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名著的改編一直都是影視劇作偏愛的題材,自1994年版電視劇《三國演義》播出并受廣泛好評以來,關于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改編可謂層出不窮,題材廣泛并且涉及文學、電視劇、電影、戲劇、動畫等諸多藝術表達形式,而2010年高希希導演的大型史詩電視劇則《三國》更是將這股“三國熱”又一次推向高潮。
新《三國》的主題立意
1.重構與突破
對于影視作品來說,一旦涉及改編、翻拍等題材,如何延續經典精髓又標新立異是是制作團隊要解決的最關鍵問題,尤其是對于《三國演義》這樣一部早已深入人心的經典作品。
受《三國演義》原著及電視劇影響,三國中的人物在觀眾心中早已有了框架化的認識。劉備仁厚、關羽忠義、曹操奸詐,如何對這些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進行突破是擺在《三國》面前的難題,亦是改編的重點。為了給《三國》融入新的元素,創作團隊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上結合《三國志》,并將部分故事情節作調整和延展,突破了在《三國演義》文學和影視作品當中一直奉行“尊劉抑曹”原則,以更客觀、全面的視角來塑造曹操、劉備、孫權等重要人物。導演高希希在談及《三國》改編等問題時也說道,就是在把握主題脈絡的基礎上,讓英雄不再“神化”,使他們的血肉更加豐滿。可以說,《三國》是以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和價值觀來重新詮釋歷史,使三國英雄們擺脫過去片面的“臉譜化”形象,具備更加完整、真實的人物性格,這種嘗試在與觀眾產生共鳴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而達到了一種新式的審美體驗。
2.與現實世界的照應
時代在發展,每個時期階段下創作的藝術作品必然或多或少的帶有時代的印記,因此,誕生于當下的新《三國》,也不可避免的具有鮮明的當代性特質。三國時期社會動蕩,諸侯四起,同時也給了英雄用武之地。在《三國》的劇情當中,注重表現的不是事件的結果,而是事在人為的過程。我們通過劇情細膩的刻畫,看到不是天生而造就的英雄劉備,而是在經歷寄人籬下、屢戰屢敗,仍然堅定信念、靜待時機,最終建立蜀國的小人物的奮斗歷程。商場如戰場,我們每日生活所處的環境又何嘗不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三國》之所以“接地氣”是因為它不但揭示了社會競爭環境的殘酷,同時了潛移默化地給了我們諸多照應現實的啟示。
另一方面,《三國》的當代性還體現在它上升到了一個更宏觀的家國層面。傳播于公眾視野的藝術作品一定程度上應該承擔價值觀導向的作用,歷史題材的作品更是應該以史為鑒,給現代人以警示和反思。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語里開篇便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就《三國》來說,重點則是落在“分久必合”中的這個“合”字之上。相比原著的“尊劉抑曹”,弱化東吳,《三國》從更加客觀的視角平等展現魏、蜀、吳三國的發展,從三個權力中心的核心人物入手,在細致刻畫三者復雜又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的同時,又將他們同置于共同的統一天下的大愿望之下,這和我國一直期望和倡導的平和統一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三國》能夠在調整整體構架,對歷史進行重新詮釋的過程中,有意識的站在國家統一的角度,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新《三國》的影視傳播
1.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
包含《三國演義》在內的諸多文學名著之所以一直被人們反復提及和稱頌,其根本在于這些我們稱之為“經典”的作品中有一種不可磨滅的共性,它們深刻而細膩的揭示出了一些能夠超越時間、空間而延續的帶有民族特質的精神品質或文化風貌,這些關于人性和文化內涵問題的探討是無論時代怎樣變遷,人們所生活的社會中所不可避免的永恒主題。因此,通過《三國》,我們發現除了現實題材之外,同樣可以從歷史劇中找到與社會現實密切照應的元素,這些優秀的文化精神和品質穿越時空延續下來,通過影視劇的方式再傳播,依舊能給我們帶來啟示和影響。
在電視劇《三國》中,顯露出了諸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它們時時刻刻潛藏在劇情當中,以影視這種比文本更為直接的傳達方式傳播給收視大眾。就題材來說,《三國》不但是一部歷史劇,它更是一部戰爭劇,大概沒有任何別的題材能比三國這段時期更全面、多角度、多層次的展現中國古代戰爭了。無論是戰爭器械的運用,兵法、陣法的施展,還是戰爭中凸顯出的英雄特質,都是《三國》對中國古代戰爭文化的還原。第二,《三國》還涉及到了倫理文化的內容,男尊女卑、扶持正統、父亡子替、嫡庶之爭等內容在體現中國古代倫理觀的同時也對比著當今時代進步觀念的方方面面。第三,古人的智慧在《三國》中也以一種整合成文化的形式集中顯現。對天時地利的利用,對人心的揣測拿捏,這些謀略、技巧到現在都依然映照在現代社會的科技發展及職場生存之道等諸多方面之中,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2.制作與傳播方式的變革
