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 陳小斗
環境藝術設計是現代建筑綜合系統化設計中重要內容,也是集建筑、雕塑、美術、裝飾文化、材料學、園林藝術等多種領域的跨學科專業。嶺南建筑具有獨特的傳統,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嶺南自身地域文化的多重影響,而彰顯出人與自然相互和諧的建筑藝術新方向。對于建筑設計中的造型問題,通常體現在建筑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在造型空間處理上,又與建筑所體現的意識形態和地方特色相銜接。為此,本文將以嶺南建筑造型設計來探討環境藝術設計中所蘊含的生態性、美觀性,并在此基礎上來擷取嶺南建筑造型的人文空間。
建筑是人類活動的重要載體,建筑空間承載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變遷。嶺南地域因其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在建筑藝術設計上既保留了傳統嶺南文化,又在中國傳統文化及海外文化的多重影響下重構出新穎、獨特的發展新格局。建筑不僅僅是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建筑設計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在現代科技及建筑藝術的推動下,嶺南建筑體系在現代建筑中的呈現更顯得光彩依舊。作為集美術、繪畫、雕塑、材料、工程技術于一體的建筑環境設計,造型設計尤為重要,而在有限的空間營造絢麗的藝術造型,不僅能夠從外部空間的表現手法上來展現建筑的色彩、立面、體型和細部,還能從其內部的精神涵養上給人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
嶺南建筑藝術設計特征及表現手法
嶺南地域文化為嶺南建筑藝術帶來了深遠影響,而獨具鮮明特色的嶺南建筑藝術風格,一方面以傳統建筑如書院、祠堂、園林等為代表,另一方面以紀念性建筑、工業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等為代表。這些建筑風格都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并以獨特的人文藝術反映了嶺南人的審美情趣。總的來看,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一是講究開敞的空間布局和輕靈的藝術形式。從嶺南建筑的平面布局設計來看,由于嶺南地區氣候特點的影響,對于高溫、悶熱、潮濕、多臺風的地域環境來說,厚重的建筑反而使得人的內心感到壓抑,而在建筑設計中融入活潑和自由的文化風韻,既能夠突破嶺南傳統中軸對稱的格局,又能增強匠心獨具的設計構思。如敞廊、敞門、敞廳等室內空間設計,將通風與視覺美感統一起來;在每個空間布局及造型設計應用中,多運用傳統幾何圖形或植物花卉來進行隔斷,顯示出建筑主體與其他空間的相互關系;在設計配置上,輔以湖面、亭臺樓榭于四周,將傳統的細部裝飾與南方的氣候相結合,造型輕巧靈動、形態優美;另外,對于建筑設計中的形式多不用對稱,而以線條粗細、虛實變化來彰顯自由的細部特征。二是注重意境的營造,融入生態理念。嶺南建筑設計藝術在色彩上往往以淺色為主,兼輔青、黑、藍、綠、白等基色,這些色調既能夠增添建筑裝飾的色彩效果,又能減少建筑的沉重感,也反映出嶺南建筑色彩與地域自然氣候之間的某種默契,增添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融融。傳統嶺南建筑設計多以人的活動為背景,尤其是在體現人的健康及歸屬感,利用獨特的藝術手法來表現建筑的迥異特點。如在園林設計上注重休閑與觀賞,講究建筑與景觀的生態協調,開闊的綠化帶,營造的大空間有助于夏季的涼風吹向后院,后院建筑相對密集,而利用小巷、天井、柱廊等來獲得自然通風效果。三是注重對嶺南建筑藝術特色的體現。嶺南獨特的氣候特點對建筑設計形式要求較高,既要防熱、防嗮、防潮,還要具有良好的通風、遮陽、隔熱效果。因此對于傳統建筑中的人工環境的滲透,在具體設計上體現了建筑生態設計與建筑節能的綜合運用。如嶺南建筑常建在水面上,既能夠將水體融入建筑設計風格中,又能夠形成開敞的建筑空間,在自然降溫中獲得更佳的景觀效果。
