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剛剛正式發布。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2年聚焦“三農”。
每年一號文件發布后,大家都想第一時間找到一個“主題”,在過去的許多年份,一號文件的確有個別特別突出的方面,比如2011年的主題水利,2012年的主題農業科技創新等等。而在本質上,一號文件會對當年的農業、農村工作做出全局性的指導。比如說今年,要在文件里拎出一個“最重要”,恐怕是比較難的。綜觀今年一號文件全文,一共涉及五大方面,分別是:
突出強調“可持續”
文件提出,必須盡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文件提出要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
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研究員朱立志認為,當前“耕子孫田種當季糧”的舊有發展模式嚴重透支地力和產能,已走到盡頭。今天公布的一號文件對“轉方式”濃墨重彩,極具針對性,傳遞出我國必須走現代農業道路的信號。
“文件提出要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這與以往更多地強調產量增長的表述有著明顯區別。中國強,農業必須強,農業的強不是體現在產量上,而是體現在競爭力上,這意味著農業在‘轉方式上將有更多突破。”朱立志說。
富裕農民出實招
文件明確提出,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勢頭。文件強調,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文件對農民增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破解方案,內外兼具、多措并舉。文件提出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鄉村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的思路,對提升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有一定幫助。此外文件提出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可進一步激活農村要素資源,為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提供了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文件提出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多年來,我國惠農資金量大,但使用效率并不高,發揮好政策惠農增收效應,可使每一分支農資金都發揮更大效能。”黨國英說。
強調“美麗家園”
文件提出,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今年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和以往一號文件相比,今年文件在強調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強調公共服務水平及文化建設,提出要創新鄉賢文化,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至新的高度。由“物”到“人”,新農村建設邁向“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愁”的新階段,內涵更為豐富。
多項改革齊發力
文件提出,必須把農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所所長葉興慶:30多年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釋放了長期被禁錮的生產力,農村經濟獲得極大發展。當前我國農村面臨的問題,仍然在于舊體制的制約,唯有通過改革來破題。
“文件部署的這些改革,意在通過市場化手段,激活被長期壓抑的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和農村產權,實現其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讓農村‘沉睡的資本得以‘活起來,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葉興慶說。
強調農村法治建設
文件提出,必須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同步推進城鄉法治建設,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三農”工作。文件提出要健全農村產權保護法律制度,加強農村改革決策與立法的銜接,農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表示:沒有農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整個中國的法治化。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聚焦法治,可見“依法治農”已成推進“三農”發展的重要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農村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農村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調整,更需要用法律為改革保駕護航,一方面可保證農村改革的順利推進,另一方面也能杜絕一些人‘以言代法現象的發生,保護農民權益。”鄭風田說。
此外,過去一段時間社會高度關注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等,一號文件也有大篇幅的涉及。
供銷合作社和農墾改革發展,則是近些年來首次被寫入一號文件,相信供銷合作社和農墾這兩個領域,在不久的將來都將迎來一輪改革。
(《21世紀經濟報道》2015.2.1;《新快報》20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