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電價太貴了,不僅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也高于長江三角洲,高于上海,堪比香港。深圳不改不行了。”
1月15日,國家發改委批復深圳改革試點首個監管周期(2015年-2017年)電網輸配電準許收入和輸配電價,三年深圳市電網平均輸配電價分別為每千瓦時0.1435元、0.1433元和0.1428元,比2014年的0.1558元下降了1分多錢。
1分看似不多,若以深圳2013年全年用電量802億千瓦時計,相當于電網公司少收入8億元。國家發改委要求,降下來的輸配電價將最終傳導到銷售電價,讓用戶享受到電價降低的好處。
為什么是深圳
過去20年,深圳經歷了經濟特區最初大膽超前的電價改革,也經歷了后來“特區不再特”“帶著枷鎖跳舞”的無奈。
深圳成為國內首個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城市,并不讓人意外。南方電網董事長趙建國向記者總結了深圳三大優勢:一是改革開放地區;二是經濟水平較高;三是緊鄰香港,與國際接軌。
當然,更重要的是從中央到地方,各方意愿合力才促成這次試點改革。“深圳想改,廣東不同意,改不了;南網不想改,也改不了。”
負責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和海南五省區的南方電網,成立之初便承擔著改革實驗田的使命。南方電網在給記者的回復中表示,公司一直全力支持和配合中國的電力體制改革。2012年底,趙建國找到國家發改委和廣東省發改委,提出對深圳進行輸配電價試點改革。“我們也有這個想法,可謂是一拍即合。”廣東省發改委資源價格管理處處長李群智說。此時正值新一屆領導人重提電改,并要求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著手研究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方案。各方達成共識,以試點形式,針對深圳供電局的成本結構進行摸底。
另外,深圳電網被認為是一個“容易改”也“容易管”的電網。
深圳緊隨北京、上海、蘇州之后,是全國第四大城市電網,但電網結構簡單,網內只有兩條50萬千伏的外送線路(一條運行,一條在建),其他都是220千伏以下的城市配電網。
深圳總面積1952.84平方公里,全部為城區,沒有郊縣,沒有農網的包袱。深圳電網不僅架構簡單,主輔分離也完成得比較徹底,沒有什么三產,有效資產達到93%,這大大降低了監管的難度和成本。
在此之前,深圳已進行過一系列電價改革探索,并取得成效。深圳從2007年就對標香港中華電力,學習其先進的電價管理經驗,建立了定額成本、定額利潤、定額線電損率、電價調節準備金等機制,并在全國率先推出峰谷電價、冰蓄冷電價、高可靠電價、按電壓等級和用電效率區分電價等做法。2012年又從廣東電網獨立出來,成立了獨立法人的公司。在這些成果基礎上推進輸配電價試點改革,要容易許多。
南方電網力推深圳試點改革,希望摸索出一套給電網定價的基本規則。2008年,南方電網曾籌劃上市,當時遇到的最大障礙便是輸配成本問題:投資者需要在一個透明、清楚、穩定的定價機制下對公司估值和計算資本回報。但在電網改革方向不明確的情況下,沒有價格形成機制,也沒有形成正常調節機制,都是政府說了算,南方電網沒法向投資者解釋自己的模式。上市后來擱置。
一位投資人士認為,深圳的定價規則和收益模式明確之后,電網公司的上市就可以重新提上日程了。上市將有助于電網信息的公開透明,并強化對電網成本和投資的監管。
此次深圳輸配電價改革發端于深圳過往實踐,在深圳、廣東、南方電網和國家發改委不謀而合下,最后發展成由國家發改委一竿子插到底的改革試點。
1分錢怎么降下來
想法有了,真正推動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深圳改革試點的首個監管周期,2015-2017年,深圳市電網平均輸配電價水平比2014年的每千瓦時0.1558元要下降1分多錢。
深圳市為城市電網,其中分為220千伏、110千伏、20千伏和10千伏電壓等級,根據規劃,各電壓等級2015年的輸配電價水平分別為每千瓦時0.0541元、0.0683元、0.1363元和0.1805元,并且在后兩年逐步遞減。
發改委方面提供的解釋材料中指出,2014年每千瓦時0.1558元的輸配電價是按照深圳電網實際購電、售電價差計算得出。
試點啟動之后,2014年10月,國家發改委與廣東發改委聯合成立了專項調查小組,首先對深圳市電網2012-2014年歷史成本進行了嚴格的成本監審,然后在成本監審核定的歷史成本基礎上,測定了2015-2017年成本費用,并按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方法,測算2015-2017年的準許收入和輸配電價。廣東省發改委資源價格管理處處長李群智表示,完成這項任務的關鍵,“就是核定有效資產,定出成本控制和利潤目標,電網企業該賺的錢就在這里了,除此之外都不準賺”。
在多位電力業內觀察人士看來,最大的降電價空間,就在于減少亂投資。“多蓋樓、亂發工資、維修費用這些若得到控制,也能減一點成本,但不多。最大的浪費是投資,誰來監管投資?投資的浪費有電網的責任,也有政府監管、規劃的責任。”
前述熟悉電網投資的人士表示,國有企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國家把企業當成一個工具在用,賦予了經濟的、政治的、盈利的、非盈利的、社會責任的各種復雜功能,對企業沒有一個清晰的、穩定的監管框架。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會去考慮減少投資,電網在建設時會傾向于電壓等級越大越好,投資越大越好,而折舊越短越好,“權力的腐敗和勾結,也是在投資里面”。
據在深圳市發改委價格處副處長譚茂芹透露,在核準深圳方面電網企業上報的成本、投資總盤子過程中,“至少砍掉了25%-30%”。
一分錢的輸配電價減少,能否最終讓消費者受益?廣東省發改委方面表示,“這個成果的受益者是廣大電力用戶。國家發改委已要求廣東省發改委根據2015年輸配電價下調情況,提出降低深圳市電力用戶銷售電價的方案,并盡快實施”。
“新的規則運行兩三年后,再根據情況調整。如果運行了發現企業的利潤還是很高,收益率參數再調低;如果企業不能承受,就再提高一點。逐步地趨于合理,改變目前隨意的調價方式。”一位發改委人士表示。
(財新《新世紀》周刊第4期 李雪娜 黃凱茜/文)