現代建筑造型中的空間處理手法
1.建筑造型中的空間處理
現代建筑在造型設計上多從空間的特殊性來構成不同的空間形式,如在建筑造型設計在紅增加各種建筑形體的圍合、穿插、交錯等方式,在構建建筑形體比例和均衡、穩定性上、引入建筑韻律原則,從而獲得明快、簡潔、和諧統一的設計效果。對于建筑設計中的造型,既有體形又有立面,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建筑體形是從建筑外形的比例、體量、尺度及空間上來展示,而立面處理則是從建筑體形進行深化。如嶺南民居以庭院為核心,從院落的組織上繞院環列,采用敞廳、連廊、冷巷來保持室內通風,形成外封閉內開敞的空間組織結構形式。同時,建筑立面造型設計,不同的建筑流派在處理手法上具有差異性,也表現在地域文化的獨特性上。如嶺南建筑文化中的動態與創新相結合,以廣州白天鵝賓館為例,從總體造型及空間布局來看,賓館的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協同是統一的,體型塑造簡潔、室內外空間相互聯系自成一體,并在文化意蘊的傳遞上,將中國傳統裝飾藝術與現代視覺設計相糅合,從而形成典雅清新的藝術格調。另外,在賓館體形布局上,盡量減少主樓的體量,以腰鼓形為特征來建立南北立面,從而在陽光照射下能夠產生明暗面,外墻白色涂料,以及斜角形陽臺所形成的陰影變化,酷似白天鵝展翅騰飛的建筑意境。總的來看,對于建筑形式美的營造,在統一中滲透變化,在變化中融入統一,從而為多數人所接受。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造型處理,既要從環境、文脈的梳理上來凸顯建筑的個性,又要從建筑美學的運用中,利用主從、對稱、對比、漸變、均衡、穩定、韻律等收費,吸取各類建筑流派的藝術審美,從而塑造出更富深意的建筑作品。造型藝術設計中的“對比”是重要內容,也是在體現建筑差異性的重要表現。從建筑造型各要素間的對比形式來看,如大小、高低、曲直、方向、凸凹、開合、明暗、動靜、繁簡、輕重等手法。如廣府民居以“鑊耳”為特點來構筑,屋的兩邊墻上筑起兩個擋風墻,鑊耳式山墻此起彼伏,民居特色尤為壯觀。同時,馬頭山墻也是嶺南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其輪廓呈階梯狀,高出屋頂,富有變化。另外,與對比相對,和諧的統一在建筑造型設計中,將不同的要素利用一定的關聯來構成秩序、和諧的美感,從而獲得藝術審美的有機統一。
2.建筑造型中的視覺構圖
視覺效果是建筑造型設計中對建筑組合與構圖的空間關系的銜接,也是體現建筑藝術審美的重要條件。建筑造型中的視覺問題,依據不同的視角和視距,在建筑內外空間設計上也體現出不同的效果。從建筑構圖來說,建筑視覺分析是通過對建筑空間中的造型比例和尺度進行歸化,從中來營造獨特的視覺效果。如透視效果、光色效果、環境光線等,因此,在建筑設計中的造型視覺構圖中,往往從建筑的空透、輕盈、開放中來塑造“虛”,而以厚重、封閉、堅實來塑造“實”。以廣州新體育館為例,從體育館的三個建筑造型的關聯特點來看,整體視覺上呈現出白云山的曲線。在建筑局部立面構圖上,以平和的流線型為主來貫穿整個建筑,使得“虛”、“實”相間、主次分明,進而將大自然的綠色融入建筑中,形成渾然天成的藝術整體。可見,對于建筑造型中的“虛”與“實”,不僅可以通過立面的全虛或全實來營造虛實相生的意境,還能夠從表面材料的運用上來營造虛實視覺效果。通常對于粗糙而堅硬的表面顯得厚重,而光滑細膩的表面顯得輕盈。對于建筑結構及建筑材料的差異性,所帶來的視覺效果也要具體而定,古典建筑與近代建筑在外形上多樣化,不必追求形體上的靈活對稱,而往往凸顯簡單的幾何形體。在立面處理上,近代建筑多表現輕快明亮,而古典建筑以厚重為主。
