裝置作品本身被觀眾和收藏家接受的程度,似乎都仍然在一個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各個方面的主觀和客觀因素共同制造了一個裝置藝術的尷尬角色。究其原因:一方面,裝置藝術本身的語言方式沒有徹底的更新,另一方面缺乏問題意識。新一代藝術家的作品很少有明確的文化針對性,而是多局限在個人生活的小范圍內,起點是日常經驗,落腳點還是日常經驗,這樣就很難有超越。因此,將絲綢色彩、質感充分運用到裝置藝術中,給裝置藝術手法上進行創新,從而帶動裝置藝術的發展。
絲綢材料在裝置藝術中的運用
1.絲綢材料的色彩特征
絲綢的色彩包括它的固有色彩,即自然的、天然的色彩;人為色彩,即人工色彩,人們經過染色工藝的加工和設計,進而賦予絲綢新的色彩。
絲綢的自然色彩主要是絲綢清新淡雅的固有色,它是由蠶吐出繭絲的顏色來決定。不同種類的蠶吐出不同的絲,由此制造而成的絲綢,其色彩的外觀性能等也有細微的差別。通過生物技術的引導,轉基因熒光彩色絲綢的出現使絲綢在色彩的設計表現上更加的流光溢彩。
絲綢的人工色彩主要與其染整工藝密切相關,絲綢獲得染色的途徑、方法和種類,以及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染整技術影響著絲綢的染色工藝與絲綢的人工色彩。
2.絲綢材料的質感特征
絲綢的質感是指絲綢的材質、質地、質量帶給人們的感覺,它主要與蠶絲或人造絲綢的結構性能、精煉工藝、整理工藝等相關。絲綢表面紋理的構造組織主要與經緯線交織的工藝等相關。因此,絲綢的質感影響了絲綢帶給人們的感覺特征,特別反映了絲綢帶給人們視覺上的觀感和視覺上的質感。通過絲綢質感的特點,運用到裝置藝術中,可以提升絲綢品質感的同時,豐富、增強了絲綢質感在裝置藝術設計應用方面的表現效果。
3.絲綢材料與裝置藝術的結合
傳統裝置藝術作品選擇的材料多是以常見的石材、木頭、玻璃、金屬等,就材料本身的表現力而言,給欣賞者的感覺大多帶有冷漠的傾向。
選擇絲綢類柔軟材料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和探索傳統裝置藝術材料以外的其他材料在裝置藝術作品中能夠具有和提供的與以往不同的表達方式,以及對裝置藝術作品的新的詮釋的可能性。從絲綢類材料的質地方面去考慮,選擇這類材料進行裝置藝術作品創作,正是由于絲綢類材料較傳統硬質材料在表現力方面更為柔和,可以給人帶來親切感。而絲綢作為一種創建的服裝材料更會讓創作者和欣賞者有熟悉的感覺,能夠通過觀眾欣賞作品的過程,拉近觀眾與作品、觀眾與作者之間的距離。進而,使得欣賞著也參與到作品的創作中來,可以更深刻的感知作品。
泉州布雕裝置藝術作品《印象中國》亮相法國巴黎時,使整個裝置藝術領域眼前一亮。作為第一次將中國傳統絲綢材料與裝置藝術結合的產物,作品將中國傳統的絹帛絲綢藝術和當代裝置藝術完美結合,表現了中國傳統絲綢類材料的獨特魅力及東方哲學的人文精神,也由此開啟了中國裝置藝術界的絲綢風潮。至此,絲綢作為裝置藝術領域中一種新興材料,成功被裝置藝術界所接受,并被藝術家應用于大量作品中。在絲綢類材料為裝置藝術設計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的同時,裝置藝術設計也同樣為絲綢類材質開啟了新的發展方向。
4.絲綢材料在裝置藝術中的運用
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現代藝術中使用絲綢是最具說服力,最打動人心的,原因是它所傳遞的情,只要置身其中,你會被它五彩斑斕的色彩所吸引, 被它的獨一無二的個性所感動,絲綢背后的文化內涵更是讓人浮想聯翩。在裝置藝術風格中,耐人尋味,處處體現了傳統風味的情景融合。
如圖1是如詩似幻“錦繡”展上的作品“錦繡夢想”,作品通過中國的絲綢文化來演繹裝置藝術。將絲綢類材料運用于裝置藝術作品中,借助材料自身的薄厚、光感、柔軟、絲滑等特質與性格,與作品結合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極具傳統東方美。絲綢與作品結合后,整體造型華貴卻不奢靡,既有良好的彈性、強度和柔軟的手感,又擁有珍珠般絢麗多彩的光澤,點綴的恰到好處,給人強烈的視覺刺激,充滿了變幻莫測的朦朧美和抽象美。同時采用色彩講故事的形式,將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內涵隱藏于絲綢材料之中,并不直抒胸臆,半遮半露。如同害羞的少女,將姣好的面龐遮蔽于朦朧的絲綢之下,讓人似見得,又似見不得,娓娓道來絲綢是如何從中國走向世界。
結論
絲綢材料已經融入裝置藝術設計潮流的大隊,隨著時代的發展,絲綢材料在保留原有材料特征的基礎上,應當重點從絲綢的新材料、新技術、新理念等方面進行新的設計、研究與探討,從而提煉出更富有裝置藝術設計形式和包涵文化內涵的元素,使設計出來的作品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氣息,又富有現代風格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使絲綢材料在裝置藝術中展現出豐富的設計表現力、非凡的藝術感染力和無窮的魅力。
(作者單位:山東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王麗嬌,女,漢族,山東淄博人,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裝飾藝術綜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