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
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實用性是土木工程專業科學發展的核心任務,是構建和諧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闡述了土木工程專業實用性的科學內涵,分析了土木工程專業實用性不強存在的問題,提出增強土木工程專業實用性的建議,對目前土木工程專業現狀進行深入研究,引發高等教育關于土木工程專業實用性的思考。
近年來,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各類高校相繼開設土木工程相關專業,土木工程專業正以新興之勢蓬勃發展起來。土木工程專業過熱引發而來的問題也日漸凸顯出來,由于施工管理不當,質量控制不嚴,安全監管不到位引發的安全質量事故屢見不鮮。眾所周知,土木工程專業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特別強的專業,不僅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 而且專業分支多,內容廣,方向雜。檢視造成目前土木工程專業實用性不強的窘境,我們不難發現,造成目前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深層次的。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從業門檻低,實踐經驗不足是基本情況,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脫節嚴重是造成建筑行業中堅技術骨干力量成長過慢的重要原因。同時隨著我國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們應當清醒的認識到土木工程專業蓬勃的發展仍然不能滿足現實社會對于建筑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需求,還不能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所以,在新的社會形勢下不斷深化建筑專業改革,增強建筑專業全面性、實用性、創造性成為當務之急。那么,土木工程專業應當如何提高實用性呢?
對土木工程專業實用性科學內涵的認識
當前,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解放思想,端正態度。秉承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充分發掘土木工程專業性的科學內涵。古語有云:“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話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是否定之否定原則的精髓,是我們打破固有僵化思維,破除陳舊教條框架的利器。所以我們在學習土木工程專業的過程中要不斷反省自己,不斷端正自我的工作學習態度。
學習土木工程專業需理論聯系實際
土木工程有兩個重要主題:一是專業性;二是實用性。這兩個主題相結合就構成了目前土木工程專業面臨的嚴峻形勢。完全依賴于理論知識,容易犯教條主義;僅憑實踐探索,則會陷入經驗主義的困境。由此可見,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們土木工程治學研究的一條黃金定律。
對土木工程專業實用性不強存在問題的分析
據統計資料顯示,2007—2013年土木工程畢業生在學總規模達493萬人,平均每年畢業生70多萬人,是就業最熱門的專業之一,這樣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土木工程相關專業規模急劇擴大的同時,土木工程專業的實用性不可避免地還存在一些函待解決的問題。
1.招生規模擴大,辦學條件不足,不同程度影響了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質量提高。不少高校尤其是某些地方院校,每年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部分高校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等軟、硬件條件與國家標準要求甚遠。在這樣的狀況下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經驗愈發顯得貧乏。缺乏針對性的實習政策以及實踐操作課程,嚴重影響土木工程學生專業技能經驗的積累。
2. 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脫節嚴重,導致土木工程畢業生綜合素質難以適應社會需要。主要表現在:(1)個別高校過分強調就業率,以數量代替質量,片面追求高就業率帶來的招生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高等院校引領社會進步的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2)部分高校未能深入貫徹落實教育科學發展觀,在培養人才方面,往往忽略了人格構建、技能培養和個性的全面協調發展;(3)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綜合素質的提高,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實踐能力不足、就業能力亟待加強。
對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實用性的思考
針對于目前的狀況,我們應當從源頭上抓起,過程中控制,方向上把關。
首先,建立健全高校招生就業機制,使招生率、就業率不再浮于表面的數據,使高校學生就業落于實處。以中國中鐵四局集團就業協議簽訂為例,與中鐵四局建立校企合作的高校不在少數,但能通過實習期被集團所吸納的高校畢業生卻不在多數。企業注重效益,若實習期間,高校畢業生若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則企業不會與之簽訂畢業就業協議。這就從源頭上有效防止就業率虛高,就職率偏低的狀況。
其次,加強各高校師資力量建設,努力建設“雙師型”企業教師團隊。鼓勵高校教師下企業鍛煉,廣泛進行高校與企業學術交流,真正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以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為例,該校常年鼓勵在校專職教師利用寒暑假期到各企業進行鍛煉交流,增強專職教師自身學術水平的同時,不斷吸收外界先進思想以及實用型模式,從而達到教學水平與理論成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最后,全面貫徹落實高等教育科學發展觀,使高校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古語有云:“一理通,百理融。”在土木工程專業教學的同時,不能忽視人文素質、技能培養、人格構建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唯書、唯師、不唯實是不可取的。單純的學習一門專業知識,成為所謂的“專才”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從長遠的方面看來這無異于揠苗助長、殺雞取卵。這種高校畢業生雖然專業知識豐富,但對于其他方面的知識一竅不通,同樣難以在其今后的實際工作中發揮優勢。綜上看來,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來說意義重大而深遠。
(作者單位: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