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昌群
博物館公共空間的材料應用是關系到建設成果優劣的重要考評標準,也是博物館作為城市文化建筑亦或許是城市地標建筑面貌的基本形象訴求。所以,博物館公共空間的材料應用環節是值得設計師高度重視的設計要素。博物館公共空間是連接戶外建筑部分和室內展廳部分的過渡空間,它包括大廳共享空間、室內交通空間、公共服務空間和其他公共應用空間,起到銜接接引、駐留等候、疏導人流等建筑功能。博物館公共空間的材料應用既要突出體系的環保型,又要表現視覺的藝術性,還要注重材料體系的功能性和保潔養護的便易性,使之較好地體現建筑設計的整體意圖。
博物館公共空間材料和戶外建筑材料及展廳空間的關系
從一般意義上講博物館建筑設計師對建筑外觀的材料體系較為重視,牽涉到建筑立面的質感肌理、結構控制、色彩配置等基本設計內容,尤其是這些設計內容和博物館建筑周邊環境的協調性。由貝聿銘設計新落成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位于卡塔爾多哈的一個人工島嶼上,博物館外墻用乳白色石灰石干掛堆疊而成,石材規格模數巨大,密拼的鋪裝方法強調了立面的整體性;建筑的細部采用典型的阿拉伯地域傳統拱形窗和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又使這座建筑增添幾分柔美,尤其是多種灰色檐口的開窗使建筑立面靈動有致,當建筑映射在多哈近海時,猶如阿拉伯之魂蕩漾和浸印在蔚藍的海面上,形成一種懾人的藝術力量。博物館中庭設計成銀色的穹頂,環繞構造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墻裝飾四壁,將戶外建筑立面的材質導入室內中庭,模數的變化,色彩的統一,都加強了和博物館建筑外觀材料的統一性和關聯性,同時將這個材料體系逐漸導入到展廳內部,堪稱講究至極、無與倫比,不愧是大師的收山之作。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選址上,大師怕這個博物館會被周圍環境所淹沒,他請求卡塔爾的王儲為該館填海建立一個獨立的人工島。在這個案例上,我們不難看出貝聿銘大師的建筑設計系統性、邏輯性和嚴謹性,綜合自然環境--建筑結構立面--室內公共空間--室內展廳陳設的關聯序列。
博物館公共空間材料的物理功能
1.博物館公共空間材料的環保性
博物館公共空間的裝飾材料首先要注重品質的環保性,在選用這些材料時應認真評估和測試其是否符合國家相關環保質量標準,在執行這些標準時盡量滿足和達到在國家標準,避免因造價條件限制和其他因素影響,使用環保評測不達標的裝飾材料。博物館公共空間的裝飾材料品質的環保性應從設計環節、采購環節、施工環節、驗收環節層層把關,始終把材料的環保性要求和達標放在建設質量要求的第一位。在設計環節要求設計師避免使用環保測評容易出問題的裝飾材料,了解各類裝飾施工材料審美屬性的同時也了解材料的環保屬性。在采購環節要求采購人員采集多個材料小樣,先進行環保評測,選用評測指數最佳的材料商,然后才進行價格談判,優質優價,將材料小樣封存作為大宗材料的驗收樣板,避免材料供應商以次充好,確保裝飾材料的環保安全性。在施工環節,要求施工班組嚴格按材料施工規范要求進行安裝,避免裝飾材料的環保封護層破損,造成有害氣體和有害物質的釋放。在驗收環節應整體評估博物館公共空間裝飾材料的綜合環境評測,如遇不達標的情況應分析出那些材質出現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調整和處理解決方案,實施材料的更換和其他封護處理技術手段,直至復評合格滿足博物館公共空間的環境保護要求。
2.博物館公共空間聲環境
博物館的公共空間因為其銜接接引、駐留等候、疏導人流等建筑功能,是通過參觀人群最多的場所,有些時候常常被形容為“人聲鼎沸”,因此該空間的聲環境設計是尤為重要的。首先,設計師應在滿足博物館公共空間審美需求的條件下,對結構立面做聲環境塑造,如在立面反射體的設計上,將聲音的反射引導向地面、頂面,拉長聲音反射距離,在聲反射過程中弱化反射聲音,滅失反射聲音。尤其是在距地面4米高的立面材料選擇上審慎考慮,在材料選擇上多采用各類洞石、各類砂巖、各類瓷板、各類陶板、各類木多層板、各類吸音板等;在選用其他石材和瓷板、陶板時,則將這些材質的表面做機理處理,如火燒板、機刨板、打孔板、毛石、蘑菇石、片巖疊石等,使墻面材料產生吸音效果和聲音的漫反射效果,弱化噪音,減少聲反射,達到較好的博物館公共空間的聲環境條件。
3.博物館公共空間光環境
