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婷婷
每個時代的繪畫都有其獨具特色的一面,而這種風格的演變都是當時社會背景的真實寫照,早期中世紀的繪畫題材主要受控于拜占庭定型式的宗教文化的制約,繪畫內容多為宗教題材,強調人類精神世界的表現,特點是高度的程式化,色彩艷麗而人物僵硬,重裝飾而輕視造型,遠離生活事實,人物沒有個性,形象呆滯僵直。14世紀初期,油彩問世,代替濕壁畫,提升了光和色澤的表現力。最具代表性的是喬托在阿西西的壁畫,擺脫原有繪畫風格的枷鎖,展現出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面,使宗教形象更接近普通大眾,使人們更愿意去接受繪畫藝術。
15世紀,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經濟繁榮,統治者美美第奇金融家族對藝術非常追捧,因此聚集了許多藝術家相互學習,佛羅倫薩畫派由此誕生,開始運用焦點透視法則、人體解剖法來表現寫實的三維空間。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馬薩喬、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馬薩喬用圣三位一體、焦點透視法“投影出”一個三維立體的空間,如《逐出伊甸園》第一次徹底征服繪畫中的三度空間。其他還有安吉利科的《受胎告知》、曼坦那的《悼念耶穌》。達芬奇運用暈涂法、明暗法,來表現出對光與影的獨特運用,如《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米開朗基羅則在解剖學的基礎上對細節做了真實的再現,如《最后的審判》。拉斐爾運用賞心悅目的色彩處理方法,從米開朗基羅初學到人物情感的多樣性,從達芬奇的作品中學會舍棄不必要的細節,以整體性的構圖和暈涂法柔化人物及背景《西斯廷圣母》。
在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各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新文化、新藝術的北方畫派,不像意大利藝術家那樣用幾何和透視法來組織整理結構,全憑對景物細微的客觀把握和對局部細節的忠實再現。色彩明快,手法細密,用“鏡子般”忠實反映世界,注重細節描繪。如凡艾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喬爾喬內《沉睡的維納斯》,用色彩營造空氣的質感、人物鮮活的生氣,形成一種用溫潤、清純的色彩和“天人合一”的抒情氣息營造出田園風格。
直到17世紀,畫家開始注重對畫面光線的運用,倫勃朗擅長以聚光燈式的舞臺光線,投射在主題人物上,造成視覺焦點,用明暗表現空間層次,如《夜巡》、《猶太新娘》。維米爾擅長運用散射的自然之光,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畫整個畫面溫馨、舒適、寧靜,給人以莊重的感受,充分表現出了荷蘭市民那種對潔凈環境和優雅舒適的氣氛的喜好,如《倒牛奶的女仆》、《戴珍珠的少女》
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的繪畫、建筑和雕刻領域獲得最大成就的是法國,代表各種思潮的美術流派不斷出現,如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等,畫面多為上流社會人們生活的寫照。這與18世紀末到19世紀的階級斗爭空前激烈、復雜,政權更迭頻繁有密切聯系。其次是英國和俄國也取得了較突出的成就。此外,北歐的瑞典、中歐的德國、匈牙利等也在民族藝術方面顯得比較突出。而此時期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藝術領域則顯得黯然無光,進入了低谷。新古典主義,以古典主義為范本,注重表現而非想象性。繪畫的特點為,穩固的輪廓線,立體的空間,沉著的顏色,清晰的光線,注重形體美。如雅克·路易·大衛的《荷拉斯三兄弟之誓》,魯本斯《對無辜者的大屠殺》,安格爾《泉》。浪漫主義,注重顏色和光線的運用,更加注重于對情感想象力的表現,強調素描的嚴謹和極端的個性化表現,以文學與哲學為基礎的宗教觀、自然觀扮演重要角色,如戈雅的《巨人》,歐仁·德拉克羅瓦的《自由領導人民》。寫實主義注重對現場真實場景的再現,強調自然效果,如盧梭《巴比松附近的橡樹》,米勒《拾穗者》,庫爾貝《畫室里的畫室》。印象主義,19世紀攝影術的誕生,挑戰者畫家,一方面要求畫家忠于自然,同時也促使他們利用各種繪畫媒介來表現攝影所不能表現出的色彩效果。印象派繪畫顯示了畫家拜托傳統的意愿,他們善于觀察并再現自然,捕捉閃動的光影和色彩。莫奈用捕捉瞬間的自然光影的方法來表現事物最純凈高尚的一面,對色彩的運用非常細膩,并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如《日出印象》、《日光下的魯昂主教堂》。梵高使用點彩畫法,色彩強烈,色調明亮。受到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的探索、自由地抒發內心感情的風格,追求線條和色彩自身的表現力,追求強烈的個性和形式上的獨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如《星空》、《向日葵》。
由于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的變革,文化思潮的轉變,文化結構的升華,藝術家所追求的藝術載體不盡相同,但始終與時代和藝術家的藝術觀念密切相連。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欣賞到那么多畫派,這些作品凝聚了歷史的剎那永恒。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