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律


誕生于戰爭年代的革命新年畫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大創舉。從抗戰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前,戰斗在解放區的美術工作者響應毛主席關于“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號召,與武強年畫藝人結合成立了“冀中年畫社”“大眾美術社”,形成新木刻與民間藝術結合的一支勁旅,江豐、古元、彥涵、羅工柳、閻素、吳勞、力群、馮真等一大批藝術家,深入火熱的生活,創作了大量反映時代風貌的傳世名作。
革命新年畫與石家莊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抗戰新年畫”在這里興起,“冀中年畫社”在辛集組建,“大眾美術社”在石家莊成立。筆者致力于解放區革命年畫的搜集研究,并尋訪到多位歷史當事人,把這段不尋常的歷史呈現給讀者。
抗戰烽火中誕生的新年畫
1938年秋天,晉察冀邊區美術工作者閻素借用傳統年畫套印方法制作的《打日本打漢奸》抗戰門畫,頗得群眾贊賞。隨之,戰斗在石家莊的西戰團著名畫家徐靈利用民間年畫“天官賜福”的形式,刻了裝飾性很強,以大紅大綠、吉祥喜慶為特點的《抗日光榮》《立功喜報》,并在春節臨近時在靈壽陳莊集市上出售,曾轟動一時。
解放區的畫家們在吸取借鑒民族藝術的過程中,幾經探索和研究,為配合軍事勝利,創作了《木刻捷報》,利用封建社會狀元及第的報喜形式,把抗日英雄模范“立功喜報”寫上英雄姓名,許多村由當地政權組織帶領群眾敲鑼打鼓作為新年禮物贈送給軍烈屬、功臣家屬,使革命新年畫成了宣傳抗日、鼓舞抗日的武器。
華北聯大成立年畫研究社
1947年,華北聯大文藝學院遷到辛集辦學,在聯大美術系主任江豐建議下,經冀中十一地委批準,成立了“冀中年畫研究社”,社址在辛集北門里的皮件廠院內。年畫社又從武強招聘了郝云浦、張福旺、任大黑等多名畫、刻、印、裱技術頂尖的工人,聯大師生吳勞、彥涵、莫樸、姜燕、馮真擔任創作任務,提供畫稿。
多年前,筆者在北京采訪了九十高齡的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版畫家彥涵,他介紹說:“1946年冬,華北聯大來到束鹿縣,美術系主任江豐派我和吳勞、姜燕三人去武強南關考察,并帶回舊年畫木版兩塊,此外還組織年畫創作教學,學生中以馮真的《娃娃戲(打老蔣)》最能博得人們的喜愛。”
當年影響較大的作品還有《夫妻識字》《白毛女》《翻身圖》《支援前線》《選舉》等,把嚴肅的革命主題與傳統年畫的娛樂性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將革命化、民族化、大眾化融為一體,以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畫面,生動地反映了邊區軍民如火如荼的對敵斗爭、政治生活、參軍支前、土地改革等重大題材,對奪取革命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在戰火紛飛和年畫物資十分匱乏的條件下仍刻印發行了新木版年畫38萬份。1947年周揚在晉察冀邊區文藝座談會上說:“去年冬美術工作者與武強民間畫業合作,創作了11種年畫,銷售近40萬份,這可以說是美術運動史上的創舉。”
1948年8月,華北聯大在正定與北方大學合并成立華北大學。進京后,華北大學美術系師生組建了中央美術學院,并抽調干部教師南下籌建浙江美術學院,成為新中國美術的奠基者、開拓者。
創建第一個專業美術出版社
1947年11月12日,人民解放軍攻克石門,年畫社和聯大研究決定,立即派莫樸帶領6名同志組成美術宣傳隊,繪制大型宣傳畫。不久華北聯大搬到正定,與此同時,年畫社由冀中新華書店接管。為貫徹華北局關于成立獨立的美術出版機構的決定,華北聯大美術工廠與冀中新華書店年畫科合并,1948年秋,在石家莊成立大眾美術社(初期稱華北美術社),此外,辛集新華書店印刷廠的石印設備和技術人員也奉命調往石家莊,為新成立的大眾美術社提供了物質基礎。三方人馬匯合后,力量更為強大,于是又一次展開了革命年畫的刻印工作,到年底共出版30多種木版新年畫,兩個月時間,就印制了60多萬份,如《娃娃戲(打老蔣)》《參軍》等,受到廣大新解放區群眾的熱烈歡迎。
大眾美術社創建初期社址在同慶街14號,北房樓下是印刷車間,樓上是設計工作室,除了保留部分木版水印外,主要是石印,而且從手工印制發展到電動機器石印,因此大大提高了印量,四色套印一天能印五六千張,另外價格低廉,于是很快就在社會上流傳開來。隨著華北幾大解放區連成一片和大軍南下,新年畫也從原來主要在冀中根據地幾個縣發行,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地。除了印從解放區帶來的年畫,當時為了配合戰爭新形勢,又創作了《渡江》《攻城圖》等作品。
大眾美術社進京接收榮寶齋
筆者珍藏的革命新年畫大部分是石家莊大眾美術社印制的,其中有李琦的《參觀拖拉機》、王淑暉的《好娃娃學文化》、秦萍的《買耕牛》等,大都反映了建國前后恢復生產、移風易俗的動人場面。大眾美術社作為建國前我黨領導的最早的專業美術出版社,為革命年畫的成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使新年畫最終走向全國。
北京解放后,大眾美術社經理鄒雅帶領許多木刻家和年畫藝人參與接收榮寶齋,印制了《新年畫選集》,使這一具有鮮明革命色彩的藝術奇葩得到了首都人民的喜愛,還受到徐悲鴻先生的高度贊譽。在1949年向歐洲國家介紹新年畫的英文前言中有這樣的評價:“目前,在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過程中,先進的中國藝術家改造和豐富了年畫內容,描繪新時代的解放門畫已替代其他神靈的舊模式,批判繼承了這種藝術的表達形式。新的創作被稱為‘新年畫,并從此成為新中國廣大群眾宣傳教育的有力武器之一。”
發現原藏歐洲的新中國年畫
1950年初,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辦全國年畫展覽會,選取其中獲獎作品26幅,均由榮寶齋的原大眾社年畫藝人雕版,采用中國傳統木版水印方法套色印制。既有張仃、黃胃、尹瘦石等名家畫作,也有金浪、鄧澍、顧群等華北大學畫家的佳作,圖像生動,套色艷麗,代表著新中國之初木版套印最高水平。
筆者從去年北京中國書店秋拍會上重金購得的此套新中國年畫,雖歷經65年之久,仍色彩亮麗,品相完好,為德國藝術收藏家李特克收藏,每張均有李特克手書編號,并附李特克打印德文清單3張。另有1961年德國德累斯頓以此為素材出版的《新中國年畫》出版物1冊。都是革命年畫藝術開始走向世界的珍貴見證。
李特克(Liedtke,1909年~1974年),前東德藝術策展人、魏瑪藝術收藏院院長。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成功舉辦多場中國年畫、宣傳畫及碑帖展覽,著有《新中國年畫》等。其展覽所用榮寶齋木板水印年畫、楊柳青年畫等均由中國政府指派的專業人員為他整理,并直接寄送給他。
筆者多年來搜集了數十幅石家莊大眾美術社1948、1949年刊印的解放區新年畫,這些珍貴作品見證了革命新年畫從石家莊走來。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