博物館公共空間的光環境一般是由自然光源、人工光源以及自然光和人工光結合的光源所構成的,光源、光色、光照度都是重要的公共空間材料。現代建筑的自然光是經由玻璃幕墻、大型門窗、天井和桁架式玻璃頂棚導入的,隨著氣候的變化、季節的變化,該光源和室內公共空間的關系是不斷變化的,是動態的光源,好的建筑設計通過自然光的導入,可以使博物館公共空間產生意想不到的感染力。人工光源多用在博物館公共空間不具備自然光導入條件的情況下和夜間晚場照明,設計師應充分考慮光源、光色、光照度對博物館公共空間的塑造和影響。通常的設計原則是普通照明和重點照明的結合、泛光照明和點式照明的結合、常規照明和裝飾照明的結合等,這些照明體系強化了空間的表現力和材料質感,使博物館公共空間的光環境較為準確的傳達設計意圖,從屬性上來說自然光源是動態的,人工光源是靜態的。也可以將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結合使用,根據自然光源的變化,配合和輔助人工光源,人工光源多用在自然光源照射不到的空間和由于天氣變化照度不足的空間,在人工光源的控制系統應充分智能化,巧妙地對應設計和控制有效地補充了自然光源的不足,從而營造出最佳的博物館公共空間光環境。
博物館公共空間材料的藝術感受
博物館公共空間的材料體系不能夠忽視空間的藝術感受,應著重的表現出材料質感的美,使之在視覺上與空間結構高度協調,產生富有感染力的空間結構材質語言。材料質感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質感粗糲的材質使人感受穩重、沉著和粗獷的視覺效果;細膩的表面質感則使人感覺輕巧、精致、高貴和華麗的視覺效果。正確地選用裝飾材料,在質感處理上充分考慮質感的均衡和搭配,能增加博物館公共空間的藝術表現力。
博物館公共空間的材料體系的整體性直接影響最終設計效果的實現,材料的合理配置是設計的根本,材料使用的統一性貫穿空間始終。既要注重不同空間材料和材質的變化,又要考慮變化之間的銜接和延續,既富于節奏又整體化一,這些要素包含了材料的選擇類型、質感肌理、色彩效果、板塊模數、加工技術、安裝方法等細節,是考量設計師控制能力的一道大題。
博物館公共空間的地域文化性也是空間材料體系構成的關鍵,除了在空間里配置反映博物館地域特色的藝術品(壁畫、浮雕、圓雕、其他大型藝術裝置),還應該在造型語言上反映地域的文化特質,如當地的建筑、文物、習俗及其他造型特點。在材料體系上盡可能選用當地材質和營造技術,響應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建設“三貼近”的設計原則,實現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建筑的建設需求。
博物館公共空間材料的保潔和養護
博物館空間材料應具有保潔和養護的便易性,尤其是博物館的共享大廳地面材料應當耐磨、耐腐蝕;不適宜使用軟的材質和易污染的材質,不適宜使用機理復雜的材質和密度粗糲的材質,設計師在材質選用時就應給后期保潔和養護留下可能和余地。其中石材養護是為了突出石材的優良品質、延長石材的使用壽命,利用先進的技術及方法,對石材采取的系統專業化和規范的保潔和養護措施。除了石材打磨拋光、石材打蠟封護、石材晶面處理的基本養護技術外,還吸收引進了國外石材改性研磨、石材無縫處理、石材釉面處理、石材皮革面處理、石材返堿治理、石材無痕修補、石材空鼓治理、石材抗滲透處理、石材色差調整、石材覆膜保護整等工藝技術。無論是石材、瓷板、陶板、木材質、人造板材質等裝飾材料,保潔和養護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保持原材質特點、維持原材質清潔、延續原材質使用壽命,使設計師意圖最佳的呈獻給觀眾。
博物館公共空間材料的新穎性
博物館公共空間材料的新穎性主要是通過材料的改性、加工技術的提升、運用新的合成技術和安裝技術來實現的。如石材的染色技術,在石材材質不變的前提下,拓寬了石材的色彩譜系,使之能準確的表現空間的設計構想;石材和陶瓷板的復合板是將名貴石材刨切成薄片和陶瓷地板粘接,有效的節省了名貴石材的使用量,降低了石板材的造價,又展現出名貴石材的面層;也可以將石材和金屬板、復合船甲板等多種板基結合,應用到不同的空間。人工合成的石板更是將材質拓展到變化無窮的可能,在注重材料環保的前提下,廣泛應用到博物館公共空間;近年來,納米技術對裝飾材料的導入,即增加了各類板材的耐磨性,又增強了材料的滅菌性、抗氧化性和抗輻射性,提升了材料的環保性能,越來越受市場的歡迎。隨著建筑裝飾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對保障博物館公共空間材料的新穎性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傳統材料和新的技術材料相結合,將會給博物館的建設和設計帶來新的突破,以確保博物館建設和設計行業健康穩定發展。
(作者單位:婦女生活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