現代建筑造型設計中的外形處理
對于建筑外形來說,一方面要考慮建筑本身的功用及審美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建筑與地方文化特色的融合滲透。從建筑史來看,對于建筑作品不僅是一種物質財富,更是其歷史文化意識形態的展現。對于不同歷史階段的建筑結構與建筑造型設計來說,通常反映了建筑所有者的意識形態。獨特的建筑空間及體形,既表達了統治階級的威嚴,又透射出時代的藝術特色。如西方的教堂、紀念碑等建筑,在外形上一豎向尖塔為主,表現出對宗教神權的崇拜和追求。另外,對于寺廟建筑,與其說是物質形式美,不如說是精神方面的追求。同一時代下的不同國家、民族、區域下的建筑特色及設計流派,其風格往往迥異。嶺南傳統建筑多以造型的變換傳遞深長的意境,其魅力不僅表現在建筑外部形象的構造上,也在其色彩、裝飾、及內部勾勒上表現精巧與絕美。同時,對于建筑形象的定位應該從辯證統一的思想中來看待,不能脫離建筑與其時代的文化,更不能脫離其自身的地域特征、氣候特征及城市文脈。我們從其他地域的經典建筑外形來看,尼羅河的干熱氣候及茫茫沙漠,造就了埃及金字塔的威嚴高聳;愛琴海的溫熱氣候造就了希臘開敞式神廟;黃河流域及西北黃土高原的干燥造就了北方的窯洞建筑。再者,嶺南屬于亞熱帶濕熱氣候,對于建筑形式及外觀有其獨特性。如深圳會堂主體三層與副體二層整體向外,斜面墻體仿佛變形的傳統大屋頂,將高臺、墻柱、屋頂形成三段體傳統建筑韻味,彰顯了中國味的新式建筑風格。再如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從外墻材料選擇上以珠江三角洲特有的紅砂巖為主,對于中間主軸線采用玻璃幕,屋頂采用半圓拱方式,更顯得地域特色鮮明又極富時代感。
結語
現代建筑藝術環境設計中的造型設計,需要從特定的建筑環境中來滲透地域氣候、文脈特色。對于嶺南地區獨特的氣候環境,在建筑風格及造型藝術設計中,突破了對傳統中軸對稱的束縛,更多的滲透了新穎的構圖設計。總體上,嶺南建筑在混凝土及鋼筋框架的運用中,通過架空層來重構建筑布局,以通透、虛靈為形體,融入開放、靈活、豐富的建筑形象。同時,嶺南建筑在平面構思上,對于院落的圍合串聯并非固定,而是從坐向、空間、采光上打破傳統實體墻的封閉感。從建筑視覺設計來看,對于建筑外形的構思以虛實對比為主,如對廊柱、凹陽臺、窗戶的運用,在通風、遮陽及隔熱上彰顯個性。對于材料材質的使用上,重質材料放在底座,輕質材料居上;在立面處理上,利用材料的粗糙與光滑來形成輕重感。另外,嶺南建筑在外墻環境設計上,通常采用輕質、通透的材料,如玻璃、陶瓷燈;在色彩選擇上,往往傾向于明朗的淡色,增強了建筑外形的輕巧與別致。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現代服務業研究院文化藝術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
作者簡介:鄭東(1985-),男,漢族,籍貫:湖南永州,本科,工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現代服務業研究院文化藝術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室內設計,空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嶺南建筑;陳小斗(1986-),男,漢族,籍貫:廣東徐聞 ,碩士研究生,工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現代服務業研究院文化藝術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