在對電視劇《三國》研究中,它采用的多種宣傳方式和取得的良好傳播效果同樣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其中第一點,便是受眾群體的準確定位。三國這個題材,不只在我國國內,在韓國和日本等海外國家和地區,也都具備一定規模的認知群體。因此,電視劇《三國》在制作之初便致力推向原著追捧者之外更廣闊的大眾群體。《三國》首播之時,相距老版播出已經過去十余年之久。技術在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因此,《三國》在制作上力求服飾、布景等具體細節精益求精的同時,在臺詞上,也采用半白話半文言文的形式,使劇情更加通俗易懂。劇集的主題、情節的開展也都站在當代的審美視角上去考慮和展現,更契合當下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這是《三國》之所以能廣泛傳播并在國內外均引起熱烈反響的主要原因。
第二,《三國》在播出過程中采用的多種宣傳渠道和方式,同樣值得關注。如今我國已進入了多媒體傳播時代。《三國》團隊把握網絡的快速傳播特點,將劇集在視頻網站上線,實現了更多區域、更多人群在不同時段的自由觀看,在網絡上引起了長久而熱烈討論。其次,《三國》在電視臺首輪播放之時,不同衛視的多樣化宣傳方式也頗具特點。
新三國的敘事藝術
1.刪繁就簡的敘事脈絡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的《三國演義》,著重表現的都是“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整體思路,因此在劇情上,前面的皇室沒落、宦官專權、黃巾起義以及后期的三分歸晉都用了不少筆墨。而作為一部電視作品來說,想要主次分明的展開敘事又兼顧原著中繁多的人物角色、錯綜復雜的事件和人物關系是非常困難的。從文本到電視劇,原本就是一種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因此,《三國》為了更好地突出故事主線和塑造主要人物的鮮明性格,刪繁就簡,在劇情和人物兩個方面均做了不同程度的刪減和修改。
在劇情上,《三國》開篇便是曹操刺董,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讓三國紛爭中的重要人物都盡早登場,以便故事圍繞他們迅速展開。在結局的處理上也是一樣,《三國》沒有過多的贅述三分歸晉后的內容,而是用更多的空間去重點交叉描繪主人公們建立和發展魏、蜀、吳三國的過程。在人物方面,《三國》也做了部分刪減,例如典韋、張繡的消失,賈詡、郭嘉戲份減弱等。人物過多,勢必會造成劇情敘事混亂,因此《三國》在綜合考慮影視敘事效果和觀眾觀賞體驗等多方面因素對原著做了調整,這些處理使得劇集發展毫不拖拉,節奏也更加明快。
2.合理的藝術想象
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任何的一件藝術作品只有在經過創作、傳播并為受眾所接受才算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創作過程。因此,電視劇《三國》在創作過程中,也更大程度的兼顧了廣泛觀眾群體觀劇感受和審美情趣,在完善和豐富人物性格的基礎上,進行了不少合理性的藝術創作。例如在曹操這個人物的塑造上,改變以往“奸雄”片面的單一形象:他在遇人時生性多疑,寧可錯殺無辜;在軍事上有勇有謀、手段凌厲;對張遼等降將知人善任;對忠勇的關羽、趙云則表現出敬才惜才不忍殺之;面對群臣時展露帝王之相,面對稚子曹沖的死卻又露出一個普通的父親的脆弱一面。種種情節的鋪墊,塑造出了一個性格更加豐富而多元的曹操,如此一來,他的一言一行也更易為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此外,《三國》所進行的藝術想象還體現在女性人物方面。古人云:“英雄難過美人關。”一部滿是英雄的戲,怎能少了美人的幫襯,這也不符合當代人對影視劇的審美要求。因此,在《三國》長達95集的故事當中,著重增加了情感因素,對呂布和貂蟬、孫策和大喬、周瑜和小喬以及劉備和孫尚香這四對原著已存在的伴侶的愛情做了更加詩意的藝術化處理和延展。除此之外,《三國》還獨創性的增加了一個人物,曹丕安排在司馬懿身邊的侍妾——靜姝,她不但為劇集后期的劇情增添一抹亮色,同時也起到了設懸念的作用。總而言之,《三國》中關于女性角色的處理是合理而細膩的,她們不但豐富了劇情,還在眾多戰爭鏡頭之中起到了調和劑的作用,使劇集的敘事節奏有急有緩,張弛有度,給人一種愉悅的審美體驗。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
作者簡介:李喬,女,河南鄭州人,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學理論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文化與美育。
基金項目:浙江理工大學研究生創新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CX14050。
項目名稱:電視劇新《三國》的傳播